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飲食歷史×嘴上功夫
2014/03/15&22&23


【整體報導】我的飲食歷史,有資格成為設計的靈感與養分嗎?    

本次工作坊結合歷史專業的邱佳慧,以及設計專業的王明旭組成教學團隊,兩位大顯功力,帶領學員從「觀察訓練」、「口頭訪談」找出高齡者飲食的需求與問題,再憑藉「設計思考」找出最佳可行解,產出極富創意的新時代高齡飲食!
口述/邱佳慧助理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王明旭講師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 
撰文/孫于蘋
【前言】腦筋轉個彎,吃得更香!

【整體報導】我的飲食歷史,有資格成為設計的靈感與養分嗎?
    
【設計思考方法】找到正確的設計思考方向了嗎?

【教師訪談】超乎想像的新挑戰    

【助教訪談】學習他人,精進自己

【芬蘭學生訪談】臺上臺下打成一片的學習初體驗

【特別篇】口譯人員甘苦談    


【成果發表】設計分享,學習成長   


大風吹,吹什麼?——萬用的暖身活動

「大風吹!吹什麼?吹,穿牛仔褲的人!」在課程一開始,邱佳慧即利用大夥兒再熟悉不過的暖身活動,活絡現場氣氛,把週六一早惱人的瞌睡蟲消滅殆盡!當課堂氛圍越炒越嗨,邱佳慧宣布遊戲即刻升級為進階版本——「黑暗大風吹」,顧名思義,幾位雀屏中選的學員必須在短時間內記憶自己身上的穿著,以及周遭的座位擺設,然後矇上眼睛重新加入戰局。當遊戲重新開始,現場陷入一片慌亂與躁動,原因是「矇眼的學員」少了視覺的優勢,難以迅速地找到空椅子坐下,必須要緩慢小心地「摸出」四周的擺設,難免會不小心摸上「明眼的學員」的身體,惹得現場是一陣陣驚呼與害燥啊!
緊接著大風吹之後,邱佳慧又神秘兮兮地站在教室中央,手捧著一粒鮮紅的蘋果,要求學員說出自己對蘋果的觀察。一開始,學員僅被動地坐著觀察,對外觀做淺顯的描述,像是「蘋果是紅色的!」「可能有洗過?」。經過五分鐘後,開始有學員嘗試接近蘋果,並且運用眼睛以外的感官觀察蘋果,甚至有年紀較長的學員,以自己的經驗直接判斷蘋果的品種。然而,直到一位學員走到邱佳慧後方,大家才驚覺正面看似完美無瑕的蘋果,背面其實被咬了一大口,而這紮實的一口正是觀察體驗暗藏的玄機啊!

藉由大風吹與蘋果糾察兩個活動,邱佳慧鼓勵學員更主動、更深入地觀察,要避免從片面直觀的印象,推估任一事件的全貌。反之,透過積極觀察去發現問題,再設法解決問題,才是學習設計思考的有效途徑。

超乎想像的回憶滋味

除了善用感官能力之外,邱佳慧進一步鼓勵學員藉由「生活經驗」做更細緻的觀察。她以陳重仁的〈兒子的菠蘿麵包〉一文為例,說明作者如何將自己又愛又恨又離不開的菠蘿麵包,與學生時代節儉度日的回憶連結,又在為人父後,將對食物的情感傳承到孩子身上。由此可見,食物除了填充饑餓外,還作為各式情感的載體,個人的飲食歷史,其實與其生命歷程緊緊相扣。
為了幫助學員「啓蒙」自身的飲食回憶,邱佳慧設計了「恐怖食物袋」,學員必須將手深入深色的食物袋內摸索,僅憑內容物的觸感決定自己即將品嘗的食物。在「試吃大會」的現場,學員必須說出自己選擇食物的當下,腦中閃過的念頭,並在咀嚼的同時,分享該食物帶給自己的感受與回憶,以建立食物與自身的連結。

從口述歷史開始了解一個人

歷史是生命記憶與歷練的總和,而「口述歷史」是比口耳相傳更科學、有效的紀錄。本次工作坊即希望透過對長者的「貼身訪談」,了解其飲食習慣與個人生命歷史的連結,進而幫助長者提升飲食的品質。
邱佳慧首先說明口述歷史的發展沿革,讓學員們對這門歷史技能有初步了解;再者,她以一問一答的方式提點學員採訪的要點
一、訪談前置作業:
除了要確認錄音設備的狀況之外,主訪者應該妥善地設計問題,使問答具體且具有延展性,能在往來之中抓到更多長者飲食習慣的細節資訊。另外,問答間也要避免觸及受訪者的傷痛,如訪問獨居長者時,應避免提到家人方面的問題。
二、訪談進行中:
主訪者除了隨時關注長者對問答的反應外,也需要適時地國、台語雙聲道轉換、留意適當的說話音量,以幫助訪談順暢地進行。另外,長者在訪問中,經常會因為記憶、情緒等因素而出錯,因此,記錄者除了忠於訪問者提供的「史實」之外,更要時刻敏銳地觀察長者的情緒變化,同時判別話語邏輯對錯,並向長者再三確認。
三、訪談結束後:
主訪者不應該急著離開現場,最好多跟受訪長者聊聊,增進彼此在工作以外的交流與默契,對後續的訪談合作會有莫大的助益!此外,主訪者在整理訪談稿時,應善用完整的逐字稿仔細檢視高齡者的飲食問題,才能在一次次的訪談中有更大的進步與學習。
最後,邱佳慧強調,一份口述歷史記錄的成功關鍵在於──放下成見、深入了解被訪問者的背景,以及秉持不為任何私人目的而武斷紀錄的史德,她鼓勵學員在實作的過程中能夠好好體會個中滋味。

Do the Right Things!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

設計專業的王明旭向學員們重申,本次工作坊的目標即是從實際訪談的內容中挖掘出高齡飲食問題,再經過凝鍊、收斂的過程聚焦問題,最後再腦力激盪出最佳可行解決方案。時間緊迫,為求效率,王明旭也一再地提醒學員,工作坊的宗旨是「Do the Right Things!找到對的方向,做對的事情!」
討論過程中,邱佳慧與王明旭不斷地穿梭於各小組間,幫助各組修正訪談問題與流程、界定使用者需求,最終找出適合各組的設計方向,以繼續著手對的設計。例如,在老師的引導下,第一組學員發現,長輩經常因為「捨不得丟掉」,而食用過期已久的食物,該如何在節儉美德與健康安全間取得平衡,即成了該組最大的難題。另外,當第四組學員苦思如何兼顧養生與美味的食物,王明旭建議他們參考糖尿病患的療程,可利用視覺使食物分量變大,以減少胃酸分泌,他強調,設計應發揮最大的創意,讓沒有飽足感的病人有「吃飽的錯覺」,而非過度鑽研實際的味道。
經過兩位講師與學員間熱烈的討論,各組開始確認高齡者飲食的核心問題,並試圖篩選出最適當的解決方案,這正是設計思考的關鍵步驟:將口述歷史從資料進階到資訊,最後利用有限的資訊架構出框架之外的解決妙方!

新高齡飲食文化的誕生

本次工作坊的成果包羅萬象,從科技性軟體、生活化產品應用到主題性環境設計等,十分多元。評審陣容除了邱佳慧、王明旭兩位主力講師外,也另邀請了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的助理教授楊朝陽一同擔任評委。各組必須在十分鐘內簡介作品的發想流程、特色,並搭配戲劇模擬出使用成品的情境。
第一組「MY菜」完整分析了長輩食用「過期食物」的可能原因,並且提出能追蹤食物產銷履歷的APP、收納剩菜的伸縮式夾鏈袋碗、手機提醒冰箱食材的保存期限等多樣化的解決方案。第二組「Medication & Eating」試圖解決長者經常遺忘吃藥時間的問題,他們設計了有簡單操作介面的個人化錄音保溫杯,希望藉由吸睛的高科技保溫杯,幫助長者養成定時吃藥的習慣。第三組「美味回憶的智慧」考慮到飲食與情感的連結,他們以食安隱憂為切入點,設計了健康烹飪教學的APP,希望藉由高科技裝置,幫助長者更有效率地利用天然食材、養生的烹飪方式,重新擁抱自己回憶中美食。
第四組「眷戀回憶」及第五組「互助高齡社區」都是不同於傳統產品設計的整體計畫。前者以主題性的眷村餐廳搭配刺激味蕾的筷子、腦波帽、復古衣著等方式,使人宛如身歷過去情境而獲得滿足感。後者則是將創意延伸到空間與服務的設計,提出了「高齡者主題生活圈」的概念,讓社區內的獨居長者和同輩相互照顧,重新找到生活樂趣。第六組「future food in Finland」,三位芬蘭交換生希望解決該國高齡者飲食過量的問題。他們利用自身專業,設計了攝取與消耗卡洛里的程式,希望創造健康的高齡飲食。
邱佳慧和楊朝陽認為,因為工作坊有時間壓力,成果必然難以盡善盡美,一些細節部分若能對口述歷史下更紮實的工夫,就更能掌握高齡飲食的問題意識,以便對症下藥解決問題。但整體而言學員皆能在掌握創意與設計的重點,非常值得鼓勵!王明旭也表示,工作坊的關鍵在於參與的過程,融入其中就能發覺高齡飲食問題的複雜性。希望這次的經驗能化為火種,讓不同領域的學員秉其專業,繼續為各個議題努力,才能成為將來面對高齡化社會問題的力量。

跨世代、跨國界的合作

本次工作坊的學員組成十分多元,除了有來自不同領域,包括工業設計、營養科系、資管、心理系的大學生外,其中最特別的莫過於幾位年紀稍長的社會人士,以及來自芬蘭拉瑞爾應用科技大學公衛系的三位交換學生,當工作坊進行到如火如荼的討論階段,學員組成的異質性也隨之顯露出來。
總而言之,長者對於討論議題的想法比較實際,經常提出帶有個人經歷的判斷;反之,年輕的臺灣大學生經常迸發出創意的點子,卻可能淪於虛幻的空想。三位攻讀公衛系的芬蘭學生則傾向憑專業思索解決方案,也比較著重實用目的,缺乏天馬行空的發想過程。較可惜的是,不同國籍與年齡間的學員大致上交流無礙,但真正確認設計主題後,卻經常受限於語言,與世代思維模式而形成討論僵局。王明旭與邱佳慧察覺此情況後,讓芬蘭學生自成一組以便盡情討論,也安排高齡者成為口述歷史練習的受訪者,提供個人豐富的歷練,工作坊內容適當的調整,讓學員各能發揮所長,也更有成就感。
經過兩個週末的工作坊體驗,王明旭有感而發地說,希望接下來的工作坊成員組成也能如此多樣,讓真正的高齡者與學員一起溝通成長,設計才不會淪為設計者經驗的虛無幻想。不同國籍、世代的學員也能在跨領域的環境中互動、交流人生經歷,創造美好的學習回憶!

 
图片
藉由大風吹與蘋果糾察兩個活動,邱佳慧鼓勵學員更主動、更深入地觀察,要避免從片面直觀的印象,推估任一事件的全貌
图片
透過對長者的「貼身訪談」,了解其飲食習慣與個人生命歷史的連結,進而幫助長者提升飲食的品質
图片
王明旭也一再地提醒學員,工作坊的宗旨是「Do the Right Things!找到對的方向,做對的事情!」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