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2013/02/23-24 & 03/09-10


【教學心得】全世界最好的孩子

金岳部落是蔡篤堅教授長期耕耘的在地生活實體實驗室,這次與設計教學經驗豐富的王明旭講師合作,在部落美好的自然與人文風景中,共同引導學員進入參與式設計的核心。如何「參與」?如何「設計」?嶄新的教學方式又帶來哪些反思與體會?部落的洗禮,如何讓學員脫胎換骨,成為「全世界最好的孩子」?來看看老師們的評價與分享。


口述/蔡篤堅教授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科)

         王明旭講師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撰文/林明慧


【課程報導】 部落的啟示~從參與到設計

【參與式設計】正確解決問題了嗎?

【學生成果】打造符合在地需求的服務模式

【學習心得】跨出去就有成長

【教學心得】全世界最好的孩子

【社區期待】T型人才工作坊與社區營造


Q:請問兩位老師對於跨領域教學的合作模式,有什麼心情或想法?和過去的教學相比有哪些不同之處?

王:這是我第一次和蔡老師正式合作。這次的主題是在地設計、參與式設計,並且透過口述歷史方式進行,這是我們第一次的嘗試。在我過去的設計養成教育裡,從來沒有想過用口述歷史的方法,可是在這兩梯次四天的活動當中,發現口述歷史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就是「知識」跟「證據」。以「知識跟證據」為主,我們沒有太多個人的介入,個人的想法,而是完整、真實去陳述部落的一些故事,和長者的經驗或智慧。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會獲得一些很真實且具有價值的議題或問題,再透過跨領域團隊創新的想法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這是個很棒的經驗,也能作為未來相關領域的參考。現在很多人也在談「原住民的文化設計」,但你懂不懂原住民?認不認識原住民的文化?我想,這才是個最值得去思考的問題,而不在於你把它的文化轉換成什麼形式,有時候,那只是設計者的一廂情願。我認為這個工作坊的價值來自於知識跟證據的揭露,透過跟部落不斷對話以及參與式的概念,形成一個可行、有價值的設計概念。
蔡:這次和王老師合作我覺得非常好。最主要是,「設計」,基本上都是目標導向的學習。第二個就是,在專業養成過程裡,其他科系都要很長時間,可是設計系就視它階段性目標而定。所以,我覺得整個工作坊,第一就是比較井然有序,第二個就是表達方式能夠不只是言語,而是有影像概念和視覺化的表達能力,我覺得這很重要。概念形成固然重要,可是視覺化的溝通能夠創造相互的理解,甚至概念更細膩的介入操作、在參與式設計裡深入,讓受訪者更加了解,也讓同組容易交流,這都是設計系非常好的優點。所以我覺得這次的跨領域合作,讓我們看到彼此能夠互補的地方。我們從對方身上也看到自己學生在養成教育裡缺的另外一塊,這個部份我認為是個相互學習、互補學習的機會。

Q:進一步請問蔡老師,來到金岳部落舉辦工作坊已經是第三次,那這次工作坊和以往相比有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色?

蔡:其實金岳部落成為我們的培訓基地已經好幾年了,臺大智活值得把這裡的文化保留工作做進一步的加值。只是,能不能變成一個短期的工作坊,達成教育的目的,我們都還在試驗階段。這次的試驗,讓我們更有信心,因為這麼短時間的工作坊要教很多東西然後再學習,是不容易的事情,但學生都很努力。
我這次沒教口述歷史,因我覺得之前教有教的成就,但不一定是教的結果,基本的問題,不論有講、沒講也都有看到,即使你事前有lecture,學生沒有做之前可能不懂,那為什麼不讓他們先做,然後再提問呢?
我們有個先天的優勢,這麼久時間下來,這些受訪者也帶過文史的學生,所以他們本身就是專業受訪者,他們就像我們醫療界的標準病人,標準病人是可以指導醫學生的。我發現,學生在體會的過程中,只要再給他一點導引,學習的速度很快,這是優點。不過缺點是,我們覺得學生學習很快是我們自我感覺良好,學生可能覺得很抓狂,因為他每次行動都沒有老師的指引,做完之後,才告訴他有一堆錯誤,我相信對他們是很受傷的,也許設計系的學生是在一個標準的format裡去完成設計,大部份工作坊也是在能力範圍和被保護的環境內去達成創意,沒有像我們這樣惡搞的。
可是很棒的是,他們能夠被說服,因為體驗式的學習本來就不應該有金科玉律在前面導引,但事後的說明是重要的。我覺得應嘗試更大範圍的,找些審慎經營的社區,讓他成為體驗式的社區,帶動一種新的跨領域學習知能。學生不必學太多理論的知識,而是真正能夠完成體驗的東西。這次,我們最大的收穫在這裡。

Q:這次工作坊的課程、流程是怎麼設計?彼此如何分工?以及著重的主題是什麼?

王:這次的工作坊第一梯次的兩天,很單純,就是學習口述歷史,如蔡老師所說,我們這次的試驗方式是沒有教學地讓他們從做中去學,但是我覺得那兩天很值得,因為那兩天替第二梯次的兩天埋了一個很重要的種子。兩梯次中間的這兩週,也請學員針對議題去做一些資料的蒐集和議題討論,我想這個銜接讓他們再回到部落時,能很快速地進入課程設計。其實很多學員還是會想,我為何要做口述歷史?它的角色到底是什麼?但我們發現,很多學員第一次提出來的意見和這次截然不同,這次提出的議題沒有他個人的語言,反而都是從口述歷史的角度上來思考,這些議題的思考跟判斷,才是我們到部落來的最大價值,不然很多設計不一定要到實地場域去做,放個影片想像就行。我想這是傳統文化設計、部落設計所用的方式,但我們這次所產生的價值,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在想像的範圍內去建構的知識跟證據。透過這樣的知識、證據再來思考我們怎麼去形成一種有價值的設計。

Q:請問課程的細節是兩位老師一起討論的嗎?比如和社區協會工作者的座談,覺得效果很不錯,老師們是如何想到這樣的方式?

王:在出發前,我和蔡老師已經碰過面,就兩梯次的內容去做準備,我們完全將規劃討論落實在兩梯次的活動當中,參與式設計最大的價值還是來自使用者的參與,這才是參與式設計的精神,所以部落發展協會、長者甚至整個部落的環境,都是我們的合作夥伴,都是設計裡的關鍵角色,我們這次和發展協會的夥伴或長者互動,徹底把參與式設計真正用在其中,真正去瞭解他們的需求,而不是誤以為發現一個問題,就要去解決這個問題。

Q:對這次學員參與的成果,老師認為學員的表現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嗎?

蔡:這次學員表現會達到預期的目標,有一大部分是王老師的功勞,王老師在課程設計扮演很關鍵的角色,他有幾個非常重要的貢獻,第一,口述歷史是個基礎,但如何階段性的操作,需要有視覺化操作的導引,發揮溝通的效果。王老師貢獻非常大,能夠看到比較具體的內容,不然的話,學生會無法收斂。第二點是,我們兩個都保持做中學的開放態度,例如有哪些老師可以來授課,學生可能需要什麼,我們不斷的調兵遣將。
我覺得有個最重要的反思是,在口述歷史裡面,大家體會到個人有個人的思維,可是我們過去發現,同學如果沒有與關心的議題產生連結的話,他們的社區營造就是想像的。所以我們這次安排跟社區營造工作者一起座談,等於讓他們在發酵過程裡有個核心,是具體的,而不再是想像的,所以這次我們覺得學生後來的成果相對具體、務實,而且幾乎立刻可行。

Q:請問兩位老師覺得最感動的部分?請和我們分享您的觀察。

王:我認為在這麼短時間,要完成學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學員來自不同背景,要怎麼讓他們在這議題上溝通,這是我一開始最害怕、擔心的,但讓我感動的是,看到每個學員都很投入,從他們的互動和產出就能知道,視覺化不一定要設計的人來做,每個人都在動手,每個人都在投入他所知道的,任何一個合作,關鍵是合作的氣氛,好的合作氣氛,會產生大於個人的力量,若合作氣氛不好,一加一甚至還會小於零,氣氛是影響合作的關鍵,在他們身上看到很突出的合作經驗,在短短時間內透過這種方式,他們了解到,怎麼合作,怎麼進行跨領域的學習,這在未來都將扮演一個很關鍵的角色。
蔡:同學是用心的,其實人本來就彼此不相了解,做事習慣搞不好還會相衝突,他們在一起要完成一件事是很不容易的,還要去訪談一個人,可是在這過程裡,他們有做到一件事,就是心態回到自己還是五、六歲小孩的時候,能夠不帶成見接受許多事物;第二個是,他們以受訪者為中心,進行部落歷史經驗和個人經驗探索,探索過程裡,他們互相提醒不要介入對方,而每個人對自己的反省、互相的提醒,反而創造一個更容易進入受訪者生命的來源,使得後來,受訪者、部落成為他們共通的語言,不只他們能夠做參與式設計,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化解彼此之間本來毫無共識的情況,部落成為最重要的黏著劑,讓他們能夠在很短時間內發揮,非常有效率而且事半功倍,展現出這樣子的成果。
真的是很好的一群孩子,讓我們體會到,他們如果用心,我們給他們環境,他們會是全世界最好的小孩子。比我們過去帶過其他學校的學生都還要用心,因為彈性大、可塑性高,認知能力強,而且彼此互補能力強,他們不是個人就要立刻變成頂尖高手,而是可以共同來成就一件事情,讓自己的學習能夠有數倍價值的作用。未來我們帶領這樣一群優質的下一代,也許不是讓他們走我們上一代的路,而是應該讓他們更早去探索世界。

Q:請問兩位老師,未來若有其他同學想要來部落,建議他們應該要先做哪些功課?

王:原住民文化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基礎的瞭解跟想法,但這個想法往往不是真相,有時存有一點偏見,往往你會設定好一些情境,相對就看不到真相。所以進到部落,放空自己,我覺得是要到部落的任何一個學員或遊客該做的,放空自己,就可以感受這裡的一草一木,真正去感受文化的深度。我認為放空是很關鍵的。
蔡:很多人求學目的是在掌握知識,但上部落課程,恐怕會經歷更多挫折感,來到一個地方,最重要的事情是有能力認知彼此的情誼,珍惜彼此的情誼,然後感同身受,將心比心的交朋友,創造一種更大共同體的連結,所以,知識並不是由某人所掌控,而在於共同探索,這就是放空的重要性。你如果不放空,就沒有和別人營造共同探索知識的可能性,在過程中自私自利地想讓自己多掌握一些知識,或是多表達一些對人群服務但是高人一等的慾望,這些我覺得是有礙於來部落學習的。關鍵還是態度,一個終極的人生觀,部落對照的是你自己求知的心和慾望,它是面鏡子,照亮著你,你到底為何求知?為自己的功成名就?還是為其他的目的?還是為知識本身?也許成功我不在乎,但是交朋友、創造緣分更重要。我想一個正直的主流文化態度的養成,會比是不是部落,要不要來部落更為重要。

 

图片
王明旭認為工作坊的價值來自於知識跟證據的揭露,透過跟部落不斷對話以及參與式的概念,形成一個可行、有價值的設計概念。
图片
透過這次的跨領域合作,蔡篤堅看到雙教師跨癒合作彼此能夠互補的地方。
图片
上部落課程,最重要的事情是有能力認知彼此的情誼,珍惜彼此的情誼,然後感同身受,將心比心的交朋友,創造一種更大共同體的連結。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