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部落生活進階班
2012/08/20-21 & 09/03-04


我有話要說 學員心得













【引言】

【部落巡禮】金岳部落,話說從頭

【檢視既有成果】新闢山路或沿路而行?

【目標任務】琢磨與創新的學習之旅     

【尋找創意焦點】訪談實況紀實

【學員成果】

【我有話要說】學員心得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劉威廷

要能解決問題之前當然要先了解問題,這次從金岳部落開始認識與了解,還有泰雅文化,雖然是以外來人的立場,但對於金岳的過去、現在有進一步的認識。此外,工作坊中老師強調的訪問技巧、以當地人角度出發、以當地人生活歷程為基礎的概念都在在影響了我。例如,老人活了80歲都沒有跌倒問題,那還有必要設置監控系統嘛?這就有賴訪問過程中了解在地居民所有的能力,當然也要檢視自己有的能力,最後就是不要被科技所框架,雖然過程中屢屢撞牆,不過很高興能有這樣超脫的腦力激盪,這是很特別的學習經驗。
這次和中華大學的學長姐們合作很愉快,當然也發現彼此學習歷程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也不太一樣,他們對於科技方面有一定的專業,但我們在蔡篤堅老師的帶領下對於人的反省有較深刻的體驗,當然我們是共同要去解決問題,最終也都要回歸人的立場,這方面也就容易達成共識,不過科技方面好像和預期的有落差,能介入的不多,一開始焦點也有點模糊,一直以智慧生活一定要從「科技」出發,一經訪談後發現,部落老人健康生活方面不太需要科技的介入來改變他們原本已有的生活習慣。總之,理想和實際總有落差阿。
很謝謝相關工作人員,老師、部落當地、攝影團隊、還有台大都很辛苦,當然我也不太清楚自己角色的定位,是學生還是要做些甚麼?顯然我對自我的了解還很有限,老師也強調你要知道自己的能力是甚麼?各方都有專業人員,就我們學生來說能做的是學習?抑或是幫助?還是媒介?有時候覺得金岳已經很好、生活機能也有一定水平,我們只來這4天就想要改變甚麼嘛?即使有構想可是之後我們或許也不會連絡,這樣是否又不負責任呢?

 
图片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葉騰尹

這次工作坊,我學習到最多的是部落文化與口述歷史的溝通技巧。四天工作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訪問池奶奶了,在莫約4小時的訪問過程裡,不敢說能透徹了解他的生命歷程(這也是我目前所欠缺的口述歷史技巧),但也看到池奶奶過去的歷史以及對部落的想法。或許說學習到部落文化有點托大了,但是能傾聽池奶奶的聲音,試圖去了解池奶奶的過去、現在與外來,我想多少有碰觸到一點文化的精神吧。而口述歷史的技巧則是由無到略懂,不過我想離真正能實戰應用應還有段距離。
參加部落工作坊,對我而言,最能擦出火花的應該是人際互動!畢竟是第一次接觸而且又都大學生,滿容易聊起來的。不過跨領域的部分比較少有火花產生,在科技領域上,我只能放手,因為我完全不懂,所以我們討論的議題往往是在釐清師長所教導的概念,所以沒產生太多的跨領域碰撞。



图片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徐千富    

图片
這次上部落學習的知識與技能都是學校沒教的。如下圖所示,這是張網路流傳關於教育的分析表格,大部分台灣的學校教育都侷限於填鴨式的講授教學,比較少實際操作演練,因此我認為工作坊藉由訪談、小組合作等方式完成作業,學習到的東西遠比課堂上多。
由於我們這組計畫以傳統文化為主,無論是田野調查或口述歷史訪談,不論哪個領域的同學,一樣都得從頭學起,因此這次合作時,「北醫」和「中華大學電機所」雙方的專業領域並沒有派上用場。
不過,就我個人而言,這次工作坊讓我學習到最多的是溝通能力吧!由於我的個性十分慢熟,一開始都不太敢提出什麼意見,主要都是中華大學的學長在主導討論及不斷提出想法。還記得在報告的前一天晚上,我們的主題遇到瓶頸,反覆討論許久還是無法得到結論,最後我鼓起勇氣跟他分享我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的想法,學長聽了之後覺得不錯,鼓勵我可以更早提出來討論。我想經過這次經驗,以後與人討論,我會更勇於發言吧。


 
图片

中華大學電機所   林幸德

參加部落T型人才工作坊,有機會讓我們不同領域的人帶著不同的知識來共同解決一個問題,感覺非常新奇,可以學到滿多東西。因為以前在學校修課,沒有參與過這樣跨領域的課程,能與不同領域的同學討論,獲得滿多收獲與成長。
這次來金岳部落,顛覆了我對偏遠部落的想法,雖然它位置很偏遠,但這部落的自主性很高,自成一格,滿進步、也滿現代化。這是我第二次參加部落工作坊,訪問技巧上,覺得有比第一次更熟練。我們念電機的,主要都是在作實驗,能有機會學習口述歷史、學習跟人溝通,覺得自己在溝通上有進步。

图片

中華大學電機所  李京樺

這次參加部落T型人才工作坊雖有機會與別系同學合作,但討論時,鮮少從自己專業的立場來聊,很多討論只是抒發個人的看見與感受,較沒感受到跨領域合作學習的經驗。
以前我們也有到醫院、機構實地訪談老人家的經驗,看見他們在學習新科技產品上有困難,在都會區的教學醫院尚且如此,何況是部落,恐怕更難把科技帶入他們的生活,一定要發揮創意、設計簡單的東西。在部落我也觀察到他們的生活形態很難改變,訪談結果,科技很難在部落落實,上個梯次的設計,後來幾乎都在設計活動或部落資源整合,我發現科技很難帶進來。在部落裡看到比較窮的老人家,身上病痛很多,但沒錢開刀;看來有錢,什麼都好解決。

 
图片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