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部落生活進階班
2012/08/20-21 & 09/03-04


【部落巡禮】金岳部落,話說從頭

2011年8月10日,台新金控林克孝總經理墜崖身故的消息震驚社會,各大媒體無不強力放送。一個正值盛年殞故的金融人才,倒栽於他所鍾愛的那片山林,令人不勝唏噓。民眾無不好奇,是哪座山、哪個部落讓林克孝深深著迷?事件背後,再度把塵封已久「莎韻之鐘」的故事重新搬出來,這個單純的少女失足落水事件,曾被渲染成愛國事件、又被電影包裝成愛情故事,在日據時代曾在媒體喧嚷一時。
金岳部落火紅事件不僅如此,這個遠在世俗外的泰雅部落似乎不甘寂靜,部落裡的林慶台牧師因飾演《賽德克.巴萊》裡的抗日英雄莫那魯道而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而金岳子弟執導拍攝的《不一樣的月光》電影再次把金岳沙韻之鐘的故事與風貌呈現在大眾面前。讓這個南澳最小、住民才兩三百人的金岳部落,一再再成為傳奇焦點。

撰稿
/陳淑英、林祖祺
【引言】

【部落巡禮】金岳部落,話說從頭

【檢視既有成果】新闢山路或沿路而行?

【目標任務】琢磨與創新的學習之旅     

【尋找創意焦點】訪談實況紀實

【學員成果】

【我有話要說】學員心得

金岳部落的過去~認識歷史

金岳部落究竟是怎樣的地方?
它正式地名是宜蘭縣南澳鄉金岳村,坐落於大南澳北溪右岸與鹿皮溪匯聚西北方約一公里處,環山面海,景色秀麗。部落建築沿坡砌成,放眼望去,多半是一兩層樓高的建築,而矗立於哥德式尖塔頂端的十字架,是部落精神中心。
「金岳部落」是國民政府起的名,但居民至今仍習慣稱自己的部落為「流興部落」;部落所在地仍沿用「鹿皮」這舊稱,但在行政標示上,它已被改為「金岳村」。
地名的更易,昭示了時代變遷的軌跡。原來,金岳村居民是由老武塔以及流興兩部落族人遷入組成。日據時代,由於瘧疾傳染以及謀生所需,老武塔部落居民遷居山下,部分居民輾轉遷到鹿皮,而鹿皮在地部落名為「流興」,但因新部落附近山區產礦,政府便將之更名為「金岳部落」。
一樣是泰雅族,但金岳部落有別於其他泰雅部落的特色在於房屋形式和西部泰雅族不盡相同。由於宜蘭冬天頻受東北季風吹襲,夏季又有颱風,便採取半穴式建築,將房子下挖一米二至兩米深,約兩階至六階階梯高度,加上屋頂空間有三米高。屋外看似矮小,但屋內空間十足。為了穩固地基,柱礎墊以石塊,並利用石頭緊密堆積內牆角落,阻擋泥土與雨水侵蝕。由於鄰溪產石板緣故,所以也和排灣、魯凱和布農族一樣,採用石板作為房屋建材,整體具有冬暖夏涼的效果。
由於宜蘭多雨,茅草屋頂不堪長期受雨水侵刷,以致日漸枵薄,後來部落因種香菇改善收入之後,紛紛改以水泥磚瓦來築屋,屋子雖然堅固,卻少了冬暖夏涼的舒適感,相較之下,老一輩部落居民,還是想念住傳統屋的日子。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為了讓下一代子孫認識先祖的傳統屋舍,便在社區入口處蓋傳統屋,也顯出保存傳統文化的努力。

莎韻之鐘~披上傳奇色彩的單純事件

一位名叫莎韻的少女落水事件,是金岳部落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它發生在流興舊部落。中日戰爭爆發後,由於日軍兵源不足,便開始徵召各地的日本青年從軍,當時被日本統治的臺灣,有相當多擔任警察的日籍青年也被徵召到中國戰場上。當時在南澳蕃童教育所從事日文教育的警手田北正記,接到徵召令後立即離職準備下山前往戰場,十七歲的泰雅少女莎韻與另外10人協助日本老師搬運行李下山,但由於颱風來襲,溪水暴漲,莎韻在橫渡武塔南溪時,不幸於便橋上失足落水失蹤,至今遺體仍未尋獲。當時的報紙僅以單純的少女失足落水事件刊登此消息。
而後,金岳部落歌舞團受邀前往台北公會堂演出,深得當時的臺灣總督長谷川清讚賞,席間,有人向總督提起這部落的少女莎韻為了向日本教師送行而犧牲,日本總督大受感動,決定表揚莎韻一番,於是將她的事件渲染成具有愛國精神的事蹟,並以此作為皇民化教育的宣導教材,同年頒贈了一座刻有「愛國少女莎韻之鐘」的銅鐘給部落,「莎韻之鐘」的故事便流傳開來。隨後出現了一連串紀念活動,甚至譜出《莎韻之鐘》日本歌曲(後翻唱為《月光小夜曲》)以及電影等等,莎韻一開始被形塑成愛國少女,故事版本到了電影導演手中,被改編成與日籍老師的師生戀故事。日本人利用莎韻宣傳皇民化運動以及號召臺灣人從軍,臺灣原住民因而組成高砂義勇軍。至今,人們依舊偶然地從一本書、一首歌、一部電影,聽聞著莎韻的故事。
當時的莎韻之鐘已佚失,流傳在世人印象中的莎韻,可能是愛國情操或愛情傳說,但對於莎韻的族人而言,這段故事是他們真實不過的歷史,但記念的並非莎韻少女,而是與這口鐘連結的生活記憶與情感。在金岳部落傳統屋旁佇立一座由莎韻家族及族人共同建造的「莎韻之鐘」,部落也成立「莎韻文化故事館」,訴說著在地歷史、在地的故事。

金岳部落的現在~發展推手

不管是傳統屋、莎韻鐘以及《莎韻之鐘》的故事,都是金岳社區發展協會努力營造的成果。協會藉由宣傳莎韻的故事,達成宣傳部落的目的。
金岳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民國84年,由當時的村長草創而成。到了民國94年,開始積極推行社區營造工作,舉辦重回舊部落活動、部落重建,至民國98年重現了舊部落的面貌以及文化,藉由訪問耆老記錄下來的部落故事和繪製的部落地圖,使得金岳部落社區發展的歷史脈絡有了根基。       重返舊部落的行動,如今已成為部落每年度最重要的文化活動,族人們回到舊部落、探訪遺址、以及重現祭祀祖靈的儀式,凝聚了共同的族群記憶,也連結了舊部落與新社區間的文化脈絡。
到了民國99年,在原民會支持下,金岳部落終於能聘任全職社區工作者來進行社區營造,更多部落青年留下來從事耆老訪談、母語教學、傳統手工藝等文化傳承活動,讓族人藉由實際參與,更加了解以及認同部落。
除了金岳社區發展協會執行的社區營造以及文化推廣,部落居民也用自己的方式讓國人認識金岳部落。同樣是金岳居民的陳潔瑤導演藉由拍攝《不一樣的月光》這部電影,讓更多人看見莎韻的故事、金岳部落的美以及泰雅族人的情。
在金岳部落每逢重要活動或辦喜事,必定舉辦殺豬活動,殺豬是他們相當慎重的慶典儀式,殺豬之後會將全豬各部位分給左鄰右舍,所以怎麼切、怎麼分都不能馬虎,還需有周到的圓融智慧,這其中也蘊含著泰雅文化的分享精神。

金岳部落之展望~機會在哪裡?

金岳部落的社區營造範圍除了保留重要的文化資產,也積極展開生態資源調查。部落附近有座金岳瀑布是溯溪的絕佳地點,每逢假日,戲水遊客與溯溪團讓安靜的溪谷格外熱鬧,但瀑布吸引來的人潮對當地並未挹注任何商機,反倒人煙散去後留下的垃圾讓族人疲於清理。
除了金岳瀑布,在金岳社區範圍內還有一處經政府檢測為優良泉質的碧猴溫泉,目前還是野溪溫泉形態,政府已開始規劃開發這地的溫泉帶。但在經濟與環境保護雙邊衡量下,該開發到哪種程度,尚無定論。原以為金岳部落是低開發的山坡地,地質應當穩固無虞,豈料蘇拉颱風重創南澳山區,土石流一路奔騰決斷了金岳部落的聯外道路,滾滾泥流沿著社區馬路衝入住戶家裡,讓金岳部落頓時成為孤島。因此,商機與環保如何兼得?未來的規劃還很漫長。
除了天然資源,部落主要產業是種植小米與香菇。小米酒、小米醃肉都是別具特色的泰雅美食;而椴木香菇是金岳部落重要的經濟作物,部落裡家境殷實的人家,多從種植上等椴木香菇受益。因此如何結合當地食材發展泰雅美食,也是部落社區媽媽們不斷嘗試的方向,為此,社區發展協會特地規劃泰雅美食廚房,除了提供切磋廚藝、上課之外,也包辦外鄉遊客的伙食,讓平地住民有機會飽啖一頓泰雅風味餐。
金岳社區發展協會期望未來能結合產業、建築、生態、手工藝、部落景觀與歷史人文等,發展深度旅遊。除了舊部落的地景外,希望能夠以「文化」為核心,串聯「生產」與「生態」,推動部落文化觀光發展,促進部落經濟,提供原鄉部落居民就業機會。

群山間的原鄉部落~老人需要如何照護?

金岳部落總人口雖登記為600口,但實際住民約200~300人左右,其中大部份是老人與小孩。
部落裡只有一間小診所,每週醫生固定來註診兩天,其餘時間,都需搭車到南澳村上就醫,部落住宅位於坡地,對於腿骨痠疼的老人家,外出串門子就是趟艱辛的過程,許多老人家索性不出門,天天坐在家門口,望山、望雲、望訪客。又因年輕人到外地工作,照顧孫子的責任便落在二老身上。部落裡經濟較弱勢的老人家只能有一搭沒一搭地開伙,孫子也就有一餐沒一餐地過。部落青年多半靠打零工維生,生計來源不穩,連帶家庭關係也不健全。
小小的金岳部落貧富懸殊差異極大,生活優渥的人家,能讓孩子受高等教育、在山上也能享受網路資源,出入有汽車代步。整個部落幾乎是親屬、同袍關係,彼此認識,互動卻不熱絡,但因著社區發展協會的成立與推動各樣活動,關係才漸漸凝聚起來。但如何讓部落力量更凝聚、讓老人、小孩可以過得更無憂無慮,還有很多規劃與做法需要提出、嘗試與修正。

挑戰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蔡篤堅教授長年以金岳部落為在地老化的生活實體實驗室,他率領醫科背景與科技背景的大學生們上山作觀察、提出想法,讓金岳社區發展協會能從外地人的想法中,碰撞出讓部落未來更美好的火花!
 
图片
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為了讓下一代子孫認識先祖的傳統屋舍,便在社區入口處蓋傳統屋,也顯出保存傳統文化的努力
图片
金岳部落希望能夠以「文化」為核心,串聯「生產」與「生態」,推動部落文化觀光發展,促進部落經濟,提供部落居民就業機會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