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跨域教學傳習工作坊
【教學研討一】跨領域教師怎麼合作


活動日期
活動地點

主持人


與談者
2013/06/20
臺大土木研究大樓


王秀槐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葉在庭副教授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所 
梅興副教授  

輔仁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毛慧芬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前言

智齡聯盟所開發的跨領域教學模式,對同學而言,是新鮮、緊湊、豐富的上課體驗;但對老師而言,卻是場「震撼經驗」!傳統教學裡,學富五車、能言善道、群眾魅力那幾套,在T型人才工作坊裡全用不著。尤其,要跟其他領域的陌生老師合作開課,夫子這廂關係還沒熱絡、就得打點學員那廂的默契要能契合。會發生的狀況無法事先預知、需要設想的細節又極煩絮,所需要花的精神比一學期的課還費力!但種苦差事,忙到後來,每個人臉上都漾出滿足的笑容,甚至願意咬緊牙關再接再厲,這種跨領域教學模式的魅力究竟何在?
(撰文/陳淑英 2013.06.20)
【引言】教育創新實驗室 改變傳統教育的樣貌

【前言】T型人才工作坊怎麼「玩」?

【教學模擬一】課程設計與帶領技巧

【教學模擬二】課程助理怎麼協助

【教學研討一】跨領域教師怎麼合作

【教學研討二】跨領域小組怎麼互動

T-Instruction:跨域教師合作,如何共同設計課程?

引言

在同一門課程裡,進行跨領域共同教學要比讓學生單獨修兩門不同領域的課程,更能學到將不同領域專業整合、了解他領域語言、以促進有效溝通與合作的技巧。但雙領域課程比重、深淺難易度該怎麼拿捏?課程內容該怎麼設計才豐富有趣?雙教師之間該怎麼配合,才能跨過磨合期、培養出默契,讓彼此功能相輔相成?

跨領域教學好處多

主持人:在討論如何共同設計跨領域課程之前,先請老師們談談為什麼當初會想要參與跨領域課程?

毛慧芬:我在健康照護領域方面曾開過「輔具服務」這門課,那時有工學院學生來選修,在課程中,我看到不同科系學生共學過程,交織出來的火花。有他們加入,我才了解原來工學院學生會聽不懂我們的語言,不清楚我們想表達什麼?而他們也會提出工程領域實際的考量是什麼?健康照護領域可以看到被照顧者和照顧者的需求,但後端卻不知可以做什麼。工程領域學生就提出,有沒有什麼需求是工程這邊可以做的?我們有需要,但不會做;他們有技術,但常不知需要是什麼。這兩端截然不同領域,透過課程的交流,能把事情的前端跟後端一起納進考量,讓學習更完整。所以,智齡聯盟一開辦T型人才工作坊時,我滿樂意投入,因過去經驗,讓我覺得不同領域之間有太多不認識、不清楚,我也想試試看,與不同領域者對話,學習成果會不會更好?

葉在庭:我很早就從事跨領域課程。剛念完博士班時,就有神經內科醫生來找我合作開發記憶遊戲軟體,讓老人家在醫院候診室無聊時,可以在觸控面板上點點玩玩,從遊戲的分數可以顯示記憶狀況。經過這一兩年的合作,我覺得很有趣。後來,我也將軟體拿到課堂使用,同學反應很好,因它是認知活動的軟體,跟臨心系研究的大腦開發領域有很大關係。所以當臺大智活中心來找我們時,彼此想法滿一致的,也合作開發一些軟體。在合作過程中,我發現傳統專業的授課方式已有所不足。我們知道有軟體輔助很不錯,但對軟體卻沒有基本概念!「心理」是很講究理論的領域,一旦到實務界,才發現所知的理論還是很不足。因此,很想跟不同領域的人對話。所以當T型人才出現時,我很高興發現,我們做的就是這塊啊!我們在學校跟資工系合作,不是為了做研究,是為了讓學生也建立雲端與老人睡眠的概念,並讓學生彼此有腦力激盪的機會,我發現學生的創意比我在課堂舉的例子更多、更棒!

梅興:這對我而言,是不得不的選擇!因為我是臺大造船系第二屆學生,那時老師告訴我們,「念這科系很好啊,因為土木、電機、機械各科系的必修科目大部分都得修。」我那時就已開始跨領域學習了!一開始本來很開心,但後來發現,造船已是夕陽工業,這行在歷史上,只有戰爭時期熱門一點,其他時間都很冷門。而且,這種跨領域方式沒那麼容易,土木、電機、機械通通學很困難,基本上都學不好,所以畢業後才往資訊領域走。而且每個領域都需要資訊領域,所以我在輔大有很多機會可以跟不同學院做跨領域計畫,我個人確實是不得不。
在開課過程中,越有跨領域的合作,越發現自己有所不足,也發現自己一直成長,變得更豐富,這是我對跨領域從「不得不」到「非常喜愛」的過程。

主持人:非常謝謝三位老師的分享,聽起來,不管在求學或任教過程中,就有跨領域合作的體會。而跨領域合作的動機,有的是想跟不同領域者對話、或想借重別的專業解決實際問題,還有因專業領域碰到實際環境而顯不足,進而觸發跨領域合作的需求。我相信在座老師們也有經驗,有沒有什麼不同面向可以做補充?

童建樺(弘光科技大學副教授):我跟梅老師很像,原本是應用力學領域後來轉資工,剛開始時,會擔心力學的人到資工生活會不會有問題?後來,我在學校開始提倡跨領域教學,路就變得越來越廣。因我們學校是護理背景起家,那時我是系主任,就邀請幾位資工老師一起去找護理系老師聊聊,聊過之後才發現資工領域可以應用的機會實在很多。我們也跟護理系老師去參觀安養中心,每經過一個地方,就冒出點子來,這是坐在研究室裡想不到的事情。參觀完一圈之後,4-5個創意就出來了,而且都是可行性高的,為什麼?因為它從需求開始!不是自己在研究室亂想。也因著與護理系合作的關係,讓我們有機會做臨床測試,才能進一步發現實際使用上還欠缺哪些考量。護理人員也會提醒我們,感測器的設計也要考量放在床上會不會產生褥瘡,原來連床單沒鋪好都可能有褥瘡,因此設計這些裝置更要小心。我們也跟老人福利系聊,他們提出質疑,為何要在老人家身上放那麼多感應器?要是你的話,會想被放這麼多儀器嗎?後來碰到應用美術系的陳國珍老師,他建議,「何不把這些變成飾品?」當我接觸領域越多,越覺得好玩,可以學得更多,因此積極投入!我覺得應該把這種模式擴展到學生身上,讓學生嘗試跟不同領域學生合作、找出需求。智齡聯盟每次有活動,我都從台中衝上來,每次都滿滿的回去!

跨領域教學挑戰大

主持人:童老師真的是有很強的動機!很自然地就帶我們進入下一個問題。跨領域教學這條路不管是不得不、還是很樂意,都已經要開始。剛剛聽下來,都是滿正面的,接下來要開始回想,經歷過跨領域合作之後,與起初的想像有無不同?雙領域教師合作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比如是時間有限、基礎知識的安排(你講啥?我講啥?)、溝通討論、人格特質差異等等,還是會不會有溝沒通?

梅興:我針對人格特質差異來說,溝通真的很重要。我跟葉在庭老師一同開課,我發現理工學院同學經常宅在家裡、甚至宅在電腦前,人際互動、溝通不足。而心理系同學的溝通能力是很強的,因他將來要輔導別人,所以湊在一起,問題就出現了。有個現象滿明顯的,就是理工、資訊系同學碰到問題時,最常犯的毛病是躲起來(這是資工系跟很多科系跨領域時,都會發生的問題),甚至連老師也會躲學生。資訊系的特質真的是躲得
滿厲害的!我就很佩服葉老師,他很忙,卻沒有溝通不足的問題,而且執行效率非常高,高到我都會有壓力!(哈哈)所以下學期開課時,會針對溝通這部分再加強改進!

葉在庭:我們這門「睡眠健康與老人心理之雲端科技整合」課共收60位學生,資工和臨心系的各一半。每6個人分一組,科系也是各一半。課程前六週,會給他們題目來討論,每個人都要發言。臨心系的一定要講話,不講話怎麼謀生?但資工系的同學沒被訓練非要講話不可,因此兩組學生碰在一塊,真的很有趣!我在學期末的回餽報告就看到,學生們有發現大家的思考很不一樣。資工系的很欣賞臨心系的反應能力,臨心系同學也欣賞資工的沈著穩重,一定要經過思考才說出話,而臨心系的,通常是邊思考邊說話。後來,我們請臨心系同學提供一些想法讓資工系設計,但資工系同學若想不出設計方向就躲起來,像梅老師講的,資工系一躲、臨心系同學就開始追。性別不同、專業不同,就會有激盪!
我和梅老師合開的課程,有得到輔大的教學成果獎,評審委員有提到,資工領域的雲端科技(這對我而言也非常深奧)和臨心系提供的心理學、認知、腦神經等領域,是兩們非常不同、而且遙遠的專業,但怎麼讓資工的懂臨心、臨心的懂資工,這事還有很大困難(所以需要透過小組對話就能懂)。他們顧慮到學生學會了跨領域、但對彼此的專業都沒辦法深入,兩邊學生並沒那麼懂彼此的專業,這是最大的挑戰!評審委員建議我們再開這種課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吸收。

毛慧芬:我現在想起剛開始跟土木系卡艾瑋老師合作T型人才工作坊時,有點像媒妁之緣(笑),雙方都還沒見過就要成親的感覺;人,沒見過,他有啥專長、可以提供什麼?還不是那麼了解。過程中有勞課程企劃安排我們多次密集接觸,對彼此多瞭解,那經驗非常有趣!我們必須先瞭解、再來修正課程內容。一般的授課,都是想辦法講得非常專、交待非常多東西。但T型人才工作坊只有兩次課程,所以,我讓專業知識的比例減少,多留時間給同學去啓發跨領域互動和交流的機會更重要。同樣的主題,不同的人可以有許多不同的看法!
另外一個挑戰是,課程內容如何讓另一個領域的人也能消化、吸收,產生互動。這是這門課最大的挑戰!我試圖簡化內容,多舉實例,讓學生多有課前觀察和體會的機會,所以得花更多功夫準備課程、設計架構和安排課前引導,學生若光靠這兩次課程就得完成課程目標,這太震撼了!所以先讓他們在課程之前,先接觸、訪問長者,鎖定這次的議題觀察他們在傢俱使用上有哪些不便、會產生什麼問題?那次的T型人才工作坊是第一次經驗,課程難易度很難拿捏。所以第一次的T型人才工作坊,老師就和同學一起熬到半夜12點才把成果完成。這樣整合性的課程,主題是很明確、開放,但不能無止境的發散,它必須有個框架。
我第二次和康仕仲老師合作時,課程設計就拿捏得比較好,有明確的主題,但也有限制,學生只能從所提供的Gadgeteer元件去做設計,他們必須學習,即使在現實環境裡,也是會有現實考量的限制,所以,不要太天馬行空,但也不要抹煞他們的創意。我覺得課程設計最大的挑戰,除了課程設計難易適中之外,也要讓學員可以有充分的創意發揮、學習解決問題。

主持人:三位老師提到的挑戰,有不同領域人格特質差異的部分,在學習與表達上,有些人是邊思考邊說話、有些人是思考後才說話,這些差異也許與生俱來、也許是後天訓練的影響。另一個層次是知識部分,彼此的專業很可能是在T型很遠的兩端,怎樣讓彼此透過合作,變得越來越中間?怎麼引導?框架限制要設在哪裡。其中需要的設計思考需要花更多的心力跟時間。

陳玲鈴(臺灣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教授):剛剛談的幾點,我覺得滿重要的,因為T型人才工作坊的時間非常短,只有兩天。所以事先的課程設計,特別是選題非常重要,一定要選讓兩邊專業都可以很自然作出貢獻的題目,因為如果一邊特別懂、一邊難有貢獻,跨領域學習的氣氛很容易冷掉,所以真的要找到兩邊都能發揮的題目。
我在臺科大教兩個課,一個是研究所的課、一個志願到大一教基本設計。教基本設計常會碰到的問題是,如何引導一群不懂設計,彼此不認識的高中生開始去想設計,我的經驗是,訂的題目要有範圍限制、條件限制;過去我們以為要讓他很自由,才會有創意,事實上不是這樣子,他在限制下才會有創意。我的經驗是,若沒有限制條件,每個人會想到同樣的解法,也因沒有限制條件,想到第一個點就停住了,以為這已經是最好的辦法了,然後興沖沖地交上來,結果發現大家答案都一樣。因大家會想到的第一個好點子都差不多,這樣就拿來是不行的。但如果先限制條件、設定範圍,強迫他們不能停在第一個挖到的寶,要把範圍畫出來,強迫他繼續探索下去。
比如,我以前出一個「雞蛋飛行器」的作業(禽流感之後,就不再出這題)。要學生設計一個可以讓雞蛋掉下去但不會破的裝置。我限制的條件是,雞蛋必須從3樓丟下來;只能用瓦愣紙,不能用其他材料設計;不能做成降落傘形式。交作業時,我會帶兩樣東西,一個是碼錶、一個是磅秤。評分條件是,從3樓掉下來沒破,且速度越快、材料用越少的分數越高,讓每個學生都清楚什麼才叫好,他們就會想盡辦法用最少的素材來做。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反而會有很多創意,如果告訴他什麼都可以,很可能想到降落傘就停止了,根本不會想到問題難的地方。所以一定要有限制,學生才會真正動腦筋,設計東西就得強迫他,非動腦筋不可。所以,要選個兩邊都能發揮的題目、劃出清楚界限、讓他們一定要用腦筋。

毛慧芬:我再補充一下。我第二次參與的T型人才工作坊,康老師提供的Gadgeteer元件非常小,我們都知道給老人的東西要大、要清楚,因我們是從老人認知主題來發想,要為老人設計促進認知功能的遊戲機,因此需要設計比較大的操作界面,但偏偏現實提供的都是簡單、小巧的元件,怎樣去克服?結果,學生完全跨越障礙,做出來的成果非常棒!那次經驗,讓我們抓住這個原則:創意不是沒有限制、而是在有限制下,怎麼去思考。這門課的重點已不是教他們要多深入了解專業知識,而是要怎麼激發出解決問題、互動溝通的過程,我覺得這是跨領域課程最有價值的所在。

跨領域教學收獲大

主持人:這次每位老師都談得非常深入!跨領域課程會遇到的挑戰,除了人格特質、知識的距離、範圍到底要多大?怎麼引導?剛剛講到挑戰,現在要來談收獲。跨領域教師共同設計課程,最大收獲是什麼?這樣的模式對傳統教育(分科專才訓練)帶來哪些突破跟創新?跨領域教學模式能夠成功的關鍵在哪裡?

梅興:不管是被強迫、還是樂意參與,參與跨領域教學最後一定都會有知識或各層面的收獲,對參與的同學就更不用說!至於能夠成功的關鍵是什麼?不管是T型人才工作坊還是學校跨領域合作的課程,大多以專題實作為主,若執行得好,學生學習的成就感會特別高,且學到的東西最能成為他個人的履歷,對他的人生會很有幫助,所以專題是非常重要的關鍵。不過,專題通常都是跨領域合作,授課時間得縮短。即使是學校整學期的課程,操作上還是很趕。學校開設跨領域教學課程比T型人才工作坊可以多補充些知識,T型人才工作坊因時間緊迫,課程目的以創新為主,至於專業部分,是未來需要思考的部分。當然,不管專業知識吸收得夠不夠,參與這樣的課程一定會有收獲,即使只是嘗試性質的課程設計也很好,但淺嘗則止還是比較難達到跨領域的目標。
我前陣子參加資策會會議,發現他們也很強調專題學習,我從演講和親身體驗中得到的經驗是,如果能幫助學生在事前先有準備,將專題啓動時間往前拉,跨領域教學會比較容易成功。至於要不要限制題目,剛剛提到有限制比較好,但我也聽過另外一種說法,說:發散比較好。但不是純發散,而是發散之後再收斂,但T型人才工作坊時間短,很難發散再收斂,學校課程才會比較有機會。跨領域課程要能成功,「專題」是重要的關鍵!

葉在庭:我覺得跨領域課程得到最大收獲的是學生,如果他們只在這個學院、這個系活動,外系課也不去修,會很難理解不同科系、不同學院的思考。學校的跨領域課程18週就結束了,但未來他們就能夠很自然的跟其他領域的人一起合作。尤其,未來在健康照護的需求下,更需要和不同專業的人一起合作。我非常贊同教育部現在對教育的思考,這樣跨領域的教育方式是很大的突破跟創新。像我跟梅老師的模式都已經固定、僵化、前額葉已經固著了,但學生不一樣,你給他的東西他會保留住,而且會在適當的時機長出很特別、很不一樣的東西。這種模式給傳統教育帶來最大的突破是,可以幫助他們未來在專業領域裡也可以建構合作對話的平台。這是教學上最棒的一件事。

毛慧芬:我先前也略提到一些成功的關鍵。如同專題形式,不管成果是成品或方案,有個最終的目標是很重要的,能讓學生有機會經歷找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我聽上過課的學生回餽說,如果按照T型人才工作坊的方式來上課,醫學院七年的課程縮減成三、四年就夠了!因為T型人才工作坊的課程設計讓學習過程變得非常有效率,因必須在期限內針對問題需求設計出解法。一般工學院學了一年的軟體,若針對特別需求學習部分功能,一兩個禮拜也可以學會,完成成果設計。當背後有強大的動力催促時,就容易挑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這是這課程滿成功的關鍵。 第二個回餽是,在這課程裡,學生很高興能知道別的領域的人在做什麼?我們職治系的常會質疑工程領域的,為什麼軟體不能設計成我們想要的樣子?一旦參與跨領域的學習,才知道工程軟體的限制在哪裡,彼此就比較能體諒。也因為瞭解之後,可以在有限的範圍內發想出更多創意來。
另外一個收獲是,當想法被其他領域同學挑戰時,會試著去思考該怎麼回答,才能讓對方明白?這讓他們有機會回頭審視自己的專業,知道還需充實哪部分?這樣的課程設計所帶來的成效,是過去傳統只被動地接受知識所無法達到的,也因為這樣,老師就有很大的成就感。因為只有兩次,我們必須做很多準備。在學員默契還未建立時,就需要花心思考慮該怎麼把專業帶進去、以及學員彼此之間要怎麼更靠近,所以也設計能加強他們熟稔度的活動,總而言之,對老師而言,最大的收獲是看到學生激出來的火花。

主持人:剛剛提到課程能成功的關鍵,還是回歸到課程設計。包括專題實作方式,就是以實際待解決的問題作主題,以解決問題導向的課程作設計。如果做得好的話,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我本來以為老師會提說自己的收獲,談下來,比較多是講學生的收獲,從學生獲得再回餽到自己身上,這樣的課程模式給傳統教育帶來的是突破跟創新,不曉得在座老師或助教們,特別是帶過T型人才工作坊的老師,可以把經驗提出來分享,這塊滿值得討論。

楊朝陽(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我自己也帶過T型人才工作坊,我在帶時,會注重營造一種開放、互動討論的氣氛,鼓勵學生多發表、多交換意見。如果整個過程的氣氛很對,學習成果會提升。

主持人:這跟毛慧芬老師講的有異曲同工之妙,他提到課程設計需要思考,怎麼帶同學進入狀況,就是你剛剛講的氣氛!

毛慧芬:要讓他們都很願意發表自己的想法,才是個成功的過程。

楊朝陽:所以我在想,該怎麼引導他們先遠觀、近瞧再細審,遠遠地看,看到的都是發散性的意見,但漸漸地會聚焦到重點來、挖掘到深度。設計課程時,要想到有些部分可以挖深,但淺處也要有能發揮之處,深淺都有,也就是學習的前、中、後段都有的話,同學參與會熱衷些,氣氛才有辦法炒起來。

主持人:這有點難耶!像剛剛陳玲鈴老師講的專業設計思考,可以花一學期深入去帶,但T型人才工作坊是跨領域課程,它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目的是什麼?如果是專業知識的深度,可能不是!有可能淺、中、深?還是廣?有可能透過專題形式去加深專業的學習嗎?我拋出這問題,還滿關鍵的。跨域、課程、學習經驗,到底跨領域教學的目的是什麼?

陳國珍(輔大應用美術系):其實我們在做跨領域教學時,是延伸了我們思考的觸角,思考觸角變大之後,就像一個挖掘工具變厲害了,自然就會活化我們專業的深度,再結合其他人的專業,我們的深度才會更深!

陳玲鈴:因工作坊時間非常短,找任何題目來做,很難期待可以從兩天時間得到任何專業的東西。訂題目,是為了要有具體的目標去討論,否則兩個不同領域的人見面,都討論形而上的知識會很難聚焦,所以需要找具體的東西來,才能讓不同領域的雙方講得出話來,才能適當秀出我們的專業有哪些是可以配合的,討論才能聚焦。工作坊最大的目的,是在訓練一種思考模式。
過去我們的訓練太過專業,這造成兩個盲點;第一個盲點是,以為每件事情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第二件事是,看同一個問題時,都習慣從某一個角度去看它,並且得到同一個答案!因此兩天之內能夠做到的事情是什麼?是透過訓練讓學生知道,同一個問題,不同組會有不同的答案。我的答案不錯,他的答案也很不錯!我看到的是這個、他看到的是那個。如此一來,就會知道聯考有標準答案這件事情是個假象,這世界並不是每個問題都只有一個標準答案,每個問題都可以有很多標準答案,我這樣看這個問題、別人是那樣看同樣的問題。我就可以看見什麼地方是我沒看到的!
如果可以把思考的流動性跟多元性讓學生瞭解,想法就不會停在一處不動。對我來說,兩天的訓練是要告訴學生說,「不是只有一種思考模式,還有別的思考模式,每種模式都有它的優點。」我希望同學在未來要解決事情時,知道不是只有自己想的這樣,應該再去找別人,從另一個觀點來看事情。所以我覺得T型人才工作坊要給學生的是「思考模式(thinking pattern)的改變」。

跨領域教學要培養的能力

主持人:thinking pattern,確實,我們可以多多思想一下。話題很自然就帶到第四個問題!這樣的課程,可以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已經開始有人拋出想法了!陳玲玲老師講的是thinking pattern,透過多元的思考!還有沒有?

毛慧芬:我非常贊同,剛剛陳國珍老師講得滿傳神的,跨領域模式的教學會讓學習的武器變得非常強大。我這兩次從學生得到的回餽是,原來他們過去沒感受到不同背景的人,會有這麼不一樣的想法。所以回應梅老師,到底是要發散式的好?還是要收斂?我覺得即使只是兩天的課程,也要製造讓他們可以發散的機會,才能聽到每個人不同的想法。但他們也必須學習趕快回歸問題,歸納出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是個很棒的過程,讓學生能透過合作方式,學習傾聽別人!在聽同學討論的過程中,老師同時也可以觀察,學生在這領域學到什麼能力?

主持人:這比較是傾聽、理解!

梅興:我覺得葉在庭老師提的激發概念很重要,我們常鼓勵學生要自我學習,也要跨領域、合作學習,很多系所也以此為宗旨、目標。自從教改之後,很多學校從小學就開始做專案,像美國孩子一樣。但臺灣的大學生,在落實自我學習和合作學習上,還是有待加強,但透過T型人才工作坊,或學校的跨領域合作,可以強化他這部分的不足;在專業部分,如果只靠課堂上聽老師講課就想獲得所有資訊,是不太夠的,所以,不管他參加的是哪種課程,自我學習的能力都應落實;合作也是一樣。我們課程大部份是專案,若沒有特別叮寧,就會只有分工、沒有合作。在這類經過設計的專題裡,可以強化學生經歷合作的好處。合作和自我學習這兩個能力若能獲得激發的話,對他整個未來生涯,會有很大幫助的。

主持人:剛剛談的,不知在座老師有沒有要補充的?可以提出。

陳俊忠(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教授):我提個問題!你們的課程有兩組不同學生一起上課,所以在設計課程內容時,是希望別科系的同學對你們的專業能多懂一點?還是只要引發他們的興趣就好?面對兩組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課程內容要怎麼設計?第二個問題是,在設計專案議題時,有什麼辦法可以促進他們合作?執行的時候,比較容易做到。我在擔心的是,我們臨床的都講些實際面對的問題,萬一給資工系的問題,是他沒辦法解決的,就躲起來,怕沒辦法合作。該怎麼讓兩邊合作?不只是各說各話的感覺。因為換我要開這個課了,不知怎麼進行?

葉在庭:我覺得陳老師問的問題滿好的,跨領域課程的教學理念是要整合,並沒有要資工多學臨心、臨心要多學資工的知識,學生能得到激發是在小組討論裡獲得的。我們先建立跟老化有關的先備知識,了解老人的需求是什麼?日常生活會遇到哪些狀況?先把基礎知識做個交待,再設計題目讓他們討論,討論完之後,會玩一般心理測驗,也讓他們玩touch game(與臺大智活合作開發的認知遊戲軟體),他們一玩、討論的時候,資工系同學就會有反應,發現這是他們可以設計的東西。而臨心系同學在聽梅老師上雲端課的時候,了解雲端有它基本的限制在,所以發想時,也會有個限制。而資工系學生也多了解老人的需求在哪裡?這對大三、大四學生來說,專業已學到某個程度,正好適合再學另外領域的專業,滿符合學習的歷程。

陳俊忠:看起來,T型人才的題目都很像,都講老化,結果會不會重複都講一樣的東西?

毛慧芬:我滿贊成葉在庭老師講的,課程目的並不是希望本科系學生對別的專業領域再深入了解,那部分藉由跨領域學員間的討論、互動,自然會將別的領域的觀念吸收進來。像我跟土木系的康仕仲和卡艾瑋老師合作時,我就說:我的目標是要讓工學院學生能聽得懂我在講什麼?工學院老師也說,他們教的東西也要讓我們可以明白。
接下來的互動,我覺得是很有趣的過程。比如說,醫學背景的人會想辦法把自己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分享出來,讓別人可以理解、做應用,只有這樣的課程才能激發出這樣的效果,當別的領域的人能理解我們的領域,就已達到目的!
第二個講分工合作的問題。T型人才工作坊的合作模式有幾個關鍵,就是會將不同背景的人分在同一組,彼此之間也自動就分好哪些人該做什麼的默契。我們也會設計課程,強化分工的重要性。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學習效果要出來,必須有點時間壓力。他們被要求在一定時間內做完,被逼著趕快把問題作解決。如果讓他們太散的話,反而沒有這樣的效果。
另外,有助教的協助幫助會很大。你無法期待學員會自動找出磨合的方式,有經過訓練的助教會幫助他們在腦力激盪過程中作適當地發散和收練。我們第一次T型人才工作坊沒有助教協助,老師們得跑全場看每組的進展(軟體繪圖和模型實作的教室,分別在不同三個樓層),真的很累;但透過助教群的幫助,助教學著激發該組學員,這對他們而言收獲很大,對學員也提供很多協助、老師也輕鬆,這是三贏的狀況!我滿推薦這樣的方式!

主持人:我得到一個結論!T型人才工作坊的課程形式是跨領域的,每個人還是帶著自己的專長進來,在很自然的情況下學習怎樣對話、怎樣傾聽?過程中講出來的,對方要能聽得懂!是第一。第二,很自然地分工,大家最後群策群力做出一個東西、解決一個問題!且在有時間壓力情況下,也必須合作。
接下來老師們有什麼樣的建議?哪些部分該加強、調整?對於新參與的老師有何建議?

梅興:毛慧芬老師提到助教的協助,助教真的很重要!有幫到忙的助教真的讓老師輕鬆很多;但碰到添麻煩的,老師會更累。會來選修T型人才工作坊或學校跨領域課程的學生,都經過篩選、有較主動的學習動機,他們某部分能力會比一般社會認知的大學生強,在態度和執行力上滿明顯的不一樣。上這種課,得到同學和很好助教的幫忙,還滿開心。
在創新突破方面,智齡聯盟用臉書方式宣傳是很好的做法,學生也利用臉書社群互相討論,他們經營的社團都把我排除在外,討論得會更熱烈,老師參加,他們反而有話不敢講。透過社團的經營,讓他們在課外也可獲得一些訊息和幫助!

葉在庭:遇到問題就躲起來,該怎麼分工?當小組有壓力時的確會這樣,但一般而言,這種情況的解決方式很單純,直接去問他:「你覺得哪裡有限制?可以再作修改。」這是個溝通歷程。
未來跨領域教學可以怎樣創新?剛剛提到助教,助教帶的特質滿重要的。我們這門課的助教非常好,都是研究生,他們帶完學校分組討論之後,再跑來參加T型人才工作坊,也覺得非常棒!真的很積極在學習。
我建議想開始做跨領域教學的老師,目標先不要放太大、盡量要有具體的方向,如果是18週,可以有時間發散再斂聚回來,但2天的工作坊可能要設定條件,老師們需要共同討論,具體引導他們。我們每隔一段時間會檢視學生的想法,再給具體的意見讓他們再做修正;如果發現兩組同質性太高,會請他們再想其他的方案,不要到了成果報告時,才發現大家做的都差不多。

毛慧芬:其實只有2天的T型人才工作坊也是走一樣的過程,要不然的話,結果會難以收拾。老師的演講越少越好,要留多點時間給同學交流討論的機會。所以,我們的課程設計是,上午專業部分講完之後,下午學員們就開始發想,他們盡量提出想法,講完就貼起來,方便之後做整理跟歸納。但中間,一定要有check點,了解他們初步的創意是什麼?接下來會怎麼做?我們兩位老師會給意見,讓他們有機會做調整,最後才是成果。否則,如果一開始方向錯了,最後他們會感到很挫折,我也不希望是這樣的結果。即便只有2天的課程,歷程也和整學期的課程一樣。
其實老師們也不必覺得害怕,從經驗當中漸漸摸索,就知道怎麼掌握,參考走過的原則,後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很歡迎老師們一起加入!

創新教育的思維

主持人:非常感謝三位老師。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分享、交流,我們國家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真的到改弦更張的時候。過去針對大學教育,也一直都在思考,到底我們要走專才?還是通才?臺灣的大學模式是走歐洲路線的,尤其受德國模式影響較深。因為歐洲高等教育系統是走學術專才路線,他們高中時,就把通識教育(博雅教育)訓練得差不多了,所以歐洲中學課程份量很重。當他們到了大學,已經清楚知道要走什麼路。他們以前沒有學士、碩士之分,想念哪個專業就一直念上去,最後走到學術領域。所以我們的學生一進入大學校門就選科系,這模式是從日本沿襲而來、日本又學德國。
大學制度的濫觴地是歐洲,後來移到美國也發生了變化,他們擴展學習範圍變成較偏通才教育的模式!美國高中課程不像歐陸那麼重,所以到了大學,學生的準備還不夠,需提供他們很多學科共同練習。他們大一、大二還是不分系的通識教育。但臺灣的大學以專才為主,但又加了幾門通識教育,所以,我們是個混合體。
幾年前,臺大也在思考是否讓大一、大二不分系;會這麼考量主要有兩個動機,第一個是因高中畢業生根本還搞不清楚每個領域就選系,所以讓他們有更多探索機會再決定要主修哪一系,這叫「適性選擇」;另外一個更大的促發動機是「跨領域學習」。學校委託我們設計問券對學生做調查,結果發現,很多學生都勾希望能夠跨領域學習。但「不分系」這事,茲事體大,得打破行政、組織結構,是很難的一件事。所以,我覺得我們現在做的,不是去打破體制,像是繞了點路,讓老師們之間有更多機會對話、交流,讓教學是流動的,這點很重要。能跟跨域老師交流,就容易激發出創意點子。
這樣經過設計的課程,需要花更多腦筋才能營造出跨領域學習的氛圍。彼此能夠對話、充分交流、有多元思想,並達成具體、實際的任務。
後續我們該如何做得更好?大家可以來思想。跨領域是目的嗎?應該不是目的,是手段!那真正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到底要培養哪種人才?前面提到,就是「多元的思想」(讓思考模式能有變化)、團隊合作、溝通傾聽,還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加起來,就是所謂的「軟實力」,是真正人才所需要的!

图片
兩端截然不同領域,透過課程的交流,能把事情的前端跟後端一起納進考量,讓學習更完整
图片
怎麼激發出解決問題、互動溝通的過程,是跨領域課程最有價值的所在
图片
T型人才工作坊要給學生的是「思考模式(thinking pattern)的改變」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