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健康照護×動手玩設計
2012/04/14 &21


图片

打造預防老化的快樂工程

教育部智齡聯盟四月份T型人才工作坊,邀請臺北醫學大學老人護理暨管理學系李劭懷助理教授,分享老人社會將面對的各種需要與先進國家的準備與做法。在觀念建立之後,即由宏碁電腦的主任工程師黃則佳老師,帶領同學體驗設計思考的方法與技巧,共同設計能活化大腦功能的桌遊,以期能為日益擴大的失智問題,培育更多關心老人福祉與願意涉入這議題的人才。(活動時間/2012.4.14、21)

撰稿/陳淑英

【引言】 結合跨領域力量,築起創意與創新的橋樑

【活動報導】打造預防老化的快樂工程

【單元課程一】健康照護~次世代的老人福祉概念

【單元課程二】動手玩設計——老人桌遊設計

【成果發表】老人桌遊PK賽

【我有話要說】

預防棘手的老化問題

老人家需要協助的地方橫跨食、衣、住、行、育、樂和心靈等方面。但李劭懷特別挑出「如何延緩失智症」作為工作坊的主軸。他提到,在日本求學期間,目睹這個已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先進國家,在面對失智症問題時,仍倍感棘手。
根據日本研究統計,一個失智症患者,起碼會影響到25個人的生活,而台灣的統計,會影響22人。所花的社會成本較失能者嚴重。很多照顧者對「失智」和「健忘」的區別沒概念,不知要帶長者去做失智症篩檢,所以隱藏的失智症患者比例相當高。
但如何判別是失智還是健忘?李劭懷說:「健忘,是事後還想得起來;失智,是事後想不起來。比如失智老人會把手錶放冰箱裡,然後責問家人:是誰放的?或是剛吃過飯,但不記得了,就四處向親友鄰舍告狀說:媳婦不給他飯吃。」
如果能延長老人家的健康餘命,不僅讓老人家活得有尊嚴,也能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李劭懷說:「台灣目前的平均臥床年數是7年,但西方先進國家,希望能把臥床年數,減短成2週。」如何能做到?就得從積極的預防而非消極的治療著手,因此開發能延緩失智的輔具,幫助老人家經常活化大腦,是非常重要的預防工程。

什麼是輔具?

說到輔具,李劭懷又拋出提問:「請問輔具和醫療用品的差別在哪裡?」從沒想過的問題,同學一時無法接招,李劭懷再問得更具體:「拐杖是輔具還是醫療用品?」同學答:「輔具」。李劭懷再追問:「那針頭呢?」同學支支吾吾,「應該是醫療用品吧!」李劭懷說:「醫療用品會侵入人體,除了受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外,一般人不能隨意使用。」所以輔具的目的,不在治療,在於輔助和訓練,讓身體機能活絡,不致快速退化,尤其,腦細胞死了便很難恢復,失智症無法治療,只能延緩退化程度。
失智症也分程度,需針對不同對象,設計不同的教材輔具。日本研究人員發現,簡單的計算跟朗讀,對腦力活化是有幫助的。如果某些行為可以讓他們很開心、做起來興緻勃勃,這對延緩失智也有積極效果。
但每個地區、國家的人民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經驗和習慣,我們無法完全複製日本的做法,因此,T型人才工作坊交給同學們一個任務:「開發出本土化預防失智、延緩失智的輔具。」這需要找出長者生活中熟悉的東西來設計。
 


現在的努力是為將來做準備

要了解長者的生活與需要,訪談與觀察步驟少不了。但怎麼跟老人家解釋我們的目的?李劭懷問大家:「如果你們跟老人家說,我們要來做失智症預防,請問:失智症這詞,用台語你們會怎麼說?」有同學答:「失智(台語)」聽起來就像「失志」,「不是噢!意思會差很多」另一個同學回答:「頭殼ㄆㄚˊ ㄉㄞˋ」李劭懷笑說:「你這講,老人家聽不懂啦!他們的說法是:『老番顛』,要講得讓他們聽得懂才行!」
雖然,我們得從周遭的老人家觀察起,但李劭懷說:「你們做的是為一、二十年的將來,不是為現在的長者而做。如果我們現在不做,將來我們老了所過的生活,還會像現代老人一樣。所以要對自己的未來,先做好計畫與準備。」

動手做設計

至於如何設計輔具?接下來就是宏碁電腦的主任工程師黃則佳,分享設計師慣用的思考模式與技巧,幫助同學們動手做設計!
一開始,黃則佳下達了一個奇特的指令:我會從1數到70,每數一個數,同學要在紙上畫一個點;接下來,我講2時,任意連兩點;講3時,任意連3點….,然後再將鬼畫符一樣的圖,交給旁邊的人。現在用30秒時間,把它變成有意義的東西,畫出來之後,交還給隔壁同學(業主)。這就是設計。
一個設計師要能抓住業主天馬行空的想法,把他心裡所要的效果與功能具體設計出來,這個不可思議的任務,其實已有長輩打下美好的基礎,讓後進者沿路依循。在這堂課開始之前,她推薦了3本書(《設計中的設計》、《建築家安藤忠雄》、《這一生,你為何而來》),作為課前閱讀的準備。
接著,向同學介紹創新有「以設計技術為導向」(Feasibility)、「以商業為導向」(Viability)、和「以使用者為導向」(Desirability & Usability)三個面向,而最理想的設計,就是找出這3個面向的交集,才能面面俱到。


認識大師中的大師

黃則佳介紹了一位英國設計大師布魯內爾(Kingdom Brunel),他是英國維多利雅時代偉大的工程師,他設計貫穿英國東西的大西鐵路(Great Western Railway)然而經過一個半世紀的考驗,依然是工業革命的象徵,證明「設計」有能力塑造世界的成功典範。
因為讓布魯內爾感興趣的,不只是技術科技而已。當他設計這條鐵道時,堅持想讓乘客有「飄浮在原野上」的感受。以致大開國庫,興建橋樑、高架,鑿山壁、隧道。他不單為了提高運輸效率,更要創造最棒的搭乘經驗。他甚至想像了一種綜合性的運輸系統,讓旅客從倫敦搭火車,然後在紐約下船登岸。布魯內爾將科技、商業和人性關懷拿捏得恰到好處。他不只是一位偉大工程師、天才設計者,更是設計思考家(design thinker)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

設計,是創意的流程

到底大師如何思考?他的創意流程是怎麼開展的?黃則佳說:「設計本身,就是個創意的流程,可以歸納成4D的流程,探索(Discover)、界定問題(Define)、概念發展(Develop)、付諸實行(Deliver)。」當他將4個流程逐一說明後,定出「我是設計師~為你的夥伴打造難忘的就醫經驗」這題目,讓同學實地操作。每個活動,都讓同學把剛剛教過的流程實際走一遍,體會當個設計師,要如何解決並改善生活中的問題。
接著,黃則佳教大家一個最常用的創意技法「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按照它指導的步驟走,能打破原先的思考模式,想出更多的點子。有了好點子,要怎麼進行設計?黃則佳介紹了設計師常用的設計手法,包括:進化、結合、換個角度重新提問、跨界應用、再仔細從本質與意義檢驗脈絡、可以結合多重感官,最重要是從人的需求出發。

設計想法須具象化才容易明白

接下來,黃則佳挑戰每個同學都要設計老人桌遊模型。他強調:「製作模型對設計而言非常重要,因有模型,消費者比較容易知道設計概念,如果光用講的,要花很多時間,但有模型,就清楚得多。」模型可以很簡單,用身邊唾手可得的材料,就能做成一個簡單的模型,他以美國有名的設計公司IDEO為例,只要一個夾子、一卷膠帶、一隻麥克筆和一個膠卷筒,就能拼湊出牙醫機器的模型。黃則佳之所以要求每個同學都要做模型,因回家後,每個人要訪問5個人,其中一位要超過65歲。請他們對所做的模型,提供些意見和想法。

挑戰時刻

隔週回來上課時,同學們七嘴八舌討論上週訪談的結果,他們收集到相當多資訊,發現必須用老人的思維來思考,老人家對新花樣的接受度比年輕人低,因他們學習速度慢,不易有成就感。所以習慣使用傳統機械性的產品,對於現代電子化商品不太熟悉。但產品設計既為未來考量,設計思考也不能太遷就現況,需有延伸20年的想法。也有同學發現住在大樓公寓的老人,人際上比較隔閡,他們看見台北的老人比較孤單,因為和年輕人沒話題聊,都在看電視。
最後,在眾多意見中,助教引導大家選擇一個最可行與有趣的方案來做推展,整個下午,4組人馬紛紛埋頭苦幹。最後得到相當豐富的創意成果,讓來參與的4位評審也感受到學生們的創意與實作能力。尤其4組的表現方式各自不同,有結合懷舊與旅遊的老人聯誼服務設計;有結合童玩與科技能活化大腦的遊戲設計;有認知、思考、辨別訓練的互動遊戲設計;也有將認知、動作與數字作做成三顆骰子,並依失智程度的不同,變化出不同的遊戲方式,不僅可以訓練動作,也能培養專注力與思考能力。
在聽完同學的成果簡報之後,有評審老師覺得同學設計的桌遊很適合他母親,打趣說:我會想買一套回去讓他玩。以短短2天課程能激盪出這樣的成果,同學們都很努力。雖然創意背後還有很多細節沒照顧到,但兩位老師一開始就談好,沒打算讓同學發展出商品,但起碼要先建立觀念,讓老人福祉所需的認知與設計思考能力能在他們心中成形。這次工作坊也圓滿達成起始的目的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