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2014/01/20


【活動報導】智齡集思微論壇導覽

公元2025年,將是變化急遽加速的時代,目前大學教育所教出來的學生,是否能應付未來需求?這次的集思微論壇先以超高齡社會為題,來預想並預測教育需有哪些改變與創新,好培養出能與未來接軌的人才。由於層面廣泛,微論壇先就「培育跨領域人才」為目標,邀請各界一起來腦力激盪。為時一天的流程,帶來哪些思考與創新?

報導/王柔蘋、陳淑英、王品涵


【前言】關於智齡微論壇

【活動報導】智齡集思微論壇導覽

【專題論壇】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討論方法】設計思考工具~親和圖表法

【腦力激盪】銀髮事業群需要的人才(產業組)

【腦力激盪】學校體制可以怎麼做?(行政教師組)


【腦力激盪】教學創新應該怎麼做(教學教師組)

【附件】銀髮產業需要的人才討論全文

第一站。臺灣2025,社會變遷

在討論「臺灣2025需要什麼樣的跨領域人才」之前,智齡聯盟邀請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中心徐業良主任先來分析,臺灣到了2025年面對超高齡社會的來臨,社會將出現哪些缺口?
徐業良從高齡化與疾速少子化的人口結構談起,他說:「人類社會正處在兩個人類史上從未發生過的重大趨勢之中:即『人口結構快速老化』與『科技快速發展』。」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戰後嬰兒潮(1946~1964年),隨著時間推衍至今,已轉為老人潮;但臺灣人口結構除了高齡化之外,自1980年代便開始出現少子化危機,粗出生率數值隨時間推演,越來越低,徐業良強調,「少子化」已不足形容,應該說是「急速少子化」。
而另一波趨勢是,科技快速發展。徐業良解釋,「科技快速發展不一定指進步的多快,也是指現今科技已是唾手可得,非少數人的專利,科技已成為生活必需品。」而自詡為科技寶島的臺灣,面對超高齡社會的來臨與少子化危機,徐業良認為,「運用科技解決問題,是再自然不過的發展。」

第二站。預備2025,教育上路  

為因應未來社會的變遷,需培育更多人才投入銀髮族醫療照護領域。徐業良先介紹目前臺灣大專院校為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相關科系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但多數校系仍停留在傳統照護層次,徐業良覺得有點可惜,另外他也看到,「政府投入老人福祉科技研究計畫雖連年增加,但隨著計畫結束,相關活動遂一併停止,並未發展成可長期經營、擴散的模式。」徐業良認為,臺灣需要一種不同於傳統照護與產業發展的思維。他從甲骨文的「孝」字出發。「孝」字上方為老人,下方為小孩,原意是「兩世代之間互相關懷」更進一步地,徐業良將之轉譯為「照護長者,要讓他快樂,讓他想做什麼都可以做、讓他耳聰目明、讓他安全快樂。」的照護原則。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中心秉持人文思維、注入科技研究的模式,設計「老人福祉科技跨領域產業學程」,以培養跨領域人才為出發點,建立不同系所學生對高齡化社會需求的意識,探索其專業應用與研發於高齡領域之可能性。最後,延伸到產學合作,將其發想商品化,讓科技與人文能達到實用性結合。

第三站。挑戰2025,腦力激盪

接下來的活動,將以工作坊常用的「設計思考法」,針對「未來跨領域人才的圖像為何」以及「如何培育未來跨領域人才」進行腦力激盪。劉佩玲主任建議老師們,先把過去的教法放空,一起集思跨領域人才該怎麼培育?另一方面也請產業界朋友從另一個觀點來看,產業界人才該怎麼培育?最後把智齡聯盟已經做的,跟大家認為應該做的,兩相對照;也同時觀察學校跟產業界的觀點有何不同?

方法工具
在腦力激盪階段,為幫助大家的想法能在有限時間內順利收斂,實踐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賴宏誌助理教授先介紹設計思考中的「親和圖表法」(Affinity diagram),這個發想工具的特點是,能在有限時間內收集清楚且具體的答案,順利將議題聚焦。賴宏誌說:「教育也是服務業,需要創新與設計。」
賴宏誌逐一說明發想步驟:第一階段,每位夥伴先將個人意見以「具體行為」寫在黃色便利貼上,一個觀點一張;第二階段,進行說明與討論,將類似行為歸納,定義出「行為特點」,寫在藍色便利貼上;第三階段,則將行為特點整合、萃取出三個「行為價值」,寫在紅色便利貼上。


腦力激盪
接下來的活動,將分三組進行。一組由業界人士組成,代表產業觀點;另外兩組由各校老師組成,代表學校觀點。兩組教師不同處在於,一組老師兼任學校行政職、另一組則純粹擔任教職。他們必須在90分鐘內,針對「未來2025跨領域人才圖像」及「如何培養」 兩個議題的意見彙整成三個關鍵字來!


激盪結果
       1.議題一:未來跨領域人才圖像為何?
  • 學校組(兼任行政):未來跨領域人才,須具備「知識基礎與思考能力」、「開放的人格特質與溝通能力」和「寬廣的視野與行動力」。
  • 學校組(純粹教職):未來跨領域人才,須具備「同理心、瞭解老人需求」、「多元學習」和「溝通、融合與創新」
  • 產業組:「同理心」、「溝通情」和「研發力」。
       2.議題二、如何培養未來跨領域人才?
  • 學校組(兼任行政):透過「教學的創新」、「組織再造」和「推廣與行動」方式來培養。
  • 學校組(純粹教職):透過「了解老人需求」、「有跨領域學習經驗」和「專題實作的設計」方式來培養。
  • 產業組:來不及討論。

組與組之間,發想方向與收斂方式有些許不同,但是脈絡結果,卻存在相當多相似的特點,智齡聯盟執行長康仕仲副教授建議,若將各組思考脈絡進行統整,進一步畫出彼此的交集與聯結,結果應會更有意思。

第四站。檢視T型人才工作坊

當各組人馬彙整出跨領域人才培育模式的成果之後,劉佩玲主任接著分享智齡聯盟創新發展的跨領域教育模式——T型人才工作坊,以此對照目前現行的教育模式與未來理想的落差有多少?T型人才工作坊還可加強與創新的部分有哪些?在了解T型人才工作方的做法之後,最後,康仕仲副教授邀請每位與會者做一趟資料巡禮,將手上的紅點貼紙貼在他們認為重要的想法上,藉此可看出普遍認同的觀點有哪些,並將這些被點出的「重點」列入未來T型人才工作坊課程創新的考量裡。

結語

2025年距今僅剩11年,集思微論壇雖說是在思考未來,但其實,準備要從現在。臺灣2025集思微論壇,分別探討兩個議題2025年的人才圖像與如何培育2025人才,而三方探討出來的特點,康仕仲認為「產業方若能描繪出靶心,提供學界清楚的目標與具體方向,能夠及早準備、更新與擴充教學方法,以培育標的人才」。這不單從教育眼光來看,也需從國家未來方向與產業界的需求來配合,才能規劃出完整的教育創新模式!
  
图片
徐業良主任認為「人類社會正處在兩個人類史上從未發生過的重大趨勢之中:即『人口結構快速老化』與『科技快速發展』。」
图片
徐業良解釋,「科技快速發展不一定指進步的多快,也是指現今科技已是唾手可得,非少數人的專利,科技已成為生活必需品。」
图片
康仕仲認為「產業方若能描繪出靶心,提供學界清楚的目標與具體方向,能夠及早準備、更新與擴充教學方法,以培育標的人才」。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