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力補給×銀髮科技
2013/04/27 & 05/04
【學生心得】飛奔的創意,合作的奇蹟
撰文/林明慧
|
每組學員對於課程都非常認真、投入,成品也相當有特色,但製作「滾動奇蹟」這組,從一開始,就吸引觀察者的目光,他們一討論就切入主題、抓到方向!原來組員中有幾位受過前幾期T型人才工作坊的洗禮,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讓整組的討論,一下子就朝目標快速前進!小組成員在討論與製作過程中的歡樂氛圍也令人印象深刻,究竟素昧平生的五人是如何分工合作,格外令人好奇!
新刺激+舊經驗=創意迸發!
在學員的作品當中,「滾動奇蹟」這組在遊戲中加入讓長者運動的概念,大幅度的手部動作,不僅特色鮮明,也提高了趣味度和挑戰性。創意發想的過程中,就讀臺大物理治療研究所的孟恬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憑藉過去帶領長者做運動的經驗,使她在遊戲構思方面有了與眾不同的想像,其他組員雖對銀髮議題較陌生,但透過毛慧芬教授對老人認知課程的講授,也能從基本的知識背景中快速抓住問題核心。
他們提到,工作坊正式進行前一日的預備課程非常重要,事先了解可利用的器材有哪些?能發揮到什麼程度?熟習Gadgeteer,讓操作更快速上手外,也有助於發想遊戲的變化性,另外,五位成員中曾有三位過去參加過其他場次的T型人才工作坊,了解工作坊的時間寶貴,因此特別把握預備課程的時間提早構思。到正式工作坊當日,經過小組一番腦力激盪與交換意見後,很快就決定遊戲的兩個核心概念:「認知」與「運動」。 雛形、突破與進化
「認知」與「運動」原是抽象的概念,在遊戲雛形形成之前,小組也歷經了一番方案汰換的歷程,想法彼此碰撞之下出現許多有趣的火花。基於銀髮族對各項刺激反應較慢的考量,「認知」方面,可利用顏色的改變加以訓練,雖看似簡單,但顏色要如何顯示?顯示的大小要多大才適合長者?顏色的變化如何用程式碼控制?這些都是待討論與解決的問題。「運動」方面,原先器材尺寸的限制,讓大家剔除了大幅度動作的想法,決定以手指的動作,如按鈕或手指彈球的縮小版取而代之。但第一次小組構想發表時,康仕仲教授就鼓勵大家:「要做就做真的可以玩的真實尺寸版!」在康仕仲教授保證材料方面給予最大支持下,大家決定進行將遊戲放大的大工程!而助教在製作過程表現十分稱職,不僅想辦法將組員欠缺的材料找齊,技術方面也提供許多網頁或說明書等參考資料,當組員有新構想時,助教也能憑過去使用Gadgeteer的經驗,進行可行性評估,讓學員天馬行空的創意不受侷限,卻也不致於太不切實際而繞遠路,組內負責程式語法的名哲說:「雖然之前寫過機器人的程式,但語法稍有不同就是個新的挑戰,這部分助教真的幫了很多忙,沒有助教的協助,我們也沒辦法將遊戲做出來。」
最後,小組終於成功克服了材料的限制,用桌子當滾球的軌道,而控制顏色變化的Gadgeteer本體則安裝在桌子的一側,再搭配延長線就解決了線路長度不夠的問題。於是,一個完整的遊戲就此誕生!冠廷說:「有個滿大的突破就是按鈕旋轉,一般我們都會認為按鈕要向下按,但康老師建議我們按鈕可以是不同方向,解決了球觸發按鈕有時不靈敏的問題。」 跨領域交流使收穫滿載
說到這次參加T型人才工作坊的感想時,每個人都露出笑容,紛紛表示收穫良多,是個很棒的經驗。就讀弘光科技大學的绍佑說:「我覺得這次工作坊見識到不同領域的思考,因我本身是讀科技大學,其他人都是普通大學,彼此想法有點落差,我們被訓練要一直把東西做出來,但他們的想法比較多元化,較沒有被限制住。」
第一次參加T型人才工作坊的冠廷說:「參加工作坊很開心的是,原來大家丟出來的想法雖然不同,卻可以很好地結合,這是件非常讓人興奮的事情。」自從接觸Gadgeteer之後,他也對這個元件產生高度興趣,瘋狂搜尋各種相關資料,希望能夠用此組合出一架四翼飛機! 資工背景的名哲,很喜歡跨領域學習的方式,能夠了解不同領域的人的想法,他說:「大家的意見都很活潑,合作起來非常開心!」熟悉一個新的語法,對他而言也是一個新的挑戰,期許自己未來能更加進步。 對老人議題較熟悉的孟恬,認為實際把成品做出來的感動最令人雀躍!自己做出來的玩具不會輸給市面上的產品,且成本相對低很多!除此之外,她也提到發想過程中大家通力合作讓她收穫良多,每個人發揮自己的長處,共同嘗試錯誤,才能克服很多問題。 社工系的品元,雖然對程式碼不甚熟悉,但很肯定組員的能力,也很開心大家能一起突破電動玩具的框架,使遊戲呈現不侷限在小小的螢幕,一起做出新的嘗試。 結語飛奔的創意,合作的奇蹟,小組中每個人各司其職,發揮所長,不僅互動過程中充滿樂趣,更在短短兩週內化不可能為可能,製作出讓評審老師們驚豔的成果,而跨領域教學所獲得的想法交流和跨校的友誼,更是T型人才工作坊難能可貴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