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教學傳習工作坊
|
活動日期
活動地點 主持人 與談者 |
2013/06/20
臺大土木研究大樓 陳玲鈴教授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 賴宏誌助理教授 實踐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楊朝陽助理教授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陳國珍副教授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 吳明珊 國立臺灣大學智活中心資深策略規劃 |
前言跨領域課程和T型人才工作坊的課程著重的,不單只是專業知識的傳授,更重要是跨領域的學習與合作。因此,課程設計上,教師們多半會預留更多時間讓學員彼此之間有充分互動、討論的機會。這時也是腦力激盪、醞釀成品構想的時刻,組員之間互動的熱絡程度,不僅關係到期末成果、也攸關學習成效和課程設計的狀況。因此,如何把討論氣氛帶起來,把互動話題引出來,是功力、也是挑戰!這次特別邀請幾位在帶討論實作課程上較有經驗的老師們來分享他們的祕訣,藉此交流豐富彼此的經驗!(撰文/陳淑英 2013.06.20)
|
T-Discussion如何進行有效的跨域分組討論?引言
如何將不同領域學生組合成多元、高度互動、主動積極參與的小組?討論發想過程,如何引導學生聚焦於主題,鼓勵他們提出想法、做發散性思考?對於過度主控或消極旁觀的學生,如何幫助他們營造融洽的小組氣氛、凝聚向心力?小組功能要能充分發揮,需有哪些技巧與注意事項?
主持人:這場討論主要目的是,在開始操作跨領域課程或T型人才工作坊時,如何把不同領域學生很熱絡地湊在一起?這件事很重要,因為一上課時,就會發現這堆學生不是雞同鴨講、要不然就是沈默不語。這時該怎麼開始?如何透過課程設計幫助同學有更多互動、討論的機會?可是我覺得大家會碰到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是要怎麼分組?T型人才工作坊只有兩天,沒太多時間,很快就要分組,因此,該怎麼破冰,讓大家一開始不會太尷尬?
如何分組
賴宏誌:這部分有點像班級經營。學管理的,都會學到組織行為,它很重要的工作是建立團隊,因為管理的定義是指必須由兩個人以上共同合作,去完成一件事情。我先前開的課,是開在臺大創業創意學程一學期18週的課,但不管是2週、還是18週,都是一樣的操作過程,就像連續劇,不管長片、短片,都可以是很有趣的片子。
跨領域課程就像在打一場球,那場球不一定要贏、但是要好玩、新奇又有趣。老師要把自己定位為領隊、教練,並協助學生去分不同的隊伍。我通常有兩個做法;一個是,學生若彼此熟識,那就設計遊戲讓他們自由配;如果不熟,就依他們的背景和差異性做調整。我會讓他們抽籤、或畫路徑圖,沿著線走到哪裡就分到哪一組,像是種命運跟緣分。分組本身就是遊戲,它能讓原本熟或不熟的同儕團體先有個暖身,就會營造出很好的團隊氣氛,這對未來課程投入程度至關要緊。 分組之後,要趕快熱身,所以第一堂課,馬上交付一個任務:素人(未受教之前)出「有圖、有真相」的任務。因課程目標是要訓練他們「觀察體驗」跟「設計思考」能力、並與其他領域的人分享他們的「專業素養」。設計思考,比較抽象、是方法論。觀察體驗,是種習慣和思考模式,其實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觀察能力,只是沒被開發、不會使用,一旦有生存壓力時,自然而然就會察言觀色。 所以這門課進行的方式,是先讓他們去體驗,從玩開始!我挑幾個天下遠見評鑑為金牌服務大賞的產業,讓學生從中挑選去觀察、體驗。事先我會告訴他們要看什麼?有範圍限制,否則他們會像逛大街一樣漫無目的。我設計這活動時,會把後來計畫要教的方法,讓他們先去嘗試,之後,當他們回來上課時,就會與先前的觀察經驗作聯結;若先教方法,但他們沒有經驗作比對,理解會有限。所以第一個熱身任務是多功能的,可以培養團隊、讓他們知道什麼叫服務業?什麼是服務設計、服務創新、方法是什麼?團隊建立後第二週開始就可以觀察到組裡誰比較愛講話?誰不愛講話?會大致知道他們的分工情形。 但如果是兩天的工作坊,可以來個小型的課堂遊戲,週間給他們任務去作實務觀察。回來後,每組報告會做評比,讓他們有競賽壓力,就容易產生凝聚力和成就感,贏的組別會有獎金,但錢是要拿去慶功(一兩千元),不能分掉,這是為了感情的經營;但我鼓勵沒分到錢的也去吃一頓,互相取暖! 吳明珊:去年,我有兩次帶T型人才工作坊的機會,因學生來自不同學校、系所,所以我事前會跟課程企劃討論:這次有多少人參加?來自哪些學校科系?因我帶的課程是要訓練學生的觀察體驗跟設計思考能力,所以分組原則是人數平均,男女比平均、經驗值平均(會把相同學校、科系同學全部打散)。也有同學非常喜歡參加T型人才課程,這些比較有經驗的同學也會把他們拆散,他們到各組裡可以成為這組的種子。 私下幫他們分組之後,再去買六種動物貼紙貼在名牌後面。課程一開始,大家隨意坐定後,請他們用15分鐘時間,模仿自己名牌後面動物貼的叫聲去找到同組組員;接著,請他們兩兩一組,訓練他們的觀察能力,讓他們盡快認識彼此、了解個人的背景,並請他們用一兩分鐘A介紹B、B介紹A給全組同學認識,練習用很短時間來描述一個故事、很快觀察一位同學;最後一招,給他們幾秒互相觀察之後,閉着眼睛說:「我隔壁的X同學是哪個科系、外形特徵是?….」用描繪方式訓練他們的記憶力。運用這些破冰技巧,可以在很短時間就把團隊建立起來。 楊朝陽:不管用什麼方法,我覺得只要氣氛好就好!這種課程若要講專業介入程度、或成果成熟能讓市場接受,這比較難!同學之間,如果自己能人和,當然是最好;但若能安插設計成熟度高的助教當樁腳,他們就能發揮很重要的功能;成熟度高的助教對自己較有自信,能將整體氣氛掌握得很好。好的助教真的會帶你上天堂,所以助教選擇很重要! 至於破冰部分,方法很多。運用這技巧有點像一直還沒有機會牽手的情侶,但在很急的剎那間,像過馬路,很快的就牽在一起。破冰有點像這種感覺,一定要在迅速活動過程中就促成。就像陳玲鈴老師講的,把蛋從三樓丟下去而不破的創意就很好,會讓人躍躍欲試,創造一些高潮。我用助教、快節奏的遊戲讓大家很快進入融洽的氣氛。 陳國珍:在設計領域,我們常會運用「心智圖表」。各科系同學來修課,第一堂課當然要自我介紹。在大海報上,可以把所有資訊用畫的、用寫的填上。我觀察到,非設計科系同學會有繪畫上的恐懼,但我會盡量鼓勵他們;在互相認識之後,會比較方便分組。 我很感謝智齡聯盟,讓我有參與機會,進入這聯盟,才知要做跨領域教育。以前,我也是習慣在自己專業上非常努力,但專注的只有單一面向;我常比喻傳統專業教育就像一直在練習耍關公的大刀,那把刀又大又利;但我們更應該學習做瑞士小刀,它的功能非常多,且都是生活必備的,這計畫讓我更加瞭解別的領域的想法、看法,也讓我看到自己的盲點。 至於小組討論過程中如何激發他們?我會讓學生一直有活動的機會,除了動腦、動手畫、傾聽、訪談長者、觀察等,讓他們把五感都打開,自然就不會放空,容易積極投入。 主持人:我總結一下。碰到分組問題,有幾個方法。誠如賴老師所言,學生如果彼此都熟,就讓他們自己分組;以免幫他們分好組,結果互相看不順眼,課程會很難推展。當然,老師可以從旁鼓勵讓他們的專長稍微分散,但不宜太強制。另外一種情形是,依專長、背景的不同把他們打散到各組,這種情形,就需要遊戲配合,才能幫助他們迅速熱絡起來。明珊講的也很有趣,先幫他們分好組,但讓他們在遊戲中找到彼此。破冰階段最重要的是,讓他們一定要笑得出來,如果氣氛太嚴肅,就很難帶起來。像用模仿動物叫聲的方式,大家叫的一定不太像,會很有笑果!要運用一些方法讓他們被湊在一堆時,會有有趣的感覺,這樣就能達到破冰的效果。 我帶基本設計時,如果時間短,就設計遊戲;時間若夠長,可以有別的做法。比如,我第一週會出作業,請他們用紙張做一個能表現出他們是什麼樣的人的東西。因為,如果要學生站起來做自我介紹,他會很尷尬什麼都講不出來,但如果讓他們拿個東西講述為什麼這個能代表我的時候,會變得滔滔不絕!接下來,各組開始互動、討論,如果討論卡住、氣氛有點僵,老師可以做些什麼事呢? 如何滾動話題
楊朝陽:我主要做法是,當學生陷在某種格局裡,老師一定要站在外層,才能看到突破點,不然無法打破僵局,最困難的地方也在這裡。也可以試著深呼吸,腦袋含氧量會比較夠,思考也會稍微活躍一點。另外,我也會讓他們看一些別人已經在做的事情,作為參考。時間短的話,老師的觀察力要比學生更敏銳一點,平常必須比學生多收集線索。
陳國珍:其實,我個人也很害怕小組討論時,遇到問題突然卡住,呈現放空狀態。學生放空的話,老師也很緊張。但我盡量不批評,鼓勵他們上網找資料、翻雜誌,找更多東西來刺激想法。這時候,我會跟他們聊更多東西,比如:平常生活中,喜歡的是什麼?它可不可以帶進設計裡。有時候,聊太深入時,也可能觸及到他內心易感的部分。我會幫助學生從經驗裡找線索、再把線索引進來,因為設計講求的,就是找到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是讓他不方便、或不舒適的狀況,因此找問題的過程,讓他的生活經驗更真實呈現出來,感覺有點像心理諮商。 吳明珊:如何讓話題繼續滾動?前提上,要先看老師在這階段給學生什麼樣的題目?在兩天的工作坊裡,要訓練學生有觀察體驗技巧的關鍵是,要培養同理心,這是最重要的。學生都很年輕,但我們的議題是要為老人家做設計,所以,我請學生回家時,要去找他們的阿公、阿媽,給他們觀察範圍,去觀察老人家飲食上的行為。 至於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用什麼方法引導?有個方法是,讓他們的設計想法聚焦在固定的問題上,我會使用一個叫“personal“的工具,就是,大家從討論中共同創造一個人物,比如,張金春阿嬤,今年幾歲、她戴著假牙、有哪些問題、他喜歡去哪裡逛街、裝扮如何?把假想人物描繪出來之後,大家的討論會比較聚焦在這位阿媽身上。 但是要同學一直發言,話題總會有乾掉的時候。所以,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故事接龍」來進行。這時候,每組學生都圍一圈,第一個說,我是誰、我目前在哪裡?遇到什麼樣的問題。每個同學輪流講兩三句話,但一定要講到一個重點,他是否有創造出新的活動、使用新的工具?然後再換下一個人講。而助教、其他同學就可以在白報紙上,把口述的情境和問題一一描繪下來,這話題輪三圈下來,可能會有點乾了。不過,只要提供工具給學生讓他們把故事描繪出來、把問題和解答講清楚,這樣的討論會比憑空想像來得容易。而助教就要注意,哪些同學害羞、不太講話?或有沒有學生聽別人講一兩句,就噓他:好爛噢!這會引發群起效應。所以我們在腦力激盪之前,會先說:我們不爭議好壞,未來可行性如何也先不考慮,而是先收集大量點子。所以要提醒學員學習講「我覺得你這想法很好,可以請你再多說一點嗎?」如果有同學不說話,就問他說:「你覺得這位同學講的點怎樣?」讓他們有對話機會,就會更專注聆聽彼此的想法,讓工作坊的節奏運作得比較順暢。 賴宏誌:前面講完組隊跟熱身之後,接下來就要讓他們練習。打球之前的練習,就像課堂上互動討論的過程。在我18週的課程設計裡,第二週觀察任務結束之後,會有一個月的沈澱來吸收專業知識(不能一直丟活動給學生,會累),我會介紹案例讓他們練習,他們只要打開眼、耳、腦袋就好。講完之後,接下來4個禮拜,則進入個案研討,討論過程會不會很乾?如何提起大家討論的興緻?這當中,很重要的是,該選什麼樣的個案作討論?我選的都是跟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關、是他們體驗過、消費過的企業,就會比較容易討論。這過程中,老師適時的參與是滿重要的,因總有人因個人背景的差異、個性和表達方式而有不同落差。 我們討論個案時,會運用三個技巧:第一是,先預習。看過資料、小組討論完後,要交一份報告,但那通常都很假,因為他們都是分工而不合作。第二是發言。我會給每個人做一張球員卡,抽到誰,誰就要發言,每個人都有機會被抽到,如果有人沒被抽到,我就會問A,剛剛B講得怎樣?這樣一來,都必須專心聆聽。溝通時,最怕收訊不好,但絕大多數同學收訊都很差,因為他很認真在預備要講的內容,才不管別人講甚麼。但如果事先讓他們知道等一下會被點到要復誦別人講的,大家的參與度就會高。只要示範幾次,大家就會慢慢養成聽別人講話的習慣。 討論過程最難的,是叫大家傾聽,所以老師要比學生更聽得懂每個人在講甚麼並給他回饋,作為示範。我念博士班上個案討論時,教授最喜歡請A講B剛剛講的,再請C來評論A跟B之間的差異是什麼?久而久之,每個人都被訓練成收訊又好、又有評論的能力,這是需要訓練的,討論時,一定要有某種壓力、又要有回饋,就會像打球一樣,有來有往,會比較有趣一點。 主持人:在設計領域裡,還有一個經驗,就是要給學生數量上的壓力,否則他們想出一個好點子,立刻就停住!可是大家能想到的點子都差不多,而創意就在於,比別人往前想得更深入一點!所以我們會有競賽,有競賽就有壓力。另外,也得規定一個數量,比如,每個團隊都要想盡辦法找10個點子來!這在訓練他們不要太早結束,還要繼續往下思考。老師也要從旁維持積極討論的氣氛,特別在東方這樣的社會環境。在西方,學生通常急著想講,他們最大的問題是每個人都要講話;但東方人要有把握、有正確答案才敢開口,因此,老師的鼓勵、同學的共鳴,都能營造積極的氣氛,讓討論更熱烈。 這部分在場老師如果有問題,可以趁這時候提問。 Q&A
謝佳容:在帶領學生做分組討論時,老師如何評量哪些學生表現較熱衷?因有些學生擅長表達,但有些學生透過刺激回饋會去省思,他們最後的反思力量很大,因此團隊合作過程,如何去評量他們的學習成效?
陳國珍:我帶的設計思考課程是從觀察到找出問題、訪談、討論跟實作,整個過程非常多層面,有的人動手實作、有人負責表達,有些較安靜的人則協助實作部分。我覺得要看整體團隊所表現的,比較不會去評個別分數。 賴宏誌:在我的經驗中,團隊確實會有「a free rider」的情況。我除了給團隊分數,也會給個人分數,因為18週的評量會有不同面向(只有2週就不可能)。我們沒有期中考,但會帶他們看設計展、參觀實物經驗,再請他們做個人的期中報告,形式不拘。團體分數,則是在期末競賽時,邀請各領域老師來評比並給予回饋;而週間活動、討論,則交給TA來評分。但比較著重的,還是團體的分數。 陳國珍:我們評分過程也有專家參與和講評,但我又增加一個評審對象,就是「使用者」。我們會將實作的成品拿給設定的使用者看,請他們給些意見。在年輕人的想法裡,產品功能越多越好,所以他們設計一款可以放鑰匙、計步器、量血壓,多功能用途的手錶。但把這東西拿給長者看時,他們說:量血壓的功能最好,可隨時知道身體狀況。但他們時間最多,覺得不需要被提醒。所以,使用者是滿好的評分對象。 楊朝陽:我們18週的課程,會請組長做總量的分配,因為如果只是單純給每個人評分的話,礙於人情,每個人分數會差不多。但如果是總量分配的話,組員就容易計較,因為在小組裡不做事、少參與的,他們都會看得到。另外,老師也要經常觀察學生狀況,讓合作過程可以在比較公平的氣氛裡進行。 吳明珊:只有兩週的工作坊,並不容易評估個別學生的投入有多少,但只要到小組裡看他們互動、聽他們對話,就可知道他們投入程度有多少。所以週間,我會給他們回家作業,用訪談方式去收集阿公、阿媽的資料。我請他們使用「便利貼」的方式收集,每個人要寫30張,並給他們看一個範本,要把收集的資料做這樣的呈現;不管是拍影片、或用照片組合成影片,要像電影一樣,最後要寫出導演、場記、….等工作分配,所以每個人不可能只做旁觀者。 另外一個方式是,讓同學之間互評,但不是呈現量化的,而是寫出對方的優點,像請學生寫一份「課程反思記錄」,有交過來才能拿到證書,所以可以透過那個過程了解學生投入狀況。 賴宏誌:我補充一個我在實踐用過、但臺大沒用過的,因臺大學生參與創創學程的動機性都很強。這方法叫做「分組工作計較表」,我會分一張表給組長填組員分工,給他們10分的自評分數、自評完後要簽名,這在內部會形成討論跟共識。但我會尊重、接受他們互評的結果,即使小組裡有人不做事,大家仍然願意罩他,我也沒意見,也許大家知道這同學最近遇到特殊情形,讓他們有自主管理的學習。 陳國珍:我們討論很多有關評分的方式,但在我們設計領域,團隊非常重要,在設計思考過程中,最重要是希望能激勵每個人使用設計思考方法、培養創新的思考模式,將來可以延伸應用到職場或各領域上,所以我個人覺得評分在這部分不是那麼重要。 主持人:團隊學習在競爭和合作之間,該怎樣取得平衡?如果組員之間彼此的分數打得太精,恐怕會影響合作氣氛,但都不處理,又怕不公平,到底該怎麼做才恰當?我想沒有標準答案,無法說哪個方法比較好。但大致原則應以團隊成果為主,再考量個別同學的貢獻度。教學的目標其實是激勵他們要從正向來做,因此對設計系來講,團隊一定要有公開發表的機會,才會有榮譽感,一旦他們有榮譽感,才比較願意進步,因為輸人不輸陣!不要讓團員之間變成競爭對手,而是設法讓整個團隊變得更好! 用一句來形容跨領域教學 賴宏誌:來打一場好球吧! 吳明珊:每個人都是翻譯,大家創造新的語言。 楊朝陽:老師要成為氣氛上的調音師,這樣才能完成較完美的演奏。 陳國珍:能延伸同學們的觸角,精良武器練就好之後,自然會回餽到他們的專業 結論
主持人:跨領域教學模式沒有標準答案,全世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本書寫到跨領域教學該如何進行、該怎樣從第一步開始、然後第二步……,因為沒有,所以才需要辦工作坊,很多經驗是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累積出來的經驗。
我在課堂上,一開始會先聲明一件事:「我是不知道標準答案的」。因為當學生以為有標準答案的時候會很緊張,會擔心這步到底做對了沒?破冰執行的成效如何?如果事先能瞭解大家都是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學習,參考過去撞牆壁的結果,然後我們繼續來想辦法嘗試看看。在這個嘗試錯誤與修正的過程中,會慢慢熟練。因為這真的是個嘗試的教育體驗,專業部分要放多少量,我們都是臨場面對了,才有一點感覺。如果大家能有「我們都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的體認,面對跨領域教育,大家會比較放心一點,就是盡力把它做好,做不好的地方記下來,下次做調整就可以。 賴宏誌:我最後補充一件事:跨領域的學習、討論,座位很重要。今天使用兩間教室,但隔壁教室容易討論、這裡不容易,因為排排坐、椅背高,把大家都擋着。教室場地最好是沒有遮蔽、可以看到對方,座位安排成ㄇ字型或馬蹄形會比較理想。因為人的行為也會受空間影響,把空間和座位的安排也納入考量,對執行會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