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活絡腦力×銀髮科技    
2014/05/17&24


【教師訪談】高手來過招

職能治療與土木工程已三度在T型人才工作坊中交手,每次都擦出不同的結果與火花,每次也都在T型模式基礎上,做出新的變形與調整。這次的課程,二度合作的康仕仲、毛慧芬,以及來支援資訊科技的張慰慈經歷了哪些磨合與體會? 

撰稿/林語彤
【前言】活絡腦力×銀髮科技

【課程報導】打造智慧安全家
    
【科技應用】親民的FWIDE電子積木

【教師訪談】高手來過招

【助教訪談】教人,反被教更多

【學員心得】嗨,我們是智慧生活家

【特稿】飛躍歐陸的高齡巡禮  

  
【學生成果】創意大會師

Q1:是怎麼樣的靈感與契機,讓康仕仲、毛慧芬兩位老師決定結合電子積木與高齡居家環境,作為本次工作坊的主題?

康:我認為過去智齡聯盟舉辦T型人才工作坊的盲點是,比較注重「齡」的層面,「智」,也就是科技的元素不夠多,因此針對特定高齡議題產生的成果太像美勞作品,無法具體地傳達設計的概念。
這次合作的旗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直有意發展機械教具市場,但很難真正抓住非理工專業的消費者需求,或者是適應狀況,所以我就突發奇想將他們研發的電子積木系統帶進工作坊來,一方面是實驗跨領域人才對這種稍專業的電子教具的消化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為T型人才工作坊注入新的刺激,讓學員們在兩天的活動後,能夠產出真正結合高齡與科技的實作作品。
毛:康老師提出電子積木的想法後,我覺得非常新鮮,但也馬上想到積木很難單獨成為高齡輔助的用具,比較適合擺在一個特定空間中使用,像是一個家庭環境。一開始,我們考慮將教室佈置成一個家的模樣,讓學生在虛擬的家中走動、摸索跟設計,但後來想想,模仿得再像都不是真實的情景,何不乾脆找一個真正的家呢?沒想到這個提議最後成真了,我們在第二個禮拜就進入日租公寓展開實作。
可以這樣說,結合電子積木與高齡居家環境的想法,一方面是為了因應電子積木的屬性,另一方面是我個人很期待將工作坊帶進多種特定的高齡居家情境裡,學員們會更有貼近需求者的感覺。

Q2:跟以往T型人才工作坊相比,這次的亮點?

毛:在真實的環境、特定情境中運用科技滿足高齡者的需求,就是本次工作坊最大的亮點。過去我們經常灌輸學員「為高齡者做點事情」的訊息,然而,大部分的高齡者過得不是「個人生活」,而是「家庭生活」,他們和另一半、兒女甚至是兒孫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相互影響彼此的作息與生活習慣。因此,我認為這次工作坊有一個很大的突破,就是更全面地觸及高齡者的生活,再從他們的生活中找尋待滿足的需求,而不單單著眼於每一位高齡者生理、心理上的問題,學員在這種環境氛圍下的產出,也更有「人的味道」。
另外,因為電子積木本身有操作上的難度,學員們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摸索用具,不太可能再多費心思學習高齡相關知識。因此,我事先設計了幾種高齡人物與情境,直接告訴學員這些人物在不同情境下,有哪些特性與困難,學員們的首要任務就是選定人物與情境,再直接針對需求,提出結合電子積木的解決辦法。以往的工作坊,學員們往往花太多時間從頭理解高齡者的需求,這種提供特定情境的做法恰好幫助學員們快速鎖定目標,有充裕的時間與心力去發想解決辦法,這是本次工作坊較創新的教學方式。
康:我很同意毛老師提出的教學意見。的確,過去工作坊的問題意識比較模糊,所以學員的發想成果比較漫無邊際、天馬行空;這次工作坊為了替學員們爭取操作電子積木的時間,我們直接設定四種高齡情境,讓他們迅速進入狀況,並在有限的主題、有限的電子積木功能中,組合出最大可行性。我想,兩天工作坊時程真的很緊湊,所以問題意識越真實越好,操作上越有針對性越好,在諸多限制的箝制下,反而更能激發學員們無窮的創意,因為資源匱乏,創意就是僅剩的唯一解,勢必會被發揮到極致!

Q3:本次工作坊是毛慧芬、康仕仲兩位老師的二次合作,比較特別的是加入了張慰慈、王明旭兩位新血老師。這樣嶄新的組合帶來哪些新的刺激?

毛:有新血加入,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和康老師輕鬆多了!
我自己在工作坊裡貢獻的是高齡者相關知識,康仕仲老師與張慰慈老師負責技術部分,王明旭老師則是設計專業,換句話說,這次工作坊的陣容融合了高齡、理工程式,以及設計等三大專業領域,學員們在過程中會受到不同領域老師的指導,可以看出成果較以往更全面,設計考量更周全。另外,我也發現張老師經常鼓勵學員「勇敢落實想法」,學員們要在緊縮的時間內完成作品,除了要周詳地考慮高齡者的需求、生活環境外,還得克服初次接觸工程軟體的障礙,想必壓力很大,所以我也勉勵自己往後要效法張老師的做法,不吝於讚美學員,增強他們的信心!
康:以往T型人才工作坊,都是由兩位老師撐起來,這次有四位老師加入課程是很新鮮的嘗試,也確實帶來很多好處。一來,正如毛老師剛提的,不同專長的老師能以不同的角度刺激學生思考;二來,我也發現,比起在研究場域上的合作,跨領域教師團隊反而更能在工作坊的教學環境中相輔相成,因為大家的目標一致,都是為了幫助學員而貢獻己力;最後,這種三人以上的教學團隊,可以有效減輕每位教師的負擔,讓更多專業領域的老師願意加入工作坊。
綜合上述,教學團隊越堅實、越多元,T型人才工作坊的發展也會更穩定、更持久,希望這次的新嘗試在未來能確立下來。

Q4:張慰慈老師是第一次參與T型人才工作坊,對這種跨領域新的教學體驗有什麼心得?

作為工作坊的新成員,我覺得自己應該被當作學生來訪問,因為我實在學到太多東西!
這次,我主要的任務,是幫助學員熟悉電子積木的軟體操作,也會四處走動、參與各組的討論。老實說,工作坊第一天,有許多非理工專業的學員向我抱怨軟體太複雜,我在巡視大家的討論狀況時,也經常覺得學員的想法太過天真、毫無可行性,有好幾次我甚至對工作坊抱有悲觀的看法,也想試圖勸退學員的方案,但是,我都忍下來了。「忍耐」就是我最深刻的學習體驗,我發現一旦我不干預學員,盡力幫助他們發展那些看似不可能的設計,他們就能更好!遠遠超出我的預期!
令我佩服的是,儘管有些設計發想不被我看好,學員們還是有禮貌地向我解釋、捍衛他們的想法,並且克服時間、資源與技術上的限制,一步一步落實作品。看到他們在短時間內飛速地成長,著實讓我開了眼界,同時也提醒了我,千萬不要讓專業能力限制了創意與視野!

結論

從訪談觀察中,發現推動T型人才工作坊擴散發展的康仕仲是創新型的首腦,不會重複炒冷菜,經常在已順利運作的軌道上找新梗;而已經是T型人才工作坊老將的毛慧芬,仍不減對跨領域教學的熱情,每一次的T型組合,都讓她興奮地期待,這次會發展出什麼樣的成果;而第一次參與T型人才工作坊的張慰慈,驚訝又興奮地表示,他是來教人的,但反而被教更多,從與學員互動的教學過程中,既有的思維不斷被打破,讓自己在科技領域裡,有了新的眼光與突破。
T型人才工作坊的魅力就在於,它讓學員與老師同時都對學習重燃興奮與期待,創造出快樂學習的經驗,也是T型人才工作坊重要價值所在。
 
图片
藉由老化裝備實際體驗,進而設計出盡可能兼顧老人五感的作品
图片
設計思維的延伸需有個起點,現行設計的趨勢便是以使用者為中心
图片
學員們要在緊縮的時間內完成作品,除了要周詳地考慮高齡者的需求、生活環境外,還得克服初次接觸工程軟體的障礙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