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飲食歷史×嘴上功夫
2014/03/15&22&23


【成果發表】設計分享,學習成長

本次工作坊的成果從科技軟體、生活化產品到主題性環境設計,十分多元。評審除了兩位講師外,也邀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助理教授楊朝陽一同擔任評委。各組必須在十分鐘內簡介作品的發想流程、特色,並搭配戲劇模擬展演使用成品的情境,成果相當豐富!

整理/董則靈    
【前言】腦筋轉個彎,吃得更香!

【整體報導】我的飲食歷史,有資格成為設計的靈感與養分嗎?
    
【設計思考方法】找到正確的設計思考方向了嗎?

【教師訪談】超乎想像的新挑戰    

【助教訪談】學習他人,精進自己

【芬蘭學生訪談】臺上臺下打成一片的學習初體驗

【特別篇】口譯人員甘苦談    

【成果發表】設計分享,學習成長   


My 菜

問題需求
從「目標使用者」高齡者的生活中發現,他們常記不清儲存哪些食物,或常會煮太多吃不完,而造成重複食用隔夜菜的狀況,經常吃不新鮮的食物。從市場調查中也發現大多數的高齡者因秉持「勤儉持家」的概念,而有吃隔夜菜的習慣,且脾胃科的醫生也表示許多高齡者因吃隔夜菜而造成身體不適。


設計內容
這組採用五號PP材質做伸縮塑膠碗,並設計成夾鏈帶的形式以減少保鮮膜的使用,且碗底裝有RFID,透過RFID的定位系統和科技冰箱的結合,可清楚知道食物在冰箱中的位置,搭配手機App及時以綠、橘、紅三色提醒食物的保存期限,可以讓高齡者優先處理快過期的食物,不會造成食物囤積。 

評審講評
市面上既有的相關產品是變色貼紙和智慧冰箱,大部份對食物的設計都較著重於後果的部分──如何處理剩菜?My菜的設計則有預防的概念,從一開始買菜回來就開始有防範措施,利用軟硬體互相配合的想法也很完整。

 

图片
图片

Medication&Eating

問題需求
這組從訪問過程中發現,有甲狀腺疾病的受訪者常會忘記吃藥,因而自我調整,將每天起床定為用藥時間,雖然醫生也同意這樣的用藥方式,但畢竟不是最好的方法,因此這組想找一個方式可以配合受訪者的飲食形態提升用藥的順從度與配合度。

設計內容
因用藥時一定需要配水,這組結合環保、方便攜帶的保溫杯與手機App。保溫杯上設有藥品裝置的地方、提醒鬧鈴及USB插座充電。醫生在開藥時能將用藥指示設定在健保卡上,再透過健保卡、電腦與保溫杯的連接將用藥指示設定存在保溫杯中,讓高齡者能經由鬧鈴提醒及時用藥。另外手機App也能提醒用藥時間,且可以自動記錄用藥狀況,讓家人可輕易掌握高齡者的用藥狀況。App的設計著重於「簡單、易操作」的界面,讓高齡者可輕鬆掌握設定方法,再加上個人化的錄音,讓提醒用藥時增加親近感。

評審講評
精確掌握到高齡者用藥的問題,但用藥對高齡者來說是一項需要新建立的習慣,在設計時就需考慮使用者的自發性;提醒用藥部分可以再做得更人性化一點,讓這項行為的養成過程更加愉悅。
用藥提醒結合保溫瓶的設計概念很新穎,但有兩個問題需要考慮:一是保溫瓶並不是高齡者會習慣隨身攜帶的用品,可考慮結合其他東西,比方說收音機;二是須考慮到水溫會不會影響到藥品,會不會使藥品融化或變質。

 

图片
图片

美食回憶的智慧

問題需求
現代食物很多元,卻越來越不自然,食安問題也日益嚴重,高齡者對現代食物產生不信任感,因而想念自己年代的簡單美味,想重溫當初親手將食材做成食物的感覺。

設計內容
「美食眷戀的回憶」是個教大家做古早味自然美食的手機App,這個App將食物分成四類:飯、麵、湯、菜,選擇菜色之後,首先會介紹那道菜所使用的食材,並透過App中的模擬製作小遊戲,讓使用者瞭解如何利用天然食材做成美味的佳餚,最後會分析比較傳統與現代的製作方式所造成的差異,也提供使用者上傳心得分享到各個平台。

評審講評
喜歡這組傳承的想法,透過手機App既可認識食物,又可學到高齡者的智慧。這組值得誇獎的是,有注意到高齡者的情感面,這樣的設計能帶動高齡者與年輕人互動,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图片
图片

眷戀回憶

問題需求
這組所設定的「目標使用者」是位討厭運動,但喜歡健康美食的北方人,雖然老年的飲食都較健康養生,但他其實很懷念以前又辣、又鹹、又油的北方美食。進一步分析,發現他之所以會如此眷戀當初的食物,是因為以前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很開心,所以對飲食的滿意度很高,但現在因為老了開始養生,再加上味覺退化,對食物的滿意度就下降了。

設計內容
「眷村主題餐廳」是為他們的目標使用者,從食、衣、住、行、樂五方面量身打造的餐廳,希望能讓使用者重溫當年。
食:營養師將傳統北方美食改良成為北方美食養生餐,配合「復古腦波帽」 ──以復古樣式配合腦波刺激回憶神經, 再加上「刺激味蕾筷」,即便感官靈敏度下降,吃的也是味道較淡的養生餐,但感受到的卻是以前的北方口味。
衣:進入餐廳時,換上店家提供的復古衣著,工作人員也都穿著復古服裝,讓使用者身歷其境,彷彿回到當年。
住:打造當時居家住宅佈置的樣子以融入情境。
行:當時主要交通工具是腳踏車,因此餐廳內也會放置腳踏車以供使用者使用。
樂:提供許多童玩供使用者把玩,像尢阿標、抽抽樂等。

評審講評
這組的設計較像是對既有的東西做改良,腦波帽有點太過理想化,如果已有腦波帽這樣厲害的東西為什麼還需要其他的設計?在設計東西時可以重新安排重點,不要有一樣特別突出、厲害,會蓋過其它的風采。
這組所訂定的主題較困難,較難精準的設計出一項東西,但如果可以從最根本的口述歷史中去瞭解使用者對於復古的概念源自於何處,則更可以對症下藥。

 

图片
图片

互助銀髮社區

問題需求
這組以如何讓高齡者適應老化各方面的改變去發想,發現高齡者在老化過程中,生活上的改變分成三類:生理、心理和飲食。其中生理部分,包括感知能力和行動能力的下降、對事物吸收力降低和開始有慢性病的問題;心理上則有朋友漸漸離世的孤獨感,覺得自己無用、無存在感所帶來的憂鬱;飲食部分也因為家庭人口減少所煮的食物種類減少而造成飲養不均衡,或容易有剩菜、剩飯問題。

設計內容
這組為65歲以上的獨居老人創造「互動式銀髮社區」,藉著輪流煮飯的生活公約和供大家交流的公佈欄,期待高齡者可以藉由互相幫助提高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和成就感;與大家互動交流減低孤獨感;和社區中的高齡者形成新的生活社群。
另外,還設計了七邊形拼圖式助步器餐桌,將助步器與餐桌結合,到吃飯時間高齡者可以將助步器上的板子拉起而成為餐桌,藉由七邊形的餐桌,希望高齡者在吃飯時也可以保持新鮮感。

評審講評

這組的設計並沒有考慮語言的問題,溝通在銀髮社區中是不可忽視的關鍵,可以再從這方面多加琢磨,「銀髮社區」的概念其實會越來越重要,也是台灣未來的走向。另外,很欣賞輔具變餐桌的概念,這讓輔具的功能性變強,也是個有趣的創意,未來可以將許多東西結合,像是圍巾可以變成頭巾之類的。

 

图片
图片

Food Calculator

問題需求
體重過重是許多國家面臨的問題,人們往往因為吃太多及運動量不足而造成體重過重,進而引發許多疾病。

設計內容
「Food Calculator」手機App,在用餐前可以拍攝食物,App就會分析顯示這樣食物所包含的成分及熱量,讓使用者得以精確掌握自己的飲食,App還可以統整使用者每天的運動量並將之換算成消耗的熱量,透過圖表的顯示,使用者就可以比對每天所攝取及消耗的熱量,藉此調整自己的生活以達到平衡。

評審講評
對於這組的設計有兩個建議,一是App雖可透過拍照幫助人們瞭解所攝入的熱量。但使用者即使知道食物所含的熱量,還是照吃不誤,這部分可以再稍加強,以情感層面來考量,設計會讓人更容易接受;第二個建議是,經由拍攝照片讓App分析食物的成分及熱量,卻沒有說明其中該利用什麼原理完成,這部分若有更具體的說明,會對這項產品更有幫助。

 

图片
图片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