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照護×動手玩設計
2012/04/14 &21
【引言】 結合跨領域力量,築起創意與創新的橋樑
【活動報導】打造預防老化的快樂工程 【單元課程一】健康照護~次世代的老人福祉概念 【單元課程二】動手玩設計——老人桌遊設計 【成果發表】老人桌遊PK賽 【我有話要說】 |
「老」非從年齡數字判斷,而是自我評比
社會習慣將65歲以上視為老年人口,好似跨過65歲這個數字大關,人生便到達下一個階段。不過,李劭懷認為,老化並不是單從年齡判斷,而是要以長者心中的感覺進行衡量,讓現在的自己與過去評比,看看在反應力、體力、行動力與眼力上是否退化。
福利與福祉,資源分配大不同
「福利」與「福祉」乍看之下很像相同概念,其實它們有所不同。李劭懷以簡單譬喻,讓人了解其中差異:福利,是將陽光平分給所有植物;福祉,則是將陽光分給需要陽光的植物,兩者應予以區分。目前,臺灣將老人照護歸類為社會福利,可是並非所有人都需要這樣的資源,使得資源分配不具效率,仍然留下許多問題,因此,如何將資源分配給特殊或具強烈需求的人?成為亟需關心的議題。
齊心實現在地老化
實現在地老化,是老人照護領域中的重要概念。李劭懷介紹三種老人照護範疇:居家照護、長期照護機構與日間照護中心。「居家照護」是到家提供健康服務,但是無法建立長者與外人互動的機會。「長期照護機構」則受到傳統家庭意識的影響,讓許多臺灣人對它仍存負面想法,加上機構品質參差不齊,還有努力空間。「日間照護中心」如同托兒所,白天家屬外出工作,長者們可至此互動,還有專人照護;晚上則可以回家,享受天倫之樂;日間照護中心多在社區中提供服務,長者們不必離開熟悉的環境,並能結合社區資源,是實現在地老化的極佳方式。
安寧療護,讓人有所計畫與準備
除了建立上述概念外,李劭懷還提及傳統社會禁忌的話題:死亡。他問所有同學,如果有兩種情境,你會選擇哪一項?早已知道大限之日的到來;或是心臟病發,突然辭世,大部分都選後者。其實,每個人都得面對死亡,對自己的狀況有所計畫與準備,便是安寧療護的概念。
延長健康餘命、縮短臥床年數
每個老人家都想活得有尊嚴、不願求人、更不願增添家人照顧負擔,但隨著年紀老邁,體能逐漸衰敗,很多老人家的餘生不得不在病床上度過,根據臺灣的統計,高齡者平均臥床時間長達七年,這樣的生活毫無尊嚴、品質可言。
面對高齡化社會,思考如何為生病的老人提供協助固然重要,但如何延長老年人的健康餘命更是不容輕忽。預防更勝於治療。同樣是高齡化社會的國家-芬蘭,藉由「失能預防」,希望達成政策目標「將臥床時間縮短為臨終前兩週」,讓長者們過著有尊嚴、有品質的老年生活,甚而減輕家屬與照護者的負擔。 失能預防,維持能力、延緩退化
什麼是失能?失能,是身體功能出現狀況,需要照護支持。面對日趨衰退的生理機能,失能在高齡者身上更為普遍。若能效法芬蘭推行失能預防,不僅能提升長者生活品質,也能減少照護者的負擔。
那麼什麼是失能預防?在此,李劭懷對比孩子與長者,描述失能預防的發展目標。他說,孩子是張白紙,透過不斷學習與訓練,漸漸累積能力,而逐步成長;老人則是一本書籍,彙集了豐富的人生經驗與智慧,因此追求進步並非目標,維持能力、延緩退化,才是關鍵。 依日本經驗,主要有四大發展方向:第一是口腔機能,從咀嚼、吞嚥到發聲,維持體能與社交能力;第二則是防跌訓練,培養長者平衡感;第三是營養均衡,協助保持體能最佳狀態;最後則是失智預防,維持腦部認知功能,是課程重點。 計算閱讀,小概念大用途
依經建會人口統計推估,四十年後臺灣失智人口將高達七十二萬人。面對這樣的趨勢,如何活化腦力、延緩老化、預防失智,將是未來的發展核心,正是這次T型人才工作坊著重失智預防的原因。
該如何延緩失智症發生?課堂上,李劭懷先進行一個小活動。他請同學依序念出1到50,同學對答如流;可是經過變化,念1到50的單數、倒著念單數等,同學聚精會神地思考,回答速度減緩。在加加減減、唸出數字的過程中,隱含著簡單計算與朗讀的概念,這便是學習療法,藉此能讓長者動動腦、訓練認知能力,進而延緩失智症發生。 學習療法,適性發展
這樣的活動設計看似容易,可是要好玩、有趣,並讓人想持續投入,可沒那麼簡單。李劭懷便提醒,長者間存在著許多差異,必須針對不同長者的情況,適度改變活動或遊戲的進行方式,可以參照難度對照表。就健康狀況而言,對健康長者,可以使用多位數加減法,並請他們大聲朗誦;輕度失智者,則可以使用簡單減法;中度失智者則用加法;而重度失智者,便用數人頭、數錢等較為具體的方式進行計算。除此之外,還得考量長者的教育程度,從文盲到大學畢業,都是可能範圍。
因此,活動設計必須簡單明瞭,盡量以圖代文,並舉長者熟悉的事物,讓他們更易於接受。比如可用中南部農民熟悉的芭樂、鳳梨,進行數數活動。在此,簡易計算、朗讀不再只是硬生生的概念,而是生活中的小趣味、小工具,更在無形中活化腦力。 活動進行時,還可以搭配使用學習狀況表格,記錄下開始時間、結束時間、完成多少題目或任務,作為進步與否的衡量依據,並能依此調整難易度。因為長者無法長期集中注意力,所以三十分鐘的活動長度較為適宜。 設計教材或活動時,融入計算、朗讀概念,以提升腦部認知能力,同時考量長者的健康狀況與生活經驗,因材施教;有趣好玩、讓長者易於接受並想持續投入,為一大重點;而夥伴、家人的鼓勵,更是關鍵,甚至可以在每次活動完成後,拿出紅筆寫上大大的一百分,這是對他完成任務的肯定。 在李劭懷的說明下,建立了老人照護的背景知識,為接下來的課程做準備。藉著跨領域的結合,從各個角度看事情,為高齡化社會創造更多契機,讓1+1能發揮大於2的效果! 結合臺灣文化,失智預防更在地、更生活
「我是說書人」、「樂活大富翁」、「有型有色」、「那些年我們一起擲骰子」,是四組同學在兩週內為失智預防設計的遊戲。李劭懷認為,各組同學將課程概念結合本土文化,如:桌遊、骰子、七巧板等,讓失智預防更在地、更生活。
不過,有兩大方向需要改善。首先,是同學對長者的認識還須提升,未來在設想問題時,將更符合長者需求。再來,則是同學對「創意」的定義,影響了設計思維。創意可以是新發想,但它也可以是新改良。大多數同學對創意的定義多為前者,可是從無到有十分困難,需要資源與環境的配合;反觀後者,可以考量既有產品或服務的不足,做出小小改良,也能大大提升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