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生活進階班
2012/08/20-21 & 09/03-04
我有話要說 學員心得 |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劉威廷
要能解決問題之前當然要先了解問題,這次從金岳部落開始認識與了解,還有泰雅文化,雖然是以外來人的立場,但對於金岳的過去、現在有進一步的認識。此外,工作坊中老師強調的訪問技巧、以當地人角度出發、以當地人生活歷程為基礎的概念都在在影響了我。例如,老人活了80歲都沒有跌倒問題,那還有必要設置監控系統嘛?這就有賴訪問過程中了解在地居民所有的能力,當然也要檢視自己有的能力,最後就是不要被科技所框架,雖然過程中屢屢撞牆,不過很高興能有這樣超脫的腦力激盪,這是很特別的學習經驗。
這次和中華大學的學長姐們合作很愉快,當然也發現彼此學習歷程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也不太一樣,他們對於科技方面有一定的專業,但我們在蔡篤堅老師的帶領下對於人的反省有較深刻的體驗,當然我們是共同要去解決問題,最終也都要回歸人的立場,這方面也就容易達成共識,不過科技方面好像和預期的有落差,能介入的不多,一開始焦點也有點模糊,一直以智慧生活一定要從「科技」出發,一經訪談後發現,部落老人健康生活方面不太需要科技的介入來改變他們原本已有的生活習慣。總之,理想和實際總有落差阿。 很謝謝相關工作人員,老師、部落當地、攝影團隊、還有台大都很辛苦,當然我也不太清楚自己角色的定位,是學生還是要做些甚麼?顯然我對自我的了解還很有限,老師也強調你要知道自己的能力是甚麼?各方都有專業人員,就我們學生來說能做的是學習?抑或是幫助?還是媒介?有時候覺得金岳已經很好、生活機能也有一定水平,我們只來這4天就想要改變甚麼嘛?即使有構想可是之後我們或許也不會連絡,這樣是否又不負責任呢? |
|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葉騰尹
這次工作坊,我學習到最多的是部落文化與口述歷史的溝通技巧。四天工作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訪問池奶奶了,在莫約4小時的訪問過程裡,不敢說能透徹了解他的生命歷程(這也是我目前所欠缺的口述歷史技巧),但也看到池奶奶過去的歷史以及對部落的想法。或許說學習到部落文化有點托大了,但是能傾聽池奶奶的聲音,試圖去了解池奶奶的過去、現在與外來,我想多少有碰觸到一點文化的精神吧。而口述歷史的技巧則是由無到略懂,不過我想離真正能實戰應用應還有段距離。
參加部落工作坊,對我而言,最能擦出火花的應該是人際互動!畢竟是第一次接觸而且又都大學生,滿容易聊起來的。不過跨領域的部分比較少有火花產生,在科技領域上,我只能放手,因為我完全不懂,所以我們討論的議題往往是在釐清師長所教導的概念,所以沒產生太多的跨領域碰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