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飲食歷史×嘴上功夫
2014/03/15&22&23


【教師訪談】超乎想像的新挑戰    

邱佳慧與王明旭兩位老師都曾任T型人才工作坊的講師,有豐富的課程策劃經驗,搭配兩人的專長,主題很快就定調為口述歷史與設計思考的結合。兩人發現過去課堂上口述歷史的教學,甚少提供學員「實戰訪談」的機會,因此特別規劃了半天時間來做訪談稿的討論檢視,為後來的設計思考奠定了基礎。兩位老師又是如何做課前討論與發想的呢?經過兩個週末的參與,他們感想又如何呢?
撰文/孫于蘋
【前言】腦筋轉個彎,吃得更香!

【整體報導】我的飲食歷史,有資格成為設計的靈感與養分嗎?
    
【設計思考方法】找到正確的設計思考方向了嗎?

【教師訪談】超乎想像的新挑戰    

【助教訪談】學習他人,精進自己

【芬蘭學生訪談】臺上臺下打成一片的學習初體驗

【特別篇】口譯人員甘苦談 


【成果發表】設計分享,學習成長   
   

課程規劃

邱佳慧首先分享不同領域合作協調時的重點:「我們會先從彼此曾經有過的教學經驗做討論,再因應對方的操作模式做調整。工作坊本身充滿著不確定性,所以很難做到太細節的討論,我們反而付出較多的心力在研究如何給學生『容易聚焦的題目』,因為太明確的主題會讓成員無法發揮創意,太過於空泛又可能過於天馬行空而不可行。」
王明旭也補充說明:「本次工作坊恰好有幾位年紀較長的學員,能提供大家口述歷史採訪的機會,從而由第一手的資料掌握高齡者的飲食狀況,讓設計不只停留於過去經驗的揣想與發揮。所以就像我說的,口述歷史是藏寶圖,而設計手法是挖寶,這些學員們的成果就是最大的寶藏。」

國際學生X長者的學員組成

楊朝陽以評審的角度來看待國際學生的參與:「外籍學生最明顯的問題在於語言隔閡。儘管有口譯人員的幫助,但離原意可能還是會有差距,而情感層面也會因文化不同而難以被成果報告現場的聽眾所理解。但我認為本次工作坊芬蘭學生的設計成果,其實不受國籍影響,比較著重於他們本身的公衛專業,反面來說就是表現得像『設計門外漢』,這也許和第二週他們自成一組、少了其他領域的刺激有關係。」相對於楊朝陽,邱佳慧對於外籍學員的參與持樂觀的態度,她認為「外國人的參與」對工作坊全體就是一個刺激,儘管三位芬蘭學生的產出較偏離「設計」,但在整個課程的調整運作上,至少能讓外國學生有參與感,而且充分地了解臺灣跨領域工作坊的模式。
針對年長者的全程參與,楊朝陽表示讚賞:「工作坊一直在強調『使用者中心研究』,但比起單純發想,不如直接跟使用者一起設計才更直接、更有收穫。」邱佳慧也說:「經過兩週的工作坊,我們能夠發現長者參與與持續學習的目的,在於關心自己『未來的生活』,這帶給年輕學員很大的刺激,因為他們能非常直接地感受到長者『想要過得更好』的強烈動機。我甚至認為未來可以清楚定位工作坊學員的年齡,例如邀請身障長者一起討論高齡生活問題,相信對整個智齡聯盟的發展會是更大的刺激與挑戰!」
總結國際學生、年長學員等本次工作坊較特殊的組成元素,王明旭認為,重點在於教學者能觀察到多樣背景學員的需求,因應不同狀況作應對。工作坊第一天外籍學生、年長者與臺灣年輕學員的相處較陌生,顯得格格不入。第二天經過老師們的調整後,才找出適合彼此的合作模式,整個工作坊的氣氛變得更加融洽熱絡。因此,邱佳慧與王明旭一致認為,這次的經驗必須被傳承下去,尤其希望智齡聯盟能讓外籍學生與年長者的參與制度化,畢竟國際合作與高齡者參與都是將來高齡研究的關鍵元素,透過事先讓特殊參與者了解T型人才工作坊的操作方式、安排助教特別照顧等方法,這些都是未來可以努力的目標。

關鍵在於過程

談起這次工作坊的成果發表,身為評審的楊朝陽坦言,雖然並沒有真正獨樹一格的作品,許多產出也僅是概念性地呈現,在工作坊的時間與素材侷限內,難以具體地表現。但換個心態來看,也因為這次的主題與最終發表的彈性很大,才得以發展出那麼多樣性的成果。另外,他也再次強調,工作坊的核心關鍵是在過程中的收穫,結果只是陪襯。如何讓不同背景的專才在跨領域學習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將創新的種子帶進不同的領域發芽,才是每次工作坊的最大目標!
最後,邱佳慧表示同意楊朝陽的說法,並提到自己先前訪談過去參與T型人才工作坊的學生時,學生們都認為在工作坊最大的收獲,就是學習到不一樣的跨領域思維模式。臺灣的教學者或許都太重視具象的成果,反而忽略學生的回饋如何,因此,在往後的工作坊教師群們更應該把眼光放得更長遠,多洞察學生的學習需求,絕對會有超乎一般想像,更有意義的收獲!

 
图片
邱佳慧認為外國人的參與對工作坊全體就是一個刺激,儘管三位芬蘭學生的產出較偏離「設計」,但在課程的調整運作上,至少能讓外國學生有參與感,且充分了解臺灣跨領域工作坊的模式
图片
王明旭認為,重點在於教學者能觀察到多樣背景學員的需求,因應不同狀況作應對。
图片
針對年長者的全程參與,楊朝陽表示讚賞:「工作坊一直在強調『使用者中心研究』,但比起單純發想,不如直接跟使用者一起設計才更直接、更有收穫。」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