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好幫手×工程新感受
2012/05/19 &/26
【活動報導】「銀髮好幫手×工程新感受」活動報導
當東方與西方聯手、職能治療與土木工程交會,究竟會激發出什樣的教學成果與創意火花?這次主題,要設法解決長輩生活中不便之處,方法是製作一套改良式傢俱或設備,讓長輩在使用上更安全、方便。而製作的成品並非縮小版的樣品,而是1:1的實品。時間上,用一天教導、週間進行討論、最後花一天實作,這麼短的時間,由不同學校、科系學生操刀,這不可能的任務如何完成?
授課老師/ 毛慧芬助理教授 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卡艾瑋 教授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撰文/陳淑英 |
認識老化
「每天生活當中,你非做不可的事是什麼?」臺大職能治療系毛慧芬教授在課堂一開始,先問大家這個暖身題。在場觀摩的教授們多半回答:「早上一定要喝咖啡」;而學生族群普遍是「一定要上網、聽音樂」。毛慧芬說:「每天非做不可的事,就是職能。族群不同、職能也不一樣。」那老年人的職能是什麼?
在思考可能的想法之前,需先釐清對於「老」的觀念。毛慧芬列舉幾道情境題,對同學們小試一番!比如:「73歲的阿公越來越早起,但總睡不飽,白天還要補眠。最近他哥哥被診斷為失智症,他也常忘東忘西,該不會也有失智症?」請問:「老人睡眠時間較年輕人少。對不對?」多數同學回答「對」,但正解為「否」。毛慧芬解釋說:「老人家只是睡眠狀態改變,腦波形式有些不一樣,但總睡眠量不見得少,所以白天需要補眠。」 毛慧芬再問:「老化,是疾病嗎?」她放慢節奏,讓同學邊聽邊轉轉腦袋。「不一定!」她解釋:「人到30歲以後,所有器官、機能,會隨著時間每況愈下,這是尋常的老化。」若照基因推估,人類應可活到100歲,但為何現在平均壽命只有7、80歲?因老化過程不免受到環境、生活形態、疾病、棄用、遺傳等因素影響。老化並非疾病造成;疾病也非老化所致。雖然國民健康局調查65歲以上老人家平均有2點多個慢性病。但並非每個老人都有慢性病,有些人老當益壯,年邁不一定就體衰。 光是討論「老化」定義,還是難以讓廿來歲年輕學子有所體會,毛慧芬特地帶來老人體驗裝備,讓同學模擬年長者的活動狀況。穿上裝備之後,先坐到低椅上然後起身、再換到較高的椅子上體會一番;然後走到抽屜櫃找藥拿藥;最後到一旁穿針引線。這些日常動作,能否像年輕人那麼靈活俐落?活動結束後,毛慧芬請同學分享心得,有同學不明白為何體驗裝備的眼鏡鏡片偏黃,藥罐子上的字幾乎看不到。毛慧芬解釋:「這是模擬老年人的視覺,許多上了年紀的人有黃斑症或白內障,他們所看的世界,色調是偏黃的。」 毛慧芬為了讓同學多了解年長者,她補充了許多老化後的身體狀況,比如,「老人家聽不清楚高頻率的聲音,跟他們講話的速度要放慢、要清楚。老人家神經傳導速度變慢,像踢到高低不平的路面,年輕人可以很快跳起來取得平衡,但老人家反應不及,容易跌倒。他們的有效睡眠時間變少,很難入睡、又容易清醒。」 找出需求
為了引導學生作更深入觀察,毛慧芬播放了幾段老人居家生活影片,從影片當中可觀察阿嬤坐什麼樣的椅子比較舒適、以及找鞋穿鞋、開櫃拿盤、拿杯喝水等動作是否有吃力不順的地方?一旦發現需求,該設計什麼樣的方式來解決?讓老人家身邊即使缺乏協助者,仍可獨立自理?
毛慧芬提出的方法包括:「改變環境與做事方式以及設計輔具。」環境與做事方式的改變較具個別性,做法因人而異。而輔具能協助人們更容易、更方便進行日常生活行動,它並非只為行動不便者設計,毛慧芬說:「一般人也常用輔具,比如:眼鏡。原本做不到、做不好的部分,透過輔具就可以做好。」而輔具和一般商品功能重疊的部分就是「通用設計」。 老人產品設計原則:通用設計&人因工程
通用設計並非為特定人士設計,它設計的目標是讓每個人都能使用。毛慧芬列舉了七項通用設計原則:它讓任何人都能公平地使用;且能以各式各樣方法使用;使用方法簡單,容易理解;透過多種感覺器官理解訊息;有防止意外並容許錯誤裝置;減輕使用時身體的負擔;考量到使用大小及空間關係。在以上大原則下,還需考慮是否耐用、美觀、對人體及環境無害。
毛慧芬擔心同學設計出來的東西不符合人體工學,因此特別強調:「要讓使用者用起來非常自然、不造成身體負擔與傷害。所以生理、心理等各種人性因素都需考慮進來。比如,桌椅距離適當,不需彎腰就能辦公,尺寸大小要設計在最方便操作的範圍內,座椅與鍵盤的距離可讓使用者手肘呈90度彎曲,眼睛能平視螢幕。」毛慧芬特地附上人體伸展圖,標示各種動作伸展的範圍,讓同學設計傢具尺寸時有個參考值。 考量動作完整流程,不只使用的當下
為了幫助同學的觀察思考更周延,毛慧芬再請同學想像:「假設你們都是老人,想像一下,老人喝茶會有什麼困難?」有同學說:「手抬不高、頭往後仰有點難」或「水容易跑進氣管會嗆到」,這些想法還不夠,毛慧芬再提示:「思考要放大,包括整個喝水過程,不光是喝水動作,每個步驟可能產生的問題是什麼?」於是同學想到了材質可能太重、不好握和太滑。
喝水問題只是思考引子,引導同學為老人家的活動空間作更貼心的設想。像洗澡問題,目前一般家庭的設施,對老人而言仍然危險重重,毛慧芬特別請同學在浴室方面多想想。在未來一週,得提出完整的產品設計規劃方案。 工程新感受,有「笑」果!
這次工作坊最大的挑戰,是設計的成品不僅是一套流程圖、或縮小版的模型,而是要實際做出1:1比例的傢俱來。負責教授的臺大土木系卡艾瑋教授,是比利時人,他以流利的中文介紹工程設計用的sketch up軟體,透過它可以模擬空間情境,做出適合該空間的物品來。
平時像位哲人般,慣於沈思的卡艾瑋一上講台,變成了幽默詼諧的搞笑教師,他說:「我們要做50公分以上,不做50公分以下的東西,為什麼?因為我是土木系的,土木系都是做大的!」語畢,同學大笑不已!午後的疲憊,一掃而空。 卡艾瑋再問同學:「一樓大廳裡展示的那5座橋是誰做的?花了多少時間?」有同學答:「土木系學生,3天完成。」卡艾瑋露出驚訝表情逗笑同學,接下來有猜三個月或一學期的,最後公佈答案,從設計到完工共花5週時間。卡艾瑋說明整個過程:「要先了解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接著定出設計目標;進行分組討論;然後以1:20比例做出幾種不同的模型;再選擇最好的一樣做出實體模型;邀請專家來評論,最後進行施工。」 看著影片上一座五公尺長的木橋誕生,同學們一陣驚呼,但搬遷畫面充滿驚險,遇到轉角、樓梯或大門常卡住,卡艾瑋於是補充:「施工時要注意一下,要能經過門。」(說罷,同學哄堂大笑)「你們要做50公分以上80公分以下的東西,門才過得去,不要做出來的東西進不去、也出不來。」 卡艾瑋說:「這門課是臺大土木系這一兩年來突破傳統教學的新嘗試,將土木與建築系結合,兩邊學生一起學習、做判斷。因土木系做的東西,一般都很難看(笑);所以希望能跟有點美感的人合作;而建築系同學,力學比較弱,設計多半用猜或感覺的。他們不曉得土木系也一樣(同學大笑)。建築系同學以為土木系同學可以把強度算出來,其實沒有(修課同學才大二)。」 在正式學習軟體之前,卡艾瑋再問大家影片中試著爬上高弧度拱橋的女生是建築系、還是土木系的?同學們不約而同地猜「建築系的」,因建築系女生較多,卡艾瑋的解釋是:「土木系的懂一點力學,他們是不會上去的。」(同學一陣狂笑後,卡艾瑋掛保證,橋很堅固,不會有危險)。藉此,卡艾瑋提醒同學,年輕人喜歡危險刺激,但要為老年人考慮,他們喜歡穩定安全。卡艾瑋以土木系課程做開場,讓同學對工程設計流程有點概念,而卡式教學風格引爆的笑彈,也為接下來學習sketch up軟體提振不少精神! 工程設計,教了就做
因工作坊時間有限,卡艾瑋只教授較基本的功能。當構想在軟體上畫好之後,需把檔案轉成水刀機可閱讀的模式,提供它切割的形狀與路徑,板子切割完成後,就可組裝成傢俱。每組都會有12片60×90公分的EK板,卡艾瑋說:「我們用的EK板是建築系常用的材料,組裝用的鐵桿、螺絲、螺帽是土木系常用的材料。」連材料都是跨領域合作的配方。也因材料上的限制,同學在構想時,必須考慮能不能做得出來,想法難免受限,或得改變原先的構想。
為了讓每組的構想不致於到最後才發現此路不通,第二週上午,兩位授課老師一起聆聽每組的設計簡報,有幾組構想已經成熟,可立即設計模型、也有幾組討論之後,需做大幅度調整。毛慧芬提供產品的建議與觀念修正、卡艾瑋幫忙設想操作執行的問題。接著,同學們開始如火如荼地趕工。 這兩天兩位老師全程陪伴,到每組聆聽同學的討論,並提出建議、回答各種疑難。到了實際上機操作,多位同學對操作軟體仍顯生澀,這次工作坊出動的助教群,職能治療系有3位、熟悉sketch up軟體3位、熟悉水刀機操作3位,共同協助同學完成這項頗有難度的任務。 超級任務,分秒必爭,全體動員
同學們先在4樓教室討論構想、畫3D立體圖;再到6樓教室完成轉檔;然後把檔案送到3樓水刀室進行切割組裝。卡艾瑋就在整棟土木大樓上下來回不停地指導、協助問題處理,眼看分秒流逝,已超過預計進水刀室時間,因畫好的圖在轉檔時又發現新的問題需要克服,許多組在助教陪同下,飯也顧不得吃,埋首苦幹。
延遲了近2小時,終於有組將完成的檔案送進水刀室,震耳欲聾的馬達聲與強烈的水柱壓力,在EK板上劃下精準無誤的切割痕跡,機器上張貼醒目的標籤,警告機器運轉時,請勿靠近,以免斷指。因它不僅能切割輕巧的EK板、木板、玻璃、甚至能穿透5公分厚的鋼板。每組板子切好後直接在旁邊工具教室進行組裝。因組裝過程有些需要鋸鐵桿、磨鐵片,需要人手協助,零件也需即時供應補充,兩位老師、所有助教與工作人員都參與其中。 當各組還在敲敲打打、水刀室還在隆隆地切割,評審老師已陸續抵達,他們到各組去看組合過程,也進水刀室參觀,眼見時間逼近,這時「穿鞋椅」已完成、「智慧馬桶」也成型、「洗衣槽」接近完工、「泡澡浴缸」組裝一半還有部分板子還在切割「吹頭椅」正在組裝,還有一組衣櫃的EK板還躺在水刀室等待切割。但評審時間已到,評審團到每個作品前聽說明、提疑問,最後選出今天的冠軍! 評審團有樂齡網張慶光總經理、輔大護理系陳惠姿教授、世新資管系林金玲副教授和兩位授課老師,雖然作品仍有許多待改善之處,但學生從一無所知到展現具體成果才花8天時間,評審們也感到驚奇與不可思議,兩位授課老師為學生的學習精神大表肯定。 結語
最後,來不及組裝作品的那組就這樣結束了嗎?其實沒有,極富教學熱忱的卡艾瑋與有強烈學習動機的學生們還是繼續把作品組裝完成,一行人忙到子夜12點多才結束了像戰鬥營一樣的工作坊。這次學習過程雖然累,但學生收獲特別多!T型人才工作坊不單培養同學們「觀察體驗」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老師也像橋樑一樣,讓兩個南轅北轍的專業領域搭起合作契機,不論教導者與被教導者,都嘗試了突破以往的教學模式與學習經驗,是道道地地讓教與學都有成長的學習體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