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友善空間×智齡樂行
2015/01/16&17&19


【整體報導】高齡友善候車空間設計    

空間的佈局、色彩、設計會牽動影響到人的心理,對於高齡者來說,規劃友善的空間環境、佈置貼心的細節格外重要!面對未來超高齡社會,銀髮空間設計,是不能忽視的一環。這次的T型人才工作坊,將從心理學出發,帶領學員分析使用者的感受,並從城鄉所教授學習空間規劃的方法。這次主題鎖定在「友善高齡者的公車亭」該怎麼設計?究竟友善的候車亭空間,有哪些需要留意的細節?這次工作坊將挑戰學員的想像,從關懷長者的心出發,設身處地為他們打造貼心舒適的候車亭!
講師/張玉玲助理教授 臺灣大學心理系
   賴仕堯助理教授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報導/林智偉

【前言】友善空間×智齡樂行

【整體報導】高齡友善候車空間設計

【成果發表】打造貼心候車亭

【學員訪談】跨領域學習樂趣

【助教訪談】做好溝通橋梁的角色

【教師訪談】在創意實驗場中交會

老化體驗:參與情境劇

設計,要從認識使用者為起點,體驗使用者的情境,找出他們的需要來做設計。在正式課程前一晚的預備課程,講師請學員穿著老化體驗裝備,包括限制關節活動的護具、增加四肢負荷的重物、模擬視覺受損的眼鏡等等,然後嘗試搭公車,體會這段路程老人會碰上什麼問題。
在體驗活動中,每組有四個角色讓學員分別扮演:除了老人之外,還有照護者、不耐長輩動作慢的催促者、紀錄過程的觀察者。而角色設定,從健康狀況良好的八十歲老伯伯到慢性病纏身虛弱的九十歲奶奶都有。
「身體都這樣了還走樓梯,擋到人都不會不好意思噢?」扮演催促者的學員故意嚷著,但照護者不以為意,仍慢慢、謹慎地扶著長者下樓梯。總算走到人行道上,但因駝背關係,視野受限,照護者必須時時提醒年長者閃避路人或障礙物。
公車到來,但公車底盤跟人行道有一段高低差,得踏兩步才能站上去,站穩後伸手進口袋想拿悠遊卡,卻因戴手套關係,手指僵硬、觸覺遲鈍,難以辨識哪張卡才對;在搖搖晃晃的公車上,只能抓握齊腰的欄杆而無法拉吊環。學員更深體會到博愛座對老人的重要。
回到教室就定位後,各組的「老人」開始發表整趟體驗路程的感想,並將心情寫在學習單上。臺大心理系的謝曜名說:「這個青光眼的眼鏡讓我只能看到一小點,讓我變得很依賴照護者的指示。」另一組的年長者臺大土木所周侑德補充道:「我沒辦法看到公車站的到站提醒、公車來到我也不確定是不是我要搭的。」
大部分學員都只提外在環境,講師臺大心理系張玉玲助理教授更深一層問道:「你們多半聚焦在外在環境的困擾,有沒有人試著揣摩年長者被催促的心情?」臺大土木所葉承翰說:「因為行動速度蠻慢的,但會很急著想跟上前面的組別,就有點危險,需要照護者幫忙提醒。」學員寫下自己的感想,也討論年長者在「搭公車」這個情境會遇到哪些困難。

高齡心理怎麼看?

透過體驗活動,學員對年長者的身心狀況已有初步認識。但還有很多老人沒說出來的東西,需要透過心理學的知識把它挖掘出來。接著,講師張玉玲介紹心理學上的感官與認知兩個範疇,幫助學員掌握高齡者的心理層次。
年長者的感官
關於感官,張玉玲提到,「我們常把感覺(Sensation)與知覺(Perception)混淆,但在心理學的內涵上是有差別的」;感覺是客觀的接受刺激的方式;知覺是我們主觀組織、理解感覺帶來的訊息所產生的對外部的意義。「雖然有五感,但我只講解感知上外界最常使用的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張玉玲說道。
  • 聽覺:到六十五歲,大約有一半男性、三成女性聽力受損。在聲音頻率及分貝上,最適合年長者的範圍大約是五百到兩千赫茲的音頻、超過六十分貝以上的音量。設計時,音量跟音頻要在老人能接收的範圍內,提示音要平穩。
  • 視覺:只要人活得夠久,就一定會有視覺問題。除了老花眼,常見的老化症狀還有視野縮減、難以對焦、暗視野調整時間變長、顯色功能異常(顏色對比變差、視野偏黃)。設計時,畫面力求減少雜訊、凸顯主題,像是加強對比、少使用冷色系配色與太小的字體。
  • 觸覺:雖然觸覺衰退的個案差異很大,但普遍來說,年長者手部末梢的敏感度較差,較難以摸出觸感、溫度差異。另外,老人對「動」的感覺比較遲鈍,必須耗用更多的腦力去處理。設計時,按鍵等要盡量設計明顯、大顆好按、按壓反彈的程度要強。
年長者的認知
心理學上定義的認知,是指大腦對感官所接收到的訊息做再利用(例如建構概念、儲存)。而瞭解認知,對於設計議題有何幫助?張玉玲說:「設計最好不要違反我們平常已經熟習的認知狀況,這樣使用者便不需要耗費太多精力在學習操作上。」
  • 記憶:記憶的種類可依用途區分成短期、長期、語意、前瞻、程序記憶等等,狀態良好的年長者,部分功能並不輸年輕人,設計時可善加利用。反之,不要妨害衰退不少的記憶功能。像是表達資訊時盡量先整理組織過,年長者較容易接收;而語意記憶部分,會衰退較多,設計時不要違背平常慣性,例如開關就符合往上扳是開、往下壓是關的原則;程序記憶年長者較弱,設計時避免複雜的操作方式。
  • 注意力:同樣可區分多種。其中,年長者的選擇性注意力、視覺搜尋能力跟動態注意力衰退比較多。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像是沒有察覺關鍵路標而迷路。設計時,要掌握資訊簡單、清楚的原則,也要避免像是跑馬燈、閃爍這類的設計,雖然訊息提示強烈,但年長者卻不易吸收資訊。吸引注意力的設計不能多,否則就喪失原意了。
  • 文句理解:面對長篇的段落或語句,年輕人可以一目視之;但年長者往往必須拆成好幾個小單元再重新組合理解意義,這是由於短期記憶負荷過重所造成。設計時,如有操作或提示字樣,務必簡省語句、文字要流暢,讓年長者方便閱讀,且盡量使用年長者熟悉的字詞。
  • 空間:空間認知會隨年紀逐漸衰退。對於年長者來說,把平面的地圖轉換成三維空間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資訊同時應用平面與立體呈現,對年長者來說,反而會造成困惑。因此設計路線圖,最好精簡成提供站名資訊即可,否則年長者可能會迷失在複雜的地圖上。
張玉玲補充說:「你們在設計公車亭時,外型上可想想感官、資訊呈現時就想想認知。」從心理學角度切入設計,需常在心中有自覺的自我提醒。但設計不只解決問題,還有什麼可以延伸的空間?

以宏觀角度看空間設計─都市公共交通規劃

雖然主題圍繞在公車站,但臺大城鄉所賴仕堯助理教授進一步從我國的建築法規中關於友善設計的法條、台北的路網整合、以及日本富山市轉型的例子做討論。賴仕堯說,這些資訊雖然未必直接跟主題設計相關,但從宏觀觀點來看設計,或許對學員有不同的啟發。讓我們看看官方做了哪些友善設計的努力。
公共交通:台灣的法規與台北路網
  • 我國的無障礙設施法規:建設規章未必有針對高齡族群訂定,但「無障礙」條款早存在內政部營建署的規定裡。對於公共交通,注意政府要求哪些規格?人行道必須要有無障礙坡道、在高低差處要設警示帶,而坡道的坡度不能小於一比十二、淨寬不能小於九十公分。「公車亭有屬於公共交通的道路範圍,這要納入設計的考量裡。」賴仕堯說。
  • 台北的路網整合:台北市的路網整合一直在進行。賴仕堯說:「這些並不是特意為年長者設計的,然而整合的確有效幫助年長者移動。」提到此,賴仕堯不禁回想起還沒有公車聯營時的台北:「每條公車路線的公司都不太一樣,轉車都得分開買需要的路線才行。」現在台北的公車甚至有專用道,配合大規模的交通系統如捷運、高鐵、台鐵,的確有效讓使用者方便移動。
公共交通─日本富山市之例
許多國家都有人口往大城市集中現象,而二、三線城市面臨人口減少、人口老化導致稅收不足的問題。而公共建設需要一定的人口規模才有可能相對降低成本,像是大眾運輸系統、學校等等。富山市便是人口不斷外移,整個城市喪失活力的例子。「像是都市發展這種字眼,很難跟老人兜在一起。一般人的認知會以為老人就是沒有活力,但富山市卻走一個完全相反的方向。」賴仕堯說。
面對上述嚴峻的挑戰,富山市決定人口不增加、不減少,不向外地流出的策略;並且思考如何吸引老人定居。在公共交通規劃上,富山市以「丸子串」為構想,規劃多個徒步區(丸子)用輕軌「串」聯。再來把輕軌改建並與都市中心的室內電車聯結,透過低地板、降低震度,再搭配怡人景色,達成舒適的乘坐體驗。希望藉由運輸活化,搭配醫療服務、退休產業提升都市活力。
「交通是都市的心臟。回到主題來說,好的公車亭可以成為都市印象的一部分。」賴仕堯說。宏觀的概念必須從小地方做起,例如公車亭。而在設計實務上,公車亭有哪些可以展現創意的地方?
著手於細節上─分析公車候車亭
分析案例之前,賴仕堯要學員試著描繪出公車站的形貌:棚頂、有椅子可坐著休息。前方要有公車牌、背板要有行車資訊,最好有垃圾桶可以丟垃圾……「你們畫的都蠻詳細的,大家的細節好像都不太一樣。」魔鬼藏在細節裡,看看設計師們如何變化基本要素。
  • 動線與設施帶:
公車亭位於人行道上,就要從整個人行道的空間配置去考量。賴仕堯:「樹穴、變電箱、停車格……這些東西是會影響動線的。」圖片上顯示了倫敦、台北較新的公車亭。現行的趨勢是亭柱離道路較遠、棚子往道路延伸,不做額外支柱避免影響通行。
  • 氣候因應:
氣候如何影響公車亭的設計?賴仕堯:「你們看這個挪威的公車亭,它用玻璃包起來是為什麼?」學員馬上掌握到是因應下雪。「沒有玻璃圍住的話,人很可能會凍死!有的甚至還需要暖氣。」另一個用玻璃的考量是能夠透光,在冷天可以讓等待者比較舒適。
  • 資訊傳達:
通常一個車亭要有醒目的站名、路線、行車資訊;進階一點的有電子看板顯示來車時間。「我個人很喜歡巴黎公車亭的行車資訊呈現,一條路線除了把每一站標出來以外,還有周邊地圖,元素很精簡、資訊卻很充實。」賴仕堯說。行車資訊跟電子看板放在亭裡,站名與路線編號則可以放公車牌上。
  • 空間感:
設計時要考量景觀、商家、建築等等公車亭位於人行道上可能會遮蔽到的地方。「透明背板的好處就是不會遮蔽到風景,而像是在店舖前的話就要考慮商家意見。可以看看這個店舖前的例子,他亭裡有保留一點通道可以直接往後走、背板面積也比較少。」
  • 形式:
有創意的形式能夠傳達在地特色訊息,賴仕堯從英國的例子提到:「這是倫敦某一處古蹟的白色的公車亭,它的造型相當復古典雅,跟旁邊四百多年的古蹟看起來蠻一致的。」「這個是用廢棄的校車重新做成公車亭,大家一看就知道附近有學校。」不過這算是較進階的課題,賴仕堯說:「單純做一個簡練的外觀也是很好的。」
  • 未來趨勢:
現在行動通訊設備的互動介面發展日新月異,國外已有不少應用於公車亭的例子。「這是巴黎一個為期五個月的公車亭實驗。四個背板有兩個是觸控式的,可以看到行車資訊,另外兩個則可以看鄰里新聞。除此之外會提供分類廣告,然後有WiFi可以上網。」賴仕堯說。已經不少結合圖書、販賣機、無線網路、健身設備、腳踏車等等服務的公車亭案例。不過還是得考量,這符合乘客需求嗎?

「這些都只是設計的方向,實際情形是很複雜多變的。為高齡者設計公車候車亭時,記得要運用你們設定的情境,這樣會比較有著力點。」賴仕堯說。接下來,便是學員實際製作模型的時間。

往「和諧的設計」前進 

設計不只是解決問題,但必須從解決問題出發,還必須受客觀環境的限制。這次的模型製作,賴仕堯出了幾道客觀的限制給學員:公車亭位要考慮對向來車;人行道上除了候車亭外,還要有一些基本設施:兩棵路樹、一盞路燈、一個電信箱、一條自行車道。而設計出來的公車亭,要有基本的便利、安全性,還要能讓高齡者樂於出門。
從老化體驗中,學員對於上公車的不便有深刻印象。「公車與人行道間的高低差真的蠻危險的。」對於此問題,第三組的學員構想在人行道周邊設置橡膠材質的防護邊,讓公車司機比較不會顧慮公車磨損而停得近一些。「想法很不錯,你們也有調查低地板公車的高度。不過材質的耐受度跟更換週期到多久?這個雖然很專業,但也不妨想一下。」賴仕堯說。  
另外一點是,不確定來車是不是所要搭的公車,深怕錯過。學員注意到此細節,都同意高齡者看不清楚小字必須放大、用對比色強調站名。視覺調整之外,也有學員想透過電子資訊來解決這問題,他們想到的點子是從公車司機這邊著手。
「我們的設計是像下車鈴一樣,在公車亭設置招呼按鈕,有人按按鈕的話,司機就知道這一站有人要上車。」第二組的學員大同大學工設系林宛蓉解說他們的設計,第四組也提出類似的概念。整合司機與乘客兩端的資訊、互相提醒,讓年長者不會錯過公車。「我蠻喜歡這些系統的。提醒你們要注意,很多動態的電子看板或者跑馬燈並不是這麼友善。」評審老師台大心理系葉怡玉教授說道。
而對於讓老人樂於出門這個課題,第六組以「自然」的意象為主題來設計公車站外觀,「我們的公車亭跟樹木結合,棚頂可以集雨灌溉樹木。然後老年人可以在這邊養電子樹。」第六組助教北醫高齡健康管理系彭子芙說道。「你們的主題很完整,可是有點忽略休憩的成分,椅子不太夠。」社團法人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
涂心寧說。看來,把出門的趣味跟搭乘的便利性、安全性融合的做法還必須再調整。

回顧與結語

從設計構思、修正一路到成果發表,學員體貼高齡者的創意讓評審驚艷。不過講師賴仕堯與張玉玲發現道:「有些好的東西,我們只是給予建議,不要全然放棄它。像是結合復健活動的設計本來有兩組,結果最後都消失了。」掌握各個功能的協調性,但也不要放棄每個創意的可能。或許下次給予建議時,能夠提醒學員注意。
「我還注意到,設定的使用者比較極端一些。」張玉玲說。這可能是課程設計的問題,不過設計也的確不能忘記這群使用者的存在。兩位講師也一致同意,雖然學員的概念或許還很初步,但已經拓開不少發展的可能性。在臺灣大環境變遷迅速、人口面臨高齡化的問題,能夠帶得走的思維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图片
藉由大風吹與蘋果糾察兩個活動,邱佳慧鼓勵學員更主動、更深入地觀察,要避免從片面直觀的印象,推估任一事件的全貌
图片
透過對長者的「貼身訪談」,了解其飲食習慣與個人生命歷史的連結,進而幫助長者提升飲食的品質
图片
王明旭也一再地提醒學員,工作坊的宗旨是「Do the Right Things!找到對的方向,做對的事情!」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