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部落生活進階班
2012/08/20-21 & 09/03-04


【檢視既有成果】新闢山路或沿路而行?

由於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生上學期已進入金岳部落,從醫學領域出發,企圖為部落長者尋找讓生活更便利安全的輔具點子、並設法改善遠距就醫的不便問題。他們分組訪談了部落長者,實地了解長者的需求後,得到一些創意點子,這些點子設想是否周到?可以再延伸運用、還是重新出發?在進行「發現需要」的任務之前,蔡篤堅教授先請同學們報告上學期成果,再請在場的中華大學電機所同學與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系呂欣宜副教授給予建議,藉此讓同學吸收有關人類學與社區營造基本觀念。蔡篤堅也補充,同學們必須先了解老人家們的「生命邏輯」,才能設計出真正符合需求的產品。

撰稿/王品涵
【引言】

【部落巡禮】金岳部落,話說從頭

【檢視既有成果】新闢山路或沿路而行?

【目標任務】琢磨與創新的學習之旅     

【尋找創意焦點】訪談實況紀實

【學員成果】

【我有話要說】學員心得

第一組:安心住居

第一組同學在參訪中,首先注意到老人意外事故的發生。同學舉出衛生署的統計數據,指出跌倒是臺灣老人在家中最容易發生的意外事故。除了一般的意外跌倒之外,尚有因骨質疏鬆、失智症、關節炎等症狀,而容易跌倒的族群。儘管如此,目前社會上,除了在特別潮濕的區塊(如浴室)有特別設計防滑磁磚與扶手等協助工具外,其他生活區域都缺乏針對此問題的產品。
有鑑於此,第一組同學觀察了對燈光、家庭擺設與地板設計,提出易使老人跌倒的元素,並以此作為設計方向,藉紅外線科技營造出老年人可以安心居住的環境。整體來說,第一組將心力放置在紅外線感應器的各式運用上,提出許多應該裝設紅外線感應器的區域,方便老人夜間出入。由於老人家多早睡淺眠,熄燈時間較早,但睡眠過程中卻也常有起身至洗手間的習慣,是以如何在不打擾他人睡眠與方便行走間取得平衡,就成了一大課題。
同時,紅外線裝置除了可控制照明外,也可加上其他配戴式感測器(如在手錶上加裝感應器),即時偵測身體情況與是否有意外發生,並在意外發生時,通知預設對象,如醫院或鄰居等,以儘速安排相關醫療處理。這些裝置除了監測生理機能外,同時也可以擔負起提醒老人家照護自己身體的角色,例如以聲響提醒今日運動量不足、尚未服藥等,可說是全方位的照護儀器。


對於第一組的觀察,老師們則認為對紅外線感應器的應用概念相當不錯。此外,第一組透過與長者的訪談,也深入探索了「參與式設計」的可能性,使得其設計不僅著眼一端,同時顧及了多重使用的可能,是以,此產品不僅在概念上極為出色,在實際的執行方面,也具有相當的潛力。
然而,講評老師也提出,在提案的細節部份,例如與醫院連線或與鄰居連線,部落方面的人力是否足夠?有人類學背景的呂欣宜副教授也提到,此一設計概念實際上是將老人與環境對立起來,將環境視為危險的,而將老人視為會受到危險環境危害,才需要科技的幫助來克服危險環境。但此一概念是否能與部落傳統生活相契合?部落生活中,環境真有那麼危險嗎?戶外其實是老人居家的一部分。紅外線感測器對此能作些什麼?這些都是之後需要進一步討論與考慮的問題。此外,老師認為在這次的參訪中,其實可以看到部落資料很多都是透過智慧科技呈現的,期待同學之後能將健康測量以這樣的概念融入,創造更實用的居家照護系統。

第二組:智慧社區

第二組同學在報告時,不同於第一組同學是由「老人」這個普遍性的概念入手,而是以「部落」作為切入點。他們認為,部落最大的問題,主要是青壯人口外流,導致獨居老人眾多而缺乏照護,同時,居住於外地的親人,也因無法即刻得知長輩的身體狀況,而苦惱不已。而獨居長者除了身體之外,更大的擔憂其實是來自於社區安全的問題。
部落的第二個問題,則是隔代教養眾多,在資訊爆炸的現代,長者們一方面要維持自己的身心健康,一方面要顧及孩童的教育,可說既勞心又勞力。在兩天的見習中,同學們看到了這些面相,遂在mycasa的基礎上,提出進一步的身心照護與教育訓練方案。
具體來說,第二組同學提出了涵蓋「自我教育」與「分析管理」,以電腦為中心,監視器為輔助,使遠方的照護者與家人可以即時得知長者的生理狀況與住家的安全狀態的系統。此系統若偵測到異狀,就可以提醒長者記得前往就醫,或由保全出動查看。同時,由於電腦可傳遞大量的資訊,也可透過定時舉辦社區互助會等活動,學習新知之餘,更可利用如mycasa這個系統,定時進行自我健康檢測。當長者們習慣這些系統之後,可能就不需要大量的專業人員介入。同時,這也可以作為社區營造的一環,使得個人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其終極目標,並非止於健康照護,而是納入整體社區營造,與社區發展協會、醫院與教會等合作,成為其中的一環。

對於第二組同學的切入點,講評老師們都表示相當讚許。認為他們的設計,是從將自己視為當地人開始,從當地人的角度去思考如何運用在地的語言去講述設計理念,而這是相當重要的一項工作。第二組同學不僅注意到健康照護,同時也注意到自身介入時所應採取的立場──並非成為部落的決策者,而應該僅是擔任溝通橋樑的角色,此點相當值得鼓勵。
除了了解自身立場外,第二組同學的設計內容,也巧妙地與現有的mycasa系統相結合,在健康照護的需求之外,提出了可同時營造出社區整體性的計畫。這樣的切入角度相當值得加以發展與注意。

結語:展望未來

本次工作坊到此,其實才進行到一半,但無論哪一組,都具備了細膩的觀察與務實的發想,也讓人倍加期待跨領域團隊經更進一步的學習後,日後所能激發出的設計能量!
图片
藉由分組訪的模式,實地瞭解長者的需求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