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臺灣社會2025
銀髮產業需要的人才討論全文


活動日期
活動地點

組       長

成       員
2014/01/20
臺大土木研究大樓
賴宏誌助理教授 
實踐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賴明妙主任  雙連安養中心 
蔡昕伶國際事務專員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張慶光總經理  樂齡網 
林宗尚經理  元宇實業有限公司 
黃鼎高級顧問  經國創投公司 
胡宥鑫經理、張恩庭經理  中衛發展中心 


 

【前言】關於智齡微論壇

【活動報導】智齡集思微論壇導覽

【專題論壇】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討論方法】設計思考工具~親和圖表法

【腦力激盪】銀髮事業群需要的人才(產業組)

【腦力激盪】學校體制可以怎麼做?(行政教師組)


【腦力激盪】教學創新應該怎麼做(教學教師組)

【附件】銀髮產業需要的人才討論全文

議題一、銀髮產業所需未來跨領域人才的圖像為何?

賴明妙(雙連):我從在老人安養機構與長輩相處的經驗來談兩部分:一是直接照顧、服務老人家;二是間接服務,比如管理、行政支援體系。這兩類人才需要的特質跟條件並不一樣,但最重要、最基本的,我認為是「可跟老人家溝通的能力」。具體來講,是指會聽、會說老人家的語言,這是現在孩子們較欠缺的。語言是表象,但在表象背後就是特質跟能力,能聽、會講是一回事,但能夠聽出長者真正想表達的,才是真正的溝通。
另外,針對各類直接服務的人員,「對老人家身心靈的發展狀況必須充分瞭解」,以往是護理人員照顧生理建康、社工人員照顧心理社會層面。但實際上,只要是和老人家接觸的第一線人員,同時得面對老人身心靈的需求,即便是清潔人員,都要具備這些基本概念。

張慶光(樂齡網):我第一個意見跟賴明妙主任一樣,需具備「國、台、客、日語的能力」,比如,目前八十幾歲這代,很多還會講日語,若能跟他用日語溝通,會更容易接近。2025以後的老人會是怎樣,我還不曉得,但相通的語言還是會拉近彼此的距離。第二個意見是需有「傾聽的技巧」,現在的年輕人很會說,但較缺乏用同理心去聽的能力,容易因聽不懂就顯得不耐煩。
另外,我認為對「高齡者應有基本的認識」,要知道一般高齡者會面對什麼樣的問題,成因與因應之道為何?大學應普遍要有老人相關的通識課程,讓學生對高齡者能有
基本認識。

蔡昕伶(弘道):我認為需具備「熱情、溝通的能力」。弘道基金會從事非常多第一線服務,設計許多活躍老化的相關活動。不管是一線服務者或支援人員,對銀髮產業這領域需有熱情,「服務人群」的熱情很重要;有與人群(銀髮人群)互動的經驗,才能更準確體察這群人的需求,所以「體察需求」的敏感度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賴宏誌(主領者):有關語言部分,除了會說之外,也要能懂語言下的涵義,要能理解、詮釋,而不是只能講而已。第二是要了解銀髮族的行為。能夠理解他們的行為,了解身、心、靈與背景,有助於知道他們的思維或想法;另外,能耐住性子傾聽,也是大家比較類似的想法,其他人有類似的看法可以支持補充嗎?

胡宥鑫(中衛):不僅是語言,還要「認識長輩的歷史文化背景」,因長輩喜歡講古,若不了解,關心層次僅止於生理病痛,對他的生活背景與感受就很難瞭解。了解長者的歷史背景,才能有真正的同理心。中衛發展中心到過其他國家參訪,德國給我的感受就很深,他們有學老人家的歷史、文化、早年用的生活用品,他們過往燒柴煮東西,會有自己習慣的生活方式。另外,我認為從事照護產業的服務人員要去保持長者的熱情,才能維持住他們的動力。

黃鼎(經國創投):我們也可以反向思考,如何改變未來老人的思維來適應未來的社會,這方向很值得探討,不僅是要求年輕人對未來要做什麼;反過來想,老化的這群人,怎樣可維持健康。這觀念是雙向的,如何讓老人「健康老化、活力老化」,是重要的議題。

張恩庭(中衛):臺灣正在發展國際健康產業園區,曾有段時間,日本人非常喜歡移民到南投水里,因為消費低、環境秀麗,未來我們是很有可能發展成國際照護中心,因此在培育長期照護人才時,可教導一些國際觀,最基本的就是「語言能力」。

賴明妙(雙連):回應張慶光總經理提到的日語能力,我們安養中心在面對日本奶奶求助時,若不會日文會相當無助,相對的,當她知道你會日文,臉上的神情是截然不同的。另外,張恩庭先生提及未來可能會有很多候鳥型的長者到國外進行long stay,將來這是很有可能的趨勢,那麼,照顧人員就必須具備「外語能力」。剛才也提到文化部分,文化會有同時代性,若等學生畢業後再進職場去理解上世代的文化,會有困難。通常要有這種生活經歷,才能體會。每個階段的時代背景都不同,若學校教育可以預設歷史背景,比如說十年後長輩的歷史背景,現階段就要設計成課程或活動方案,讓這一代的學子先行體會、體驗。

張慶光(樂齡網):我同意賴明妙主任說的,面對七、八十歲這群人,要能瞭解他年輕時的生活背景,我覺得近代史課程應該要多一點,近代史不只講史、也講生活,像以前沒有電腦,他們如何上班?我覺得這些要透過教育來補充,才能夠與老人溝通。

黃鼎(經國創投):除了健康老人,還有另一群失能的老人,可能就需仰賴發明各式機器人來補人力的不足。機器人科技必須不斷往前推展,讓科技真正能達到照護功能,這方面的人才培育要擴大,要做到貼近照護的功能,像如何輕柔的將老人移位,目前都還相當困難。

賴宏誌(主領者):所以未來人才要瞭解如何照護老人、有照護老人的經驗;在間接人才部分,雖然他不會直接跟老人接觸,但在為老人作設計時,也需瞭解老人如何移位,才更有機會開發出貼近需求的輔具。 

賴明妙(雙連):除了文化、心理層面之外,如果能具備「生活照護、疾病照護、飲食照護的觀念和技巧」,設計的服務及科技產品才能更符合老人家需求。以前多半只有醫護、照顧人員有生理照護的訓練,但各領域人員應該也要有這樣的訓練,如此一來,團隊在討論或處理老人的服務和問題時,有共通的概念,才會比較容易達成共識。舉例說,假設照護團隊的社工、護理、研發人員,對失智長輩所呈現的身心症狀及照護須知能夠瞭解,那麼研發團隊在設計服務或輔具產品時,才不會和使用者差距太大。未來的教育真的需要培養通才人才,前陣子參加衛福部的活動也提到未來需要多工人才,萬一照服員不在身邊,其他人員也能替代部分功能,效益才會更高。

賴宏誌(主領者):對生理疾病、照護技巧有基本理解是必要的,這些是屬於科學、知識領域。大家認為還有其他重要的切入點,是未來人才需具備的嗎?

黃鼎(經國創投):我覺得宗教、心靈層面,對人是有益處的,像教會可以集合眾人到偏鄉服務。我認為未來的人才要有宗教家的情懷,比如像德蕾莎修女、史懷哲醫師一樣,懷有犧牲、奉獻精神。

賴宏誌(主領者):老人家的生活,有部分跟信仰有關,不管是燒香拜拜或做禮拜,未來人才要能理解他們的生活,這部分需要有比較清楚的能力嗎?

黃鼎(經國創投):想像「人」是生態系的一環,都參與演化過程。年輕人應想想要帶給地球什麼?需培養其價值觀、哲學觀、社會公民及回饋社會的概念。

賴明妙(雙連):「信念培養」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在個人生活或老人福祉領域,都是非常需要的信念。因雙連有教會背景,曾有大陸團體來訪,問到,「雙連因有教會支持,才能有這樣的服務,但大陸沒什麼信仰,做得到嗎?」我認為信仰是人的價值觀、是信念,這是很基本的培養,是願意幫助人的動力。學校應教育年輕人建立信念,這相當重要。

張慶光(樂齡網):「未來產業」可以發展成大學教育的議題,十幾、廿年前主要消費族群都設定在年輕人,學校教設計電腦、電機,都是為年輕族群,但未來主要的消費族群是年長者,需對他們有所了解。我舉個例子,如果設計配戴GPS防走失系統的人稍了解老年人的行為,他應該不會做這樣的設計,雖然產品立意很好,但失智長者怎會記得要配戴那東西呢?我覺得這是年輕族群對長者不瞭解所致。現在已有穿戴式科技,定位系統結合設計也許是一條路。

賴明妙(雙連):這也是安全定位系統目前遇到最大的麻煩。

張慶光(樂齡網):學生選科系幾乎為了將來能賺錢,有些人認為老人照護是外勞做的,念老人照護系沒前途,賺不到錢,這是錯誤觀念。未來消費族群是往高齡層移動,現在各行各業都缺這樣的人才。比如,有沒有人瞭解老人家該穿什麼樣的鞋子、戴什麼樣的眼鏡、適合開什麼車子……。其實,面對超高齡社會從另一個角度看,是產業重新洗牌的契機,目前遇到瓶頸的各產業,都可以從高齡化的未來找到活路。而在規劃產品之前,要先知道市面上有哪些輔具。過去,我擔任多次評審,經常看到學生的成果目前就有啦,那還花時間去設計那種東西做什麼?因為對一般輔具沒有全盤瞭解,不曉得市場已發展到這階段了。所以應該去思考目前有什麼樣的輔具,能夠做怎樣的改善?不要去發明已經發明過的東西。還有,對老人家來講,介面設計很重要,像美國有很多銀髮族在使用iPad,畫面一拉,字體就能放大,設計就包含許多人因工程、通用設計、介面設計,而臺灣這部分是缺乏的。我們設計很多東西,功能性沒問題,但較少設想要怎麼讓長者方便使用,長者要的其實非常簡單、單純。年輕人要的功能設計是加法,但老年人則是減法,減去未必需要的功能,讓介面操作更簡單。

黃鼎(經國創投):張慶光總經理點出今天的主軸,因為跨領域就是要跨出原有的界線,但我們目前都還專注在自己的領域,少的就是「跨」。

賴明妙(雙連):為老人家設計介面為什麼要簡單化?因跟其身心狀態有關,他們視力減退、精密動作變遲緩、腦部運作也較緩慢。我常跟夥伴們分享,我從公股手機換成智慧型手機時,個人也經歷一場變化,因為我跟十年前的我,反應已經不一樣。如果從事科技研發、設計的人,能夠瞭解這部分,就是在「跨」。雖說產業界缺乏了解長者身心狀況或有實際照護經驗的人才,但不可能學遍每個領域,所以間接人才應該要有研發能力。就是會資料蒐集、分析、整合的能力,能曉得該從哪些場域找資源,透過跨域的結合,大家貢獻各自的優勢、互取所需、互相學習,創造優質的研發團隊。還要能夠做到創新服務,以雙連安養中心來講,在資、通訊方面的服務規劃,包括怎麼帶入服務、訓練人員,可能是未來很大的方向,要透過整合才會有新的服務出來。

黃鼎(經國創投):我有個突發奇想的點子,像以前神農嚐百草才知草藥的功效,所以可能需要模擬一下未來情境,讓學生去體驗,才會知道不足與需求在哪裡,以後應朝體驗式、能跟實務場域結合的教學方向來設計。

胡宥鑫(中衛):2025年因人口老化、生育率低,照護人力勢必短缺,科技運用對未來而言是很重要的。如何運用科技絕不能光憑想像,一定要實際模擬,以使用者經驗為出發點;並以有限資源和科技來解決問題。這是未來不管是一線或二線人員都必須掌握的能力,因為稅收一定會越來越重,這些問題,到了某個時候,會是大家都要面對的挑戰。

賴明妙(雙連):所以我想提一個意見給學校參考,就是未來人才也要有財務規劃的概念、訓練和能力。

蔡昕伶(弘道):延續賴明妙主任說的,其實高齡者的需求非常多元,但絕大多數都關注重症患者,他們大概只占10%,還有90%是健康長者,所以,我們群體的目標應該是怎樣延長長者的健康餘命。「活躍老化」是最通用的理論,要真正達到活躍老化需要在社區推廣,怎樣整合社區既有資源,甚至籌建組織、社群,讓社區普遍存在這樣的機制,提升健康長者的參與度,這樣的能力是被需要的。

張慶光(樂齡網):2025年的願景是什麼?應先把願景定義出來。傳統觀念常希望老有所終,每個老年人都可以被照顧、有終老的地方。但2025年最重要的不是讓每個老人都有人照顧,而是讓每個老人都不需要被照顧,那才是健康的社會。這願景跟現在完全不一樣,將來我不要旁邊有外勞在、不希望長時間臥床,如果往這方向去規劃,盤點現在人力培養的狀況,會發現還有好多欠缺的部分。要讓老人家不需要被照顧的話,就需有體適能、健康管理、運動的人才投入,教現在四、五十歲的人如何保養身體。

賴明妙(雙連):將老化臥床時日減少,是很大的目標。健康可能因著體能、體適能影響,對心理造成很大影響。我們做過簡單的統計,臺灣目前應有十幾所大學有休閒健康管理或銀髮體適能的課程訓練,這些資源要善用,雙連未來的方向會帶入體適能,讓健康長輩的健康狀態能維持更久,這也能降低個人、機構、社會的成本,跟東方人觀念差很多,西方人七、八十歲還能背著包包出國玩,東方人只有勞動、沒有運動,所以體能真的很重要。 

結語

熱烈討論之後,產業組將未來跨領域人才的圖像描繪得相當清楚,具體描述的未來人才特點是黃色便利貼,賴宏誌進一步將相似特點歸納到藍色便利貼中,完成議題金字塔,並訂出「同理心、溝通情、研發力」三大主要人才特點:
  • 同理心:認識高齡者。
分為身、心、靈三部分。「身」,對長者生理狀態、病理情況,有基礎認識;「心」,長者
經歷過的文化、成長歷史;「靈」,學生應有信念、信仰、理念,才能夠談生死、瞭解老人家心靈層次的需求。
  • 溝通情:能與高齡者互動。
學習長者的語言,能夠了解其言語背後的價值,同時具備溝通與傾聽能力,才能有良性互動。
  • 研發力:能為高齡者創新、研發產品與服務。
針對學生專業能力,期待擁有設計、服務、資源整合及專業照護的能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