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生活進階班
2012/08/20-21 & 09/03-04
【學員成果】成果分享與講評
撰文/林怡廷 |
主題:金岳健康平台
問題需求點: 金岳部落位在宜蘭南澳鄉的山坳間,雖已開通外道路,可是到醫院的車程還需四十分鐘,這對患有慢性疾病、必須經常來回醫院的長者而言,仍是不方便。除此之外,部落居民雖然會關心自身的健康,可是執行力不足,無法戒除既有習慣,同樣對健康造成威脅,蓮花奶奶的女婿便是如此,知道不能喝酒但仍抵擋不了誘惑,最終過世。 設計內容: 為了提升部落的健康意識、促進健康行為,設計一套能整合資訊、溝通性與參與性的「金岳健康平台」。在健康資訊上,透過既有廣播系統宣傳,或舉辦活動推廣健康知識。接著,提供贈品或免費健檢,獎勵居民參與健康活動,或透過成功案例的分享,讓部落居民見證其改變,進而激勵自己。長此以往,部落居民會從關心自己開始,拓展到家人,甚至是街坊鄰居的健康,期望金岳部落成為一個具有濃濃人情味又健康的社區。 評審講評: 從部落居民的角度發現需求,並整合個人、家庭與社區網絡的力量宣導健康資訊、促成健康行為,這是既有中興保全系統所缺乏的部份。不過,平台的設置過於理想化,其目標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衡量協會、部落的現況,循序漸進發展而成。另外,還須規劃實際的操作程序,像是:平台設計、操作方式、後續配套措施等,建議能再查找相關資料,補足這部分便能讓計畫有畫龍點睛之效。 |
主題:智慧藥盒
問題需求點: 金岳部落中,有著「不勞動,就是懶惰」的觀念,再加上部落裡的長者多習慣農作生活,儘管身體狀況大不如前,若還一點行動能力,一有空便會到果園、山林裡耕作,而一趟便是整個上午或下午。在這些長者中,有極高比例的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或其他慢性疾病,卻常常忘記帶藥出門,或是覺得不方便而沒有按時服藥,這對健康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 設計內容: 「智慧藥盒」設有提醒器,一到服藥時間便會發出聲音,甚至閃著亮光,避免長者耳朵不靈光而沒聽到;若長者提前或延遲吃飯,那麼藥盒的提醒時間也會跟著改變。盒身設計則為可分離式,當長者要外出時,便可以拆解部分藥盒,夾著或掛在身上。除此之外,還建立資訊平台,整合部落長者的病例與用藥情況,藉此了解整體社區的疾病情況、比較不同藥物的差異等。期望在不影響生活型態的情況下,讓生活更便利、居民更健康。 評審講評: 這組學員從部落長者的生活模式發想,期望能不打亂既有生活步調而做出改變,是個很棒的出發點。不過,就算藥盒設計得再完善,一旦與長者的日常生活脫離,仍會忘記吃藥,這時便必須深入了解他們的日常行為、習慣,更能達到效果。舉例來說,要觸及年輕人,臉書是很好的管道,他們每天必上臉書;同樣地,這組學員還可以再了解部落長者有著什麼樣的習慣,再將智慧藥盒的設計融入,提升用藥情況。 |
|
主題:念織,再織
問題需求點: 織布,對泰雅婦女而言,是尊貴的象徵。不過,在日據時期,這項傳統技藝遭禁止,使得織布文化逐漸失傳。不過,金岳部落耆老──吳華美對織布的熱忱讓她不畏禁令,只要抓到機會就偷學,她的堅持讓部分技藝得以保留,直至現在仍時常拿起傳統織布機,在她的巧手下,再現各種繽紛的布匹。不過,織布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有著各種繁複的操作步驟,還很注重細節,再加上吳奶奶只會以日語或泰雅母語傳承這項技藝,讓許多後輩紛紛放棄學習的念頭,很是可惜。 設計內容: 為了喚起族人對織布文化的認同,並保存這項美麗而傳統的技藝,發想「念織,再織」。從訪問耆老、編撰教材開始,為傳承做足準備。接著,建立編織教室,平時部落婦女在此學習,每逢寒暑假則開辦營隊,讓部落孩子們從體驗中學習、了解文化。再來,設立網路平台,放上教學影片外,還開設討論區,彼此能上傳展示作品、切磋編織技藝,讓傳承這條路不再孤單,而是結合眾人的力量完成。接著,還能朝向觀光發展,讓觀光客從實做中體會泰雅文化的歷史與美麗。 講評: 從訪談對象的人生故事帶出問題,很吸引人。雖然計劃中懷抱著偉大的願景,卻沒呈現文化傳承的根本核心:對織布文化的探究。織布文化的美,是顏色與圖騰交織而成的故事,如果沒有深入了解其背後意義,而只是照著教材、影片的步驟編織,便是複製,而非傳承。除此之外,文化活動不能老是天馬行空,雖然可以規劃長程目標,可是還得衡量社區與協會的現有力量,進而構思短程的操作程序,像是暑期營隊的人力、編織教室的建置、網路平台的形式等。最後,要鼓勵學員「要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雖然發想、執行會遇到重重困難,可是只要把握現在的每一步、慢慢地拉入資源,便能逐漸達成目標。 |
|
主題:計步呼叫器
問題需求點: 從流興部落遷到現今的金岳部落,是靠著部落長者在幾十年前的努力:他們得揹著石頭、木頭上坡又下坡,一點一滴開拓而成;部落建成後,則是揹著農作、物資,上坡又下坡,持續了好些日子。不過,隨著年紀漸長,有些人的膝蓋因先前的磨損而開始使不上力,行動能力受到侷限,只能在住家附近走動或甚至不運動了。另外,不少長者感嘆部落從過去的共享、互助,轉變為你我關係清楚劃分的社會,對於過往那段日子很是懷念。 設計內容: 為了讓部落長者能維持適度的運動量,並增進部落間人與人的互動,構思了「計步呼叫器」。當長者外出時,可以將此配備戴在腳上計算步伐,同時將數據上傳平台;每週二衛生所人員前來健檢時,便會公布每位長者當週總步伐,期望在相互激勵下,能帶動運動風氣。另外,計步器上還設置緊急呼叫按鈕,一旦長者跌倒或遇到緊急狀況,便會發出呼叫聲,讓意外能獲得適當的處理。 評審講評: 從觀察與訪談中歸納需求,讓「計步呼叫器」看似小設計,但能發揮極大效益。不僅鼓勵長者適度運動,還結合社群力量促成整體運動風氣;甚至在發生意外時能相互照應,落實的可能性較其他防跌偵測來得高。如果能順利發展,將可以產品化。只不過還有些細節需要注意,像是造型設計、用電需求等,雖都是小細節,但是會產生大大的影響。 |
主題:民族文化與現代
問題需求點:
金岳部落裡,四處可見活蹦亂跳的幼童,卻少見年輕人。因他們在高中後,多半到外地求學、工作。正因為少在部落裡生活、不常與耆老們互動,對部落的認同感大不如前,而對部落歷史、文化更是一竅不通,甚至快失去聽、說泰雅母語的能力。為了讓部落文化能繼續傳承,金岳國小在課程安排上會教唱部落歌謠,可是效果有限,孩子們還是喜歡聽、唱流行音樂。 設計內容: 抓住部落居民愛唱歌的天性,發想出「民族文化與現代」,希望藉著學唱歌謠、學習母語進而認識部落文化。一開始,廣為蒐集部落裡的傳統歌謠,並深入了解每首歌的意涵。接著,由耆老或懂母語者教導孩童、青少年學習傳統歌謠;同時,以數位化方式保存歌曲,如:錄製影音檔,並以羅馬拼音呈現歌詞。過程中,則讓青少年發揮創意,運用各種樂器伴奏,在傳統中創新,在保持文化的活力外,還能創造價值。 評審講評: 文化傳承,是份艱鉅的任務;要做好文化傳承規劃,更是困難。規劃者必須站在族人的角度思考,幫他們搭建舞台、讓他們當主角,如此才能永續發展。這組學員便是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出發,期望部落裡的年輕人能找回失去的母語。這樣的立意良好,可是學員對部落歌謠、文化卻是一知半解,而從都市人的眼光規劃,便無法執行,例如:部落歌謠並不是單純使用西方制式方法-Do、Re、Mi便能記錄下來,該怎麼解決還得深入了解。另外,規劃內容較缺乏創意,保存、記錄到創作是一般常見的方式,所以還可以再發揮創意、結合文化,讓金岳的母語傳承能受到重視。 |
|
主題:「口述歷史活起來」
問題需求點:
幾十年前的金岳部落,還是個保有濃濃人情味的泰雅部落。不過,在對外道路開通後,生活型態改變。居民不僅紛紛向外發展,還開始以金錢衡量利益,彼此關係不再緊密,甚至不再重視部落的歷史與文化,對部落的認同感也在這樣的改變下逐漸薄弱。社區發展協會感於這樣的變化,從耆老口述歷史、文化尋根之旅開始,希望將失去的文化找回來,可是這些努力僅止於「記錄」,無法推廣地更深、更遠。 設計內容: 「口述歷史活起來」讓耆老的口述歷史不再只是紙本上的記錄,而是成為有趣、生動的實品。抓住時下年輕人喜歡的形式,以漫畫或繪本方式呈現部落歷史,還以電影「賽德克巴萊」為鏡,透過影音作品傳達金岳部落的故事;甚至能以金岳部落為背景,寫成神話、小說,或是研發相關遊戲;更能參照雲門舞集的九歌,發展出動態舞蹈。創作者可以廣為徵詢,不只限於部落在地人,還可以是網路素人或專業人才,期望將傳統與創意結合,讓部落文化再生。 評審講評: 「口述歷史活起來」讓部落居民的口述歷史字字句句變黃金。的確,未經整理、雜亂的原始素材難以向世人展現它的面貌,而創作作品才容易被他人看見、有所記憶。抓住這個特點,而發想出平面、影音、舞蹈等好幾種創作形式,極具創意。未來還可以設計資訊平台、制定共同的管理規則,讓居民能主動分享故事、照片等,以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另外,學員在過程中會不斷翻閱協會裡的資料,從歷史、文化等最根本的生活型態了解部落,一遇到問題還會主動詢問老師、協會人員,這樣的精神值得嘉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