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2013/02/23-24 & 03/09-10
【學生成果】打造符合在地需求的服務模式
部落T型人才工作坊學員藉由口述歷史的技巧,學習從訪談中觀察收集資訊、找出需求;接著使用「設計者思考」方式,以人為中心,抽絲剝繭、篩揀出最適合的解法,設計出適合在地需求的服務方案。他們的點子有多精彩?還有哪些需要留意的面向?我們一起來瞧瞧!
撰文/張育真 |
服務模式A:鼓勵部落居民自主健康管理,達成社區照護的發展
|
|
服務模式B:融合既有ICT技術與行為模式,打造易使用的視訊電話裝置
這組觀察到,訪問的爺爺,雖然年紀大、身體卻非常硬朗,但兒孫都不在身邊,十分需要心理方面的照顧。因此這組的服務模式奠基於舊有的使用習慣,加上使用ICT科技創造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感。由於爺爺非常喜愛看電視,同學便想到利用webcam鏡頭,組裝於電視上,搭配遙控器及傳統電話,爺爺只要按個鈕,就能夠啟動視訊電話的功能。
老師講評:
這個模式的結構很簡單、易懂,但希望同學們重新思考:資通訊工具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長者們也許並不會真的想要邊講電話、邊看到兒孫,而是會把這股想要見到兒孫本人的期待,轉變為一種強烈的生活動力。我們在利用科技時,不能誘導人們對科技的慾望,讓人們在擁有科技後、反而改變了自己生活目標與價值的初衷。
|
|
服務模式C:以教會為中心進行照護關懷,結合App建立虛實整合的網絡
這組的受訪爺爺因為身體狀況差、沒辦法外出維持社交生活。但幸運的是,「宗教」仍然是爺爺的生活重心之一,每週三都有教會的家庭禮拜,到爺爺家中禱告。
因此本組同學洞察到「教會」在部落社會中的主導力量,便設計出以教會為中心的服務模式:利用教會家庭日進行時,結合生理量測、資訊宣導、文化記錄的工作。這個服務模式以App來進行,其中將收錄部落地圖、概況、衛教知識。而居民、家屬及教會則可以登錄會員,進行量測記錄的上傳,另外也能夠利用App上傳照片記錄部落各個活動的紀實。 老師講評:
這組利用App和教會,建立一個完整的社會網絡,並利用行動裝置作為文化及健康的溝通媒介,將原來的實體網絡資訊進行虛實整合,健全實體網絡運作的功能。未來也能搭配相關的周邊配備,例如外接的血糖機、血壓機,而使用者的範圍也能拓展,例如文化工作者、社區健康志工等都可以一起使用,甚至能夠整合各個組織,作為未來外展服務的功能,或是融合舊部落的地圖,作為尋根、文化傳承的記錄平台,讓工作者能夠在不同時間「交班」,資訊無縫接軌。
|
|
服務模式D:金岳手舞足蹈App,利用科技保存、推廣部落舞蹈技藝
本組訪問的奶奶是個優雅又美麗的長者,興趣是唱歌、跳舞及織布,除了日子過得愜意外,身體也十分健康。因此這組的設計以「情感」及「文化面」出發,傳承、永續經營部落特有的舞蹈文化技藝,並且將這個寶貴的文化資產向外推銷。因此學員們設計了「金岳手舞足蹈App」,使用者能夠在App中選擇搭配舞蹈的歌曲,查看舞蹈動作與歌詞,利用科技將傳統舞蹈技藝保存、包裝,並且推廣給部落以外的民眾。
老師講評:
「長者們不只想要被照顧,相反的,他們會想要付出。」這個App是個很好的想法,利用科技,除了能夠將無形的資產保存下來之外,也能夠利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觸及一般的使用者。未來也必須搭配資料收集的布局,思考要如何收集各種類似的文化資料,以充實App中的內容與功能,達到預期中的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