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認識智齡
聯盟目標
聯盟組織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課程發展
教學評量
教育部期中訪視
聯絡我們
課程模組
T型人才工作坊
T型工作坊源起
目標與教學模式
工作坊課程設計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智齡設計
智齡設計2018-2019
智齡設計2017-2018
智齡設計2016-2017
智齡設計2015-2016
教學培力
教學工作坊
新知講堂
助教培訓
跨校交流
產業接軌
創業學堂
場域經營
拜訪交流
媒體報導
國際交流
教學素材
課程模組教材
特色課程教材
智齡特色課程
活動相簿
活動影片
>
T型人才
跨校交流
特色課程
其它活動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2013/02/23-24 & 03/09-10
【課程報導】部落的啟示~從參與到設計
T型人才工作坊三度來到金岳部落,這次由經驗豐富的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蔡篤堅教授和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王明旭講師攜手合作,帶領學員從口述歷史角度切入,以參與式設計概念發揮,期盼將金岳部落的在地優勢發揚光大。來自不同背景的學員們,從生疏到熟稔,從挫折到成長,討論與合作的過程中,部落長輩的智慧,漸漸成為大家共同的回憶與啟示。最後精彩的設計發表,也正是部落與學員雙向合作的結晶!
撰文/林明慧
【
課程報導
】
部落的啟示~從參與到設計
【
參與式設計
】
正確解決問題了嗎?
【
學生成果
】
打造符合在地需求的服務模式
【
學習心得
】
跨出去就有成長
【
教學心得
】
全世界最好的孩子
【
社區期待
】
T型人才工作坊與社區營造
部落、學員相見歡
歷經數小時車程,遠離都市塵囂,來到宜蘭縣南澳鄉的金岳部落時,學員們無不被部落的清幽開闊氛圍所吸引,群山環繞,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部落廣場以及充斥孩子笑鬧聲的金岳國小,來自不同大專院校的學員們,懷著興奮且躍躍欲試的心情,已做好探索部落的準備!
工作坊一開始,學員被分為四組,蔡篤堅請大家自我介紹,並發表自己組別擁有的專長以及能夠做哪些事。接著,才說明這次工作坊的任務。部落工作坊長者訪談部分佔了相當大比重,蔡篤堅期許學員能將長者的分享整理成口述歷史,並從中找出存在待解決的問題,汲取部落的優勢和長者的能力予以發揮。蔡篤堅也叮嚀學員:「訪談的時候,要忘掉自己是誰,用謙虛的態度,忘掉自己的知能,把受訪者當做有豐富知識的老人家,去了解他們的家族風光以及部落歷史經驗,由一葉知秋看到大部落過去壯麗的景象。」
金岳部落的起點
為了讓初次到訪的學員對部落有基本的認識,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的陳芃伶先簡介了部落生活與未來發展,部落的住民原先居住在海拔約800到1200公尺的山區,民國46年配合政府管理政策才遷徙到目前位置,成員主要來自兩個舊部落流興和老武塔,全省的泰雅族部落中,只有南澳鄉的部落居住在海拔如此低的地方,這樣的遷徙其實也影響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如今只剩一些長輩還保有狩獵、藤編、織布等傳統技藝,青壯年人口大都在外地求學或工作,平日居住人口約兩三百人,以小孩和長者居多。金岳社區發展協會一直致力於社區營造工作,如帶領部落青少年上山尋根,尋找舊部落位置,體驗過去泰雅族的生活方式;回復傳統節慶活動,建造傳統屋,將莎韻之鐘的故事打造為文化亮點;設立部落廚房,由部落當地供應食材,推廣在地農產品;長輩照護方面,則藉由舉辦聚會活動增加凝聚力,配合中興保全的服務定期測量血糖血壓等。未來方向希望能從產業著手,進行部落資源調查,期望能讓部落經濟自主。
參與式設計,誰是參與者?
接著,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王明旭講師,向學員介紹了參與式設計的基本概念,以及為高齡者設計產品時應注意的事項,提醒同學抓住問題核心,確實同理服務對象的需求。王明旭提到,為高齡者設計產品時需考量三個層面:減少高齡者使用科技產品的障礙與恐懼、考量生理退化、減少孤立感和標籤化。而使用者設計,則是將過去「人去適應產品」的「產品中心」概念,轉化為現今「產品來符合人的需求」的「使用者中心」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初期階段讓使用者參與開發過程便是參與式設計的第一步,然而,發現問題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去深入。王明旭勉勵同學:「要做對的事,而不是把事做對,請同學想一想,我們為什麼在這裡?想發現什麼?我們可以做什麼?不希望大家沒有思考過就將成果拿出來,設計常常只是操作面,希望大家能結合蔡老師的知識部分,達成有知識性的設計內涵。」
部落探索初體驗
具備基礎知識之後,學員開始分組前往不同長輩家中進行初訪,長輩們很熱情的與學員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舉凡生活習慣、傳統文化、家庭相處、宗教信仰和健康狀況等等,許多學員因是第一次訪談,不免有些緊張,但長輩的好客與熱情讓人很快熟絡,若語言溝通上有困難,社區發展協會的幹部也會從旁翻譯和協助。多次聊天下來,學員不僅和長輩成為朋友,也獲得難能可貴的文化體驗,如跟著爺爺去山裡看打獵的獵場,看著奶奶示範泰雅族傳統的織布技術,跟著長輩上教堂瞭解他們的宗教信仰,爬上親手搭建的樹屋眺望,見識椴木香菇栽培的方式,品嘗部落廚房食材道地又美味可口的原住民風味餐,和部落裡熱情不怕生的小朋友玩耍。除此之外,本著工作坊長者關懷與照護的精神,學員也發現了部落長輩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平日子女不在身邊,希望有人陪伴、年紀大體力不若以往,出門意願較低、傳統文化後繼無人等等。
從「口述歷史」到「參與式設計」
工作坊的流程安排,主要是以多次的訪談、討論、概念發表輪流進行,討論時,老師們在旁聆聽,適時給予建議,鼓勵學員利用便利貼,將所有閃過的想法記錄下來,不同顏色的便利貼也能將想法予以分類,有助於尋找概念之間的連結。
起初,學員在產品設計概念上較發散,且希望將高科技產品引入部落,較不知道怎樣從訪談獲得的經驗中找出最切合長者的問題點。蔡篤堅提醒同學,應丟掉先入為主的想法,從部落的生活史中尋找長者的需求和既有的能力,以人的能力為基礎來尋找可搭配的產品,由群體生活的角度取代個人生活,而資通訊科技是種媒體,讓人更能照顧自己,彼此互助,而不是養成對科技依賴的習慣,期許同學能達成具有文化敏感度的參與式設計。第一週工作坊結束時,學員的回家作業是將訪談內容打成逐字稿,蔡篤堅表示:「打逐字稿的過程中可以讓你重新思考,哪些互動是有效的互動?而哪些地方卻打斷了對方的邏輯?」除此之外,王明旭也希望同學能蒐集產品所需的資料和資源,他進一步說明,有了產品原型之後,還要測試和檢討,這部分的知識需要自己去蒐集,知識不會憑空而來,有知識基礎的設計才是好的設計。
內化與產出
兩週後,學員再回到部落參與工作坊時,各組的產品概念已成熟許多,與部落的連結也更加緊密。此時安排學員與社區發展協會的幹部對談,彼此交換意見,金岳社區發展協會長期在部落深耕,對部落了解的深度與廣度可彌補學員在地經驗的不足,並協助給予產品設計意見,讓各組能去蕪存菁,找出最因地制宜的方式。學員也利用多次拜訪長輩的機會,詢問長輩對於設計概念的觀感,不斷的修正與改良,確實實踐參與式設計的精神。過程中,受邀講師的分享也讓學員的想法更臻完備,玄奘大學法律學系的陳汝吟老師分享了社區研究倫理的概念,中華大學電子工程學系的許騰仁老師則提供可利用的網站資源和裝置資訊。對大多數同學而言,都是第一次接觸「在地設計」,雖然一開始的起步與摸索較為挫折,但同學都抱持著不屈不撓、虛心求教的積極心態,再加上老師的從旁提點,到最終成果發表時,各組都交出令人讚賞的設計!如利用社區教會探訪的機會,順道為長輩測量血壓、血糖,並關懷長輩的生活情況,或製作莎韻的故鄉App,做為部落交流以及文化傳承的平台。社區發展協會的陳芃伶也表示,學員的創意令人驚奇,有些設計可行性很高,可做為未來社區營造的參考。
再見金岳
從第一次的口述歷史,延續到第二次的參與式設計,從第一次到第二次的關鍵,就是小組的信賴、合作與創新,在部落的日子雖然不長,學員們卻早已對部落有了深厚的感情,與長者真誠的交流,相信也讓同學對自己的生命有了更深刻的反思。與金岳說再見的時分,大家無不依依不捨,期盼有機會能再回到金岳,見證部落愈發美好的模樣。
抵達部落,一連串課程等着學員,當具備基礎知識之後,部落探索初體驗正式開始!
部落長輩們很熱情的與學員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