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照護×動手玩設計
2012/04/14 &21
文/吳尚旻 臺灣海洋大學電機工程系碩一
這兩週的T型人才工作坊讓我體認到,設計並一定要用技術來解決,像我本身是電資背景,而本次設計的東西跟電子類產品(技術)幾乎沒什麼關係,但是就方法(觀念)而言,卻是十分類似的。只要不執著於自己的專業,其實解決問題的觀念,許多系都是共通的。 我發現每個領域考慮的方向都不太一樣,有人朝功能方面著手、有人往老人舒適度和適應度方向著手,我很高興當初沒有堅持己見,能夠參與和同學設計出讓我引以為傲的產品。 而設計的本質就是為使用者著想,像從老人角度設計產品,如果硬是從我的專業來發展,而設計出老年人可能根本就不想用的電子產品,那就真的是本末倒置。 本次的T型人才工作坊真的讓我學到許多平常根本不會想到或做到的事,這種跨領域的活動應該多參與。 |
|
文/彭秋慈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媒體傳達組四年級
兩天的工作坊時間很短,卻因為有共同的目標讓大家凝聚力更高,不同專業擦出不同火花、不同學校老師的講課也讓我暫時跳出以前思考框架。 在劭懷老師的講課中有深刻的感受,聽著老師講的故事、案例,不免都會想起自己爺爺奶奶的情況,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福祉與福利的差別以及在地老化、在地樂活的想法如果能落實,可讓長者們活得更年輕,減低退化速度。 設計發想都是天馬行空、有趣的,雖然在學校常接觸,但是這次老師告訴我們(yes, but…)以及(yes, and…)的差別,教了我不一樣的思考方式,很幸運的,這次同組組員都很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並且讚賞其他同學的意見,讓我們一直以(YES, AND…)的方式討論下去。與不同專業領域的同學合作不是常有的經驗,透過他們專業角度去看,有時反而更能激發出特別的想法。與他們討論後,學到用多方面角度去著手做設計。 整個活動過程很輕鬆愉快,認識了不少新朋友,與不同領域的同學交流也獲益良多,兩天的時間真的很短促,如果能有更多時間,我相信每一組的想法都可以慢慢成長、改善的更完整。 參加不同活動可以激發思考,也不會整天盯著死氣沉沉的電腦看,這次又遇上一群熱血的好夥伴,不管是講師、助教、工作人員還是充滿活力的第二組,大家都辛苦了,每個人都好棒! |
|
文/郭純安 臺灣大學職能治療研究所
第一週上課,北醫老人護理暨管理系的李劭懷老師解釋了福利和福祉的不同「福利」等於資源平等分配;而「福祉」是將資源給真正需要的人。而資源可以有經濟上的補助、輔具的使用、環境改造、居家服務、日間喘息……等眾多方案。經過簡短的介紹長照及失智症特色後,接著便開始學習找尋問題,並進一步為長輩設計方案,展開多面向照護資源的發想過程。 一直以來,對於「設計」這兩字,直覺就是需具備極大創意才能勝任的工作。但經過老師舉出4D(Discover、Define、Develop、Deliver)的概念後,發現一個好的設計,除了具備創意點子之外,還需考量到使用者心理、經濟效益、材質等等。 各種不同專業的同學在一起溝通的過程中,彷彿一同雕刻人像,有人畫草圖、有人負責監督比例、有人負責各部位雕刻,要完善整合大家意見,才不會做出四不像的成品。好的創意點子固然是優秀設計的起點,但直到雛型完成為止,還需要經過很大一番努力。 這次的工作坊讓我充分體驗到不同領域的人對同一件事物的解釋方式真是天差地別。由於我的背景是職能治療,因此比較習慣先考量目標對象的情況,接著再針對想執行的活動作發想。不過也有人覺得應該先從活動開始發想,或是從主題擴大討論。平時跟同領域的人溝通慣了,在工作坊與不同背景的成員溝通時,許多原本以為的「潛在共識」都消失了,還得要練習從基本的概念溝通起。此時如何完整又有條理的向大家說明一個概念,便成了團隊合作中重要的一環。 過往雖然或多或少有與他人合作的經驗,但很少與專業領域差別如此大的團隊合作,還好在老師的帶領下,大家學會利用便利貼整理想法、討論後將之分類,再一同挑出可利用的點子,最後投票決策。一系列的步驟跟流程不僅標準化了大家的討論方向,也提升了團隊的工作效率。 很高興有機會參加這兩天的工作坊,與跨校、不同領域的成員一同面對不熟悉的議題,可以同時看到許多人不同的觀點及團隊運作模式,並學習設計發想的概念,感謝學校提供這麼難得的機會。 |
|
文/蘇姵綺 臺灣大學職能治療研究所二年級
以「玩」設計的方式,搭配許多有趣的小組討論或簡單手做活動,體會設計從無到有的腦力激盪、設計發想、製作原型、調整想法,最後進行發表。同時,關於設計的定義、發展、名人等相關範疇,也有介紹,課程內容非常豐富。 這兩週被滿滿的便利貼塞滿!我發現很多事情用想的還不夠,如果能夠視覺化或圖像化,思考的連結會更有效率。很多好點子只是靈光一閃,需要寫下來加深印象,留在我們討論內容裡;很多聯想若在大面牆上移動便利貼,不僅方便歸納,也有助於思路的釐清。起初,我不太知道要怎麼運作這樣的模式,然而練習幾回,發現越來越容易掌握,點子也容易越來越多,甚至越來越天馬行空。 短短兩週時間,卻要我們設計給老人玩的桌遊,真的很刺激!過程中,一度感到想出來的點子非常酷,也一度覺得討論遇到瓶頸,有人覺得腦汁都要絞盡了還想不出來,有人趕快拿點心來補充血糖,而我則是討論到快睡著了!這次小組給我的感覺不太一樣,大家都有很大的包容性,且非常踴躍表達自己的想法,拋出任何與主題相關的可能,進而真正的綜合大家的想法,決定設計產物,我想這和帶領小組的助教也很有關係,因為有經驗,所以能夠引導大家進行發想,是一個很成熟的團隊! 最後的報告,我們都盡力了,在演戲的時候獲得觀眾的哄堂大笑,有時候比拿到第一名還令人開心。這不斷醞釀的過程是最珍貴的,多次的發散、聚焦、再發散、再聚焦,綜合全組的意見與想法,不錯的創意於是產生了!此時,我了解到,原來「創意」是可以學習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