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腦力補給×銀髮科技
2013/04/27 & 05/04


【教師心得】這個過程,超出期待!

智齡聯盟計畫執行長,也是T型人才工作坊概念推手的臺大土木系康仕仲副教授第一次從旁觀、策劃者的角色,躍入第一線成為課程執行者,他會有什麼樣的看見跟體會?而臺大職能治療系毛慧芬助理教授第二次與土木工程領域老師交手,對於跨領域課程的經營,又多了哪些看見與心得?



                                  
口述/康仕仲副教授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毛慧芬助理教授(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撰文
/陳淑英    

【引言】打造老人電玩新體驗

【發現問題】銀髮腦力大補給(一)~認識老化

【發現問題】銀髮腦力大補給(二)~認知功能

【解決問題】老人電玩動手做~Gadgeteer軟體新體驗 

【解決問題】化無形創意為有形:工程解法應用

【成果發表】電玩,不是年輕人的專利

【學生心得】飛奔的創意,合作的奇蹟

【助教心得】工作坊的救援手

【教師心得】這個過程,超出期待!

Q:請問康老師,您從策劃者角色進入第一線實際操作T型人才工作坊,經歷這過程以後,跟起初對跨領域人才培育的認知有落差嗎?

康:T型人才工作坊從一開始的概念建構、課程設計和實踐,整個工作團隊是我帶的,也想像過T型人才應包含哪些元素、可能的困難點有哪些,我一直都從旁評估整個課程進行狀況。照理說,應最瞭解工作坊的點點滴滴,這次實際運作下來,我第一個感受是,果然跟我想的很一致!我覺得滿高興的。我原本想的、跟執行出來的結果差不多,這是個驗證,讓我信心增強。
但也發現,我們憂慮的事情,的確很值得憂慮。例如說,準備過程如何趨近精確?因為這種課程的困難點是,每個人都只扮演一個角色,較無法掌握全局,不像傳統課程由一位老師主導一切,T型人才工作坊需要很多人一起幫忙,比較像一齣戲劇,每個演員與工作人員都有自己該扮演的角色。T型人才工作坊,是團隊合作的課程。老師可以精密規劃每個時段的任務,但實際上很難準確地達到;所以我們會有彈性,看現場狀況作調整,這就需要仰賴每個專業人員的經驗,讓結果合起來又是個很好的piece,像劇場一樣,也有不能預期的難度,所以需要靠經過訓練的一群人一起合作,才有台上完美的演出。這是一套新的教育模式,我們一直在揣摩、修正,這件事情還有一段路要走!

Q:請問毛老師,您第二次跟土木系老師合作T型人才工作坊,過程有何異同?或有別以往新的體會與看見?

毛:我從整個團隊的成長和我個人的體會來說。
團隊部分,就像康老師提到的,我們更清楚知道困難點是什麼。我去年跟卡艾瑋老師合作的那場,有點像前面的實驗階段。課程設計部分,我們無法準確拿捏內容對學生來講,難度會不會過高或太容易?對於過程中的突發事件如何掌握、還有設備是否充足?上次因設備不足導致時間拖延。而這次最大的差異,是因有助教群協助,輕省很多。上一次幾乎是兩位老師從頭撐到尾,可是這次我們除了課程規劃、準備之外,整個過程都像自動化一樣。因為大家都各就各位,智齡聯盟已發展出一套引導學生發想、實作的模式,這是很大的不同。
至於我個人部分,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一、兩個鐘頭內,讓來自各不同領域的學生快速體會老人的需求、了解老人的狀況,然後將觀念延伸到這次的主題目標。在有限時間內該提供什麼,才是最有效的學習?這部分,我覺得做得比上次更好!

Q:從課程難易度該如何拿捏而論,工程部分是需有專業技術的領域,請問康老師如何預備合適的跨領域教材?

康:要將工程思維拿進來運用,永遠都需要預備很多口袋計畫,以便應付各種突發狀況。我必須先把安全指數設想到最高,即使最糟情況發生,仍然能做出成果來。這次之所以選用Gadgeteer軟體是因為它容易上手,我實際在課堂上上過四週之後,學生就可以做出很多不一樣的東西來,當然他們全是工程背景的,但我衡量需要的學習時間,多乘個3、4倍,這速度應該就差不多足夠了。另外要多做預備的,還有硬體部分,因為它會耗損,所以我們多預備一倍的量,萬一所有東西都壞了,還有一套備用。過程中,我看到好幾組一直在換硬體零件,因為沒時間去測問題所在,直接換一個來做才省時間。

Q:這次助教群發揮極大的帶動和協助能力,請問康老師挑選助教有何標準?

康:助教可說是我背後的槍手。在教學邏輯裡,我一直很認同鷹架式學習理論。就是你相信學生可以有多少強度,就先把學習架構撐到那個高度,學習不見得要先從基礎一步步發展上來。我們先把他撐到一個高度之後,有助教一旁協助,就像漫上混泥土,等乾了、有硬度了,再拆掉下面的鷹架。T型人才工作坊的助教就是下面的鷹架,萬一學生學不起來、垮下來,還有助教撐著;但是當學生學習強度夠強時,鷹架就可以拿掉!我設想最糟的狀況是,就算學生一個都做不出來,助教可以幫他完成。但幸好,這種情況沒發生,我們的助教,只發揮到鷹架效果,一旁看學生哪裡撐不住,助教才介入輔助一下而已。我了解那幾位助教的能力,這難度是他們還能處理的,我也盡量引導整個設計不超出我們可以處理的難度,T型人才工作坊只用一小部份技術,難度都沒有超過。
這次的助教有些只是大一、大二學生,為什麼不用碩、博班學生?這用人的拿捏真的很好玩!就像打game一樣,要找學得差不多快過關、但功力還差一點點的,才會想來做這件事,若找程度高的博班生,他們不見得有空願意陪學生,所以大學生助教是最適合的,他們上學期已經學過,開始感興趣,也想透過T型人才這樣的環境,把東西學得更好!這對他們而言,是教學相長的機會,效果的確還不錯!

Q:這次工作坊學生們的表現在老師們的預期內?還是超出預期?

毛:有超出一點。
康:這次工作坊還滿超出我的預期!若以工程技術來看,技術本身不難,但工程教育有個問題,常把技術弄得太複雜。比如,做個跑馬燈,就花很多時間構想,但這次工作坊還沒做到跑馬燈,只做兩、三個燈輪流閃,但它背後加上認知概念作補充,它的價值就呈現出來了。我從工程角度看這價值的提升是很明顯的,當初設計T型人才工作坊時,就期待有這樣的效果。
另外一個很棒的點是,共同設計。我們以前的思維,通常先做好分工,比如,今天要做老人產品之前,需求端先提出需求、然後設計,最後由工程人員負責把需求完成,像各自獨立分工、帶狀似的生產線。但比較好的模式是,需求端跟設計者一起討論,當需求被提出來,工程的人可以提出具體施作的可行性或需要簡化的地方,過程中,我發現他們一直在進行這樣的對話! 彼此一來一往,會把複雜性簡化,商品就會更有競爭力,人家用三個sensor、你用兩個就能解決,這就節省了成本和複雜度。但工程的人常認為裝三個的比較厲害!但從使用者、市場角度來講,用兩個就可以達到三個的功能當然是最好。但這必須大家都在一起才有辦法,最有價值的那個點,就是大家一起討論,這當中的火花不是任何人教得出來。
毛:這次T型精神達成率滿高,每組討論狀況,不只是最後成品,看他們的互動就覺得達到我們所設定那幾個目標。合作、觀察、發想、創意地展現,這部分真的超出了!

Q:實地走過一次之後,下次若再辦類似的工作坊,希望有哪些調整?

康:我覺得這次設計的人比較少,設計跟工程是一起的,但工程都太強調sensor,應該也要留意材料的設計,下次會想幫學生預備材料,甚至請工業設計系的人來教他們怎麼用這些材料。比如,第一天sensor做完以後,再教他們從切割、組裝來作一個盒子。他們就可以學會做兩件事:寫程式和材料設計。
當初沒做的原因是,我原本設想他們會利用週間去買材料,但這件事沒有發生,因這次成員以工程和醫學的人為主,較沒有設計的人,自然不會這麼想!當然,教了材料等於限制了他們,但還是可以在限制裡發揮創意,這樣也比較能想像他們會做出什麼樣的東西,成果品質比較能夠有保證!

Q:這次各組的表現,有沒有哪組的成果或過程,令您印象最深刻?

毛:我覺得每組都有他們努力的地方跟特色。當他們執行的想法設計出來,我們每組去巡、給意見時,對他們衝擊滿大的,有些組必須跳脫原本的想法,但他們接受挑戰,覺得沒有什麼是不能的。這點很棒!
康:這也是T型人才工作坊需要更多思考的,每組學生我們覺得都很好,但有一組跟其他組的差異滿大的,像他們有些人已經來兩次或三次,又有博士班學生,所以,他們的想法一開始就超前其他組,但別組有些學員才來第一次,剛學到一點點東西而已,但這對他而言,已像在頭上裝天線,有能力去抓很多東西了。我們看每組,不能只評估成果,如果只注重成果,那都找很優秀的學生來就好了,這也不是我們教育的目的。我看每一組都有進步!我不想太強調成果,學生若能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成就感、做出一個真的能玩的東西,這對他們會更有幫助。我希望學生經過跨領域學習的訓練之後,能找到未來在社會或整個知識領域的定位,讓每個獨特的個體都發揮他最大的效用,這才是國家之福。

 
图片
小組成員接不同領域,雖然原本的任務是帶領他們,但實際上在討論過程中,他們也帶給我一些思維上的衝擊,我想以後進入產業界,彼此之間的合作應該也是這麼一回事,大家要互相學習。
图片
助教們從這次工作坊課程中,學習去組織一個團體的意見、在爭論過程中如何整合各方說法、以及該怎麼結合不同領域的專長。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