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
活動日期
活動地點 主講人 |
2013/06/20
臺大土木研究大樓 邱佳慧助理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前言T型人才工作坊主題是如何產出、課程的流程該如何規劃?雙教師師之間該如何搭配?這次的教師傳習工作坊,就像舞台的幕後情景,揭開T型人才工作坊展演的佈局。究竟這樣兩兩一組的跨領域教學模式是怎麼展開的?新的組合又會迸出什麼樣的火花?跨領域教師傳習工作坊將一一體驗設計跨領域教學課程的精髓!(撰文/林怡廷 2013.06.20)
|
以遊戲帶入觀察力訓練
T型人才工作方最主要要培養學生觀察體驗和設計思考的能力。「觀察體驗」怎麼訓練?這個單元由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邱佳慧助理教授示範她怎麼以遊戲帶入觀察力的訓練。一開始,她先拿出奇異果,請老師們觀察十秒後再傳給下一位。短短十秒鐘,聽聽大家看到什麼?每位老師觀察奇異果的方式很不一樣,有人會摸摸果皮,有人則是聞味,還有人先看標籤辨別它從哪裡來,常買水果的老師甚至能從果皮辨別奇異果果肉顏色。
邱佳慧說,「由此可見,人們受過去經驗、背景影響之下,觀察世界的角度也不盡相同。這就是分工合作能帶來的效益,也是T型人才工作坊強調跨領域合作與學習的原因。」接著,邱佳慧再拿出一顆蘋果站在講台上,同樣請大家觀察十秒,並描述對這顆蘋果的感覺。有人說,從我的距離來看,它不那麼光鮮亮麗,應該放了十天了吧! 有人則說,這顆蘋果的大小適合邊開車、邊咬著吃。 邱佳慧再稍往前站。有人發現:「這顆蘋果缺了一角。」原來,這是邱佳慧的巧妙設計,她說,「我在T型人才工作坊上帶這個活動時,沒有任何學員站起來或走向台前觀察,這反映了台灣教育環境的問題,在長期單向學習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受到限制,智齡聯盟便是要挑戰這點。因此,期待老師們能鼓勵學生主動、有意識地觀察,將激發更多對課程、對生命的體會。」 這不能淪為口號,邱佳慧鼓勵老師們可以從課程中實踐,像是設計活動、給予生活刺激,提醒他們睜開眼睛、打開耳朵,用心體會與感受,將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讓工作坊成為陶塑品,而非拼貼品
那麼如何才能規劃出一場精彩的T型人才工作坊?邱佳慧說,「跨領域雙教師制、多元教學方式並用」,是重要關鍵。
「雙教師制」是T型人才工作坊最大特點。由兩位跨領域教師合作,一位教師帶領學員作觀察體驗,從生活中找出長者的需求或困境;一位教師則從設計思考方法切入,引導學員們針對長者需求,創造出適合的產品或服務。邱佳慧提醒,「當課程角色不同,課前的準備工作也會有差異。」 除此之外,採用「多元的教學方式」,也是T型人才工作坊的一大特色。邱佳慧說,「這能讓課程有趣、學生投入、老師也能成長。」一般來說,工作坊至少會使用四種教學方法:單向授課、觀察體驗、分組討論與從做中學。 1、單向授課 一人講,多人聽的「單向授課」形式,是台灣學生最常接觸到的教育模式。因此,邱佳慧建議,「工作坊規劃上,盡量減少單向授課的比例;若有,可以融入活動設計,增加講台上、下的交流機會。」 2、觀察體驗 觀察體驗,是設計思考的第一步,讓學員們試著從高齡者的角度看世界。舉例來說,曾有一場工作坊安排了老化體驗活動,當學員們穿戴上特殊老化配備後,才發現看報紙、穿針線等看似簡單的日常活動,在身體老化後竟變得困難重重。另一場工作坊則請學員們實地觀察、訪問家中長輩在飲食上的需求跟困境,一旦認真觀察之後,學員才恍然大悟:「跟我一同生活的奶奶,她的生活世界竟是如此不同。」 邱佳慧補充,「老師必須依課程目標,設計適合的觀察體驗活動;時間安排上,可分為課前預習、課程體會或是週間練習作業。重要的是,不只學生要觀察體會,老師更要;眼睛必須睜得更大、耳朵撐得更開,才能從旁給予協助或建議。」 3、合作學習 工作坊學員們多來自跨校、跨領域的組合。透過小組討論,能從多人的眼睛看世界,激盪出各種繽紛的創意。更重要的是,還能學習如何跟其他領域的人溝通、合作,是傳統課程忽略但卻重要的事。 4、做中學 做中學,可為服務學習,或是行動導向的活動,是學員反應最熱烈的課程設計。像在「銀髮好幫手×工程新感受」工作坊中,學員依著高齡者的需求,構思友善家具;不只如此,還繪製設計圖、切割並組裝,逐步將腦中構想轉變為一比一的家具模型。當看到成品擺在眼前的剎那,學員開心地說:「從沒想過有一天可以看到、摸到腦中的想法,真的好有成就感!」 邱佳慧說,「從T型人才的意義,到工作坊規劃的說明與舉例,都是期望能凝聚聯盟成員的共識,進而能規劃出內外結合的T型人才工作坊,讓它成為美麗的陶塑品,而不是拼貼出來的東西。」 雙教師的初識到共事
這次的教師傳習工作坊,先按老師們的專業倆倆編為一組,有幾對是未來將要合作的夥伴,即將展開他們的跨領域合作之旅;也有剛加入,想瞭解T型人才工作坊課程模式的老師。邱佳慧說,「旅伴若要能走得長遠,最重要的是了解與尊重。」因此,邱佳慧設計了一個小活動,一張白紙、幾枝畫筆,請老師們畫出自我、寫下個人特質,還有最不能忍受的事。
不到一會兒光景,鮮豔色彩佈滿白紙,宣告著這趟合作旅程的開始。接著,邱佳慧請彼此互換位置,從彩筆下的人物、文字認識夥伴。並將想要進一步瞭解、詢問的問題寫下,彼此充分交換經驗。接著,進入教師傳習工作坊的重頭戲,配對彼此的專業領域,討論出新的工作坊主題。先前的熱身活動,讓他們打開話匣子,從教學活動到實務經驗,由生活事件至心情點滴,都成為構思高齡工作坊的題材。最後,邱佳慧請各組夥伴分享他們的新構思。 1、行動生活×幸福設計 (台灣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陳玲鈴教授×雙和醫院附件醫學部林立峯技術長) 首先是工業設計與復健醫學的組合。陳玲鈴說,「我們常將輪椅與不幸福或不快樂劃上等號;可是為什麼輪椅不能像是球鞋,有著不一樣的色彩、樣式,而且還能跟幸福快樂劃上等號呢?」 在這樣的想法下,設計背景出身的陳玲玲及復健實務專業的林立峯構思出「行動生活×幸福設計」,期望透過貼近長者身心需求的設計,讓輔具更人性化,甚至能除去人們對輔具的刻板印象,便利高齡者的行動生活。 2、Aging in place×APP source =A2 (實踐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賴宏誌助理教授×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謝佳蓉助理教授) 年輕世代,幾乎人手一支智慧裝置,對他們來說,操作各式APP更是易如反掌。只是,我們少將APP與高齡者聯想在一塊兒,是他們不喜歡使用科技產品嗎?熟悉服務設計規劃的賴宏誌說,「他們不是不喜歡用,是不會用。既有市場少有吻合高齡者需求的科技產品。」 為了讓高齡者也能擁抱科技產品,賴宏誌與謝佳蓉共創「Aging in place×APP source =A2」,期望帶領學員們從老友、老伴、老本、老身、老居這五大老化議題中發掘需求,設計出能提供服務的APP。 3、老人社會參與×IT創意軟體設計 (輔仁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梅興副教授×日本佐賀縣高齡者大學莊家怡助理講師) 人是群居的動物,當步入老年階段,更需要社會參與的支持。不過,專研高齡者社區參與的莊家怡說,「在台灣,老年人社會參與的比例極低。」這個既有困境,成為火苗,照亮了這組的討論方向。 輔仁大學資工系副教授梅興表示,「我們想,過去談社會參與,多聚焦在實體場域上。那麼如果延伸到虛擬場域,會不會激發不一樣的結果?」因此,兩人結合專業,規劃「老人社會參與×創意軟體設計」,期望透過軟體設計,讓社會參與具虛實整合的可能性,以提升老人社會參與的比例,甚至能彙整各式資訊,增加志工的交流機會。 4、通訊科技×溫情連線 (海洋大學電機系林進豐助理教授×弘光科技大學服務學習中心張簡琳玲助理教授) 這組,則從實務經驗啟發靈感。弘光科技大學服務學習中心的張簡琳玲說:「這學期,正好帶領學生到老人安養機構實習。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裏頭的長者常向我們說:『我很想念家人』,或是『我不是被拋棄的』,顯見家或家人對他們的重要性。」 這樣的實務經驗,成為發展工作坊主題的切入點,結合林進豐的電機資訊專業,構思出「通訊科技×溫情連線」,期望能依照不同老化程度,發展適合的通訊設備,方便機構中的長者能與家人展開溫情連線。 5、樂齡行動的性別平等×參與性觀察與互動 (台灣大學歷史系林維紅副教授×邱曉婷)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家中廚房總在較陰暗的角落,而又為什麼書房多是男主人的特權?」長期致力於女性主義研究、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林維紅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她緊接著說,「其實這隱含了傳統性別權力議題,而且不僅展現在空間配置上,還會延伸到家務分工或財務分配等,牽涉層面極廣。」 在性別意識的立基下,結合邱曉婷的活動管理專業,構思出工作坊主題「參與性觀察互動×樂齡行動的性別平等」。邱曉婷說,透過參與式觀察與互動,讓學員們從熟悉的家庭空間配置中,發掘出過去不自覺的性別意識,接著做出無性別障礙的空間或照護規劃,期望讓長者在平衡的性別權力中,享受老年生活。 6、穿戴式資訊科技飾品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陳國珍副教授×弘光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童建樺副教授) 「我們是設計與科技的碰撞,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童建樺表示,「沒有賣不好的商品,只有設計不好的產品。資訊科技產品更是如此,如何讓人會用、想用,是一大重點。」從這個角度出發,他們發現「服飾」是個不錯的切入點,「一早起來,我們總會穿戴好衣物、飾品,走到哪它們都會跟著你,儼然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夥伴,如果能將資訊科技融入其中,似乎能更貼近生活。」陳國珍說。 因此,「穿戴式資訊科技飾品」是這組的工作坊主題,期待學員們從觀察長者的生活需求及穿戴習慣開始,進而結合資訊科技與美感設計,提升長者對資訊產品的接受度,以改善生活品質。 最後,邱佳慧說,期待這場教師傳習工作坊,能觸發你們的靈感,同時讓夥伴間找到共通點,並能繼續接下來的合作之旅;智齡聯盟也期待,在跨領域合作、激盪下,又能走出更廣闊的未來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