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歷史×嘴上功夫
2014/03/15&22&23
【成果發表】設計分享,學習成長
|
My 菜問題需求
從「目標使用者」高齡者的生活中發現,他們常記不清儲存哪些食物,或常會煮太多吃不完,而造成重複食用隔夜菜的狀況,經常吃不新鮮的食物。從市場調查中也發現大多數的高齡者因秉持「勤儉持家」的概念,而有吃隔夜菜的習慣,且脾胃科的醫生也表示許多高齡者因吃隔夜菜而造成身體不適。 設計內容 這組採用五號PP材質做伸縮塑膠碗,並設計成夾鏈帶的形式以減少保鮮膜的使用,且碗底裝有RFID,透過RFID的定位系統和科技冰箱的結合,可清楚知道食物在冰箱中的位置,搭配手機App及時以綠、橘、紅三色提醒食物的保存期限,可以讓高齡者優先處理快過期的食物,不會造成食物囤積。 評審講評 市面上既有的相關產品是變色貼紙和智慧冰箱,大部份對食物的設計都較著重於後果的部分──如何處理剩菜?My菜的設計則有預防的概念,從一開始買菜回來就開始有防範措施,利用軟硬體互相配合的想法也很完整。 |
|
Medication&Eating
|
|
美食回憶的智慧問題需求
|
|
眷戀回憶
問題需求
這組所設定的「目標使用者」是位討厭運動,但喜歡健康美食的北方人,雖然老年的飲食都較健康養生,但他其實很懷念以前又辣、又鹹、又油的北方美食。進一步分析,發現他之所以會如此眷戀當初的食物,是因為以前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很開心,所以對飲食的滿意度很高,但現在因為老了開始養生,再加上味覺退化,對食物的滿意度就下降了。 設計內容 「眷村主題餐廳」是為他們的目標使用者,從食、衣、住、行、樂五方面量身打造的餐廳,希望能讓使用者重溫當年。 食:營養師將傳統北方美食改良成為北方美食養生餐,配合「復古腦波帽」 ──以復古樣式配合腦波刺激回憶神經, 再加上「刺激味蕾筷」,即便感官靈敏度下降,吃的也是味道較淡的養生餐,但感受到的卻是以前的北方口味。 衣:進入餐廳時,換上店家提供的復古衣著,工作人員也都穿著復古服裝,讓使用者身歷其境,彷彿回到當年。 住:打造當時居家住宅佈置的樣子以融入情境。 行:當時主要交通工具是腳踏車,因此餐廳內也會放置腳踏車以供使用者使用。 樂:提供許多童玩供使用者把玩,像尢阿標、抽抽樂等。 評審講評 這組的設計較像是對既有的東西做改良,腦波帽有點太過理想化,如果已有腦波帽這樣厲害的東西為什麼還需要其他的設計?在設計東西時可以重新安排重點,不要有一樣特別突出、厲害,會蓋過其它的風采。 這組所訂定的主題較困難,較難精準的設計出一項東西,但如果可以從最根本的口述歷史中去瞭解使用者對於復古的概念源自於何處,則更可以對症下藥。 |
|
互助銀髮社區
問題需求
這組以如何讓高齡者適應老化各方面的改變去發想,發現高齡者在老化過程中,生活上的改變分成三類:生理、心理和飲食。其中生理部分,包括感知能力和行動能力的下降、對事物吸收力降低和開始有慢性病的問題;心理上則有朋友漸漸離世的孤獨感,覺得自己無用、無存在感所帶來的憂鬱;飲食部分也因為家庭人口減少所煮的食物種類減少而造成飲養不均衡,或容易有剩菜、剩飯問題。 設計內容 這組為65歲以上的獨居老人創造「互動式銀髮社區」,藉著輪流煮飯的生活公約和供大家交流的公佈欄,期待高齡者可以藉由互相幫助提高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和成就感;與大家互動交流減低孤獨感;和社區中的高齡者形成新的生活社群。 另外,還設計了七邊形拼圖式助步器餐桌,將助步器與餐桌結合,到吃飯時間高齡者可以將助步器上的板子拉起而成為餐桌,藉由七邊形的餐桌,希望高齡者在吃飯時也可以保持新鮮感。 評審講評 這組的設計並沒有考慮語言的問題,溝通在銀髮社區中是不可忽視的關鍵,可以再從這方面多加琢磨,「銀髮社區」的概念其實會越來越重要,也是台灣未來的走向。另外,很欣賞輔具變餐桌的概念,這讓輔具的功能性變強,也是個有趣的創意,未來可以將許多東西結合,像是圍巾可以變成頭巾之類的。 |
|
Food Calculator
問題需求
體重過重是許多國家面臨的問題,人們往往因為吃太多及運動量不足而造成體重過重,進而引發許多疾病。 設計內容 「Food Calculator」手機App,在用餐前可以拍攝食物,App就會分析顯示這樣食物所包含的成分及熱量,讓使用者得以精確掌握自己的飲食,App還可以統整使用者每天的運動量並將之換算成消耗的熱量,透過圖表的顯示,使用者就可以比對每天所攝取及消耗的熱量,藉此調整自己的生活以達到平衡。 評審講評 對於這組的設計有兩個建議,一是App雖可透過拍照幫助人們瞭解所攝入的熱量。但使用者即使知道食物所含的熱量,還是照吃不誤,這部分可以再稍加強,以情感層面來考量,設計會讓人更容易接受;第二個建議是,經由拍攝照片讓App分析食物的成分及熱量,卻沒有說明其中該利用什麼原理完成,這部分若有更具體的說明,會對這項產品更有幫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