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臺灣社會2025
學校體制可以怎麼做?(行政教師組)


活動日期
活動地點

組       長

成       員
2014/01/20
臺大土木研究大樓
王秀槐教授
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童建樺副教授  弘光科技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系主任 
江昭龍教授  南開科技大學電資學院院長  
劉淑娟教授  輔仁大學老人長期照護學程負責人 
葉玟芳  教育部資科司專員

 

图片

前言

面對未來超高齡的社會趨勢,從大學角度看,應培養出什麼樣的跨領域人才?腦力激盪的第一階段,先寫出具體行為,也就是,希望學生將來有什麼樣的跨領域行為?比如「參加社團」。接著將相仿的意見彙整,共同討論定義出「行為特質」,再從行為特質中萃取出「行為價值」,勾勒出未來跨領域人才圖像。
智齡聯盟在為教師分組時,特別將在學校有擔任行政管理職與純粹從事教職的老師區分成兩組,藉此觀察同樣代表學校的兩組,激盪出的火花有何不同!在經過90分鐘的發散與收斂之後,兩組得到的跨領域人才圖像與人培的概念如下:
(撰文/陳淑英  2014.01.20)


【前言】關於智齡微論壇

【活動報導】智齡集思微論壇導覽

【專題論壇】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討論方法】設計思考工具~親和圖表法

【腦力激盪】銀髮事業群需要的人才(產業組)

【腦力激盪】學校體制可以怎麼做?(行政教師組)

【腦力激盪】教學創新應該怎麼做(教學教師組)

【附件】銀髮產業需要的人才討論全文

議題一、未來跨領域人才的圖像為何?

肩負行政職的教師組,認為未來跨領域人才圖像,需具有「知識基礎和思考能力」、具備適合的「人格特質和溝通能力」以及有未來寬廣的「視野與行動力」。    

知識基礎和思考能力
  • 專業知識:跨領域學習的前提,必須有扎實的專業知識作基礎,才能在跨領域的學習裡發揮成效。比如,需要學習銀髮族生、心理老化現象,甚至具備2種以上的專業知識。 
  • 多元常識:他也必須擁有廣泛涉獵不同領域知識的興趣,多看自己領域外的知識,並廣泛地閱讀。
  • 跨域知識:除了自我充電之外,也積極選修非本科系的專業科目。比如,選修老人福祉相關學程或應用課程。
  • 思考能力:吸收知識之後,也要能消化、內化成個人的能力。由於時局變遷迅速,因此必須快速學習新知、有收集資訊並辨別做成決定的能力。要在龐雜的資訊中作清楚的統整、分析,因此需要學習思考工具、了解程序,方便統整不同的意見與觀點。藴積創新思維的能量,最後要勇於跳脫已造成束縛的傳統框架。
人格特質和溝通能力
  • 人格特質:在人格特質上,需對專業領域以外的事務及周圍環境有強烈好奇心、並擅於社交。在與人應對進退時,有謙虛受教的心,認知自身能力不足,對別人的想法有敞開的心胸,能欣賞學習別人的領域。且有自信,能自我肯定,能獨立工作、獨立規劃活動。
  • 人際關係:在群我關係上,能配合群體、完成團體目標,不會置身事外,有合作的能力。在與人合作時能保持彈性,因此需有傾聽同理的能力,能從長者的需求中調整想法。也傾聽、嘗試理解不同年齡層的聲音。組織跨領域工作團隊時,善於觀察個別優勢,能將每個人該負的責任作最適合的安排。在需要協助或碰到瓶頸時,也知道該請教哪個領域。
  • 溝通表達:能論述、說明個人的意見,並能跨越年齡、性別和職業與其他領域的人作深入溝通。在生活或工作中積極請教不同想法的人的觀點,或和不同科系學生住同一宿舍,藉由跨領域交流,獲得對觀、反思的機會。
視野與行動
  • 社會參與:藉由參與公共議題的活動、或自助旅行拓展視野;也藉由關心弱勢族群,了解需求何在。這樣跨領域的思維與視野是他人可感受到的。
  • 了解趨勢:對未來趨勢(高齡化社會)具關切與知覺。並對銀髮族健康照護產業有認識,了解社會趨勢、多方參與並了解社會不同面向。
  • 服務:具服務熱忱和服務他人的正確心態,而非只為了應付學校課程要求。應盡量參加多種社團活動、協助弱勢族群。比如,參加服務性社團。
  • 實踐:有動手做、實踐的能力。可與其他領域的人一起完任務。參與銀髮族健康照護相關產業的實習。

議題二、學校應如何培育未來跨領域人才?

行政組的教師們認為,要培育未來跨領域人才,學校必須調整體制,改變入學方式與科系分類,讓「組織再造」、並融入設計思考、實作訓練和多元的「教學方式」,並突破傳統單一領域的「課程設計」。    

組織再造
  • 招生多元:多元的學生來源(用MMI招生)、教師背景多元。能突破年齡、在校成績等方式招生,強調即思即學。
  • 系所結構調整:打破科系別、以議題為導向。低年級不分科系。
  • 跨領域組織:產業合作。成立跨領域創新實作學院,辦理企業大學。
  • 推廣行動:舉辦跨領域教學成果觀摩,透過研討活動推廣跨領域概念。定期舉辦教師共識活動或會議。
  • 出版典藏跨領域教育:出版跨領域教學成果書刊和跨領域教學過程專刊。
教師教學
  • 設計思考:教導設計思考技法或將創意思考技巧融入教學方法,並做異質分組。同時也教授跨領域溝通技巧。
  • 強調實作:課程從做中學,可先講應用再講理論。採問題解決導向之學習。提供豐富的跨領域產業實務演講、研習、場域體驗、實習。再加強實務課程的比重、舉辦跨領域實務專題競賽。
  • 教法多元:課程多提供反思回餽機會,並透過討論了解不同立場的觀點。教學方法多元,多教跨領域溝通技巧,或讓學生參與課程安排,鼓勵同學互相提問,採互動式學習,非單向授課。
課程設計
  • 課程調整:讓學生有人文/科技/法律/商管,2項以上專業。課程設計上,大一到大三應包括基礎課程、實作課程和跨域實作課程、大四則應有服務課程。設計整合型跨域專業課程(概論),是專題式的必修課程,是有助於跨領域學習的通識課。或是將跨領域專業通識化。
  • 多元評量:設計多元學習成效評量(非僅筆試),避免死板的測驗(評量)。強調學習過程的評量,而非僅看最終成果,並重視團隊分組之評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