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設計新體驗
2012/07/16-18
【單元課程一】從智慧人生到智慧生活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臺灣早在1993年即已進入高齡化社會。而2018年後,65歲以上的人口更會佔總人口的17%。同時,以科技島為目標的臺灣,網路的普及率是亞洲第五。然而,目前的ICT產品,卻少見以熟年族作為目標族群。陳惠姿觀察到此一問題,欲和T型人才工作坊來自不同系所的同學們相互激盪,找出設計熟年族ICT產品的各種可能。
授課老師/陳惠姿副教授 輔仁大學護理系
撰稿/王品涵 |
認識人口變化的趨勢
在開始之前,陳惠姿先問了同學兩個問題:家中長者使用ICT產品的比重為何?經驗是好或不好?接著分享己身的經驗:陳惠姿說服母親使用skype與遠在北京的小妹談話。原來,早先老人家雖想念女兒,卻礙於高額的國際電話費,而無法暢所欲言。在經歷了skype此一ICT產品所帶來的優勢(免費並可視訊通話)後,不僅接受了這項新科技,更推廣給同齡的親朋好友。ICT產品為陳媽媽帶來的,是生活品質的進步。
接著,陳惠姿秀出一張投影片,上面標誌著臺灣、日本、新加坡、義大利、法國、瑞典、美國與韓國等8個國家的高齡人口佔全體人口比率的年度變化圖。陳惠姿舉出新加坡作為對照,指出新加坡和臺灣雖然在今年(2012)的高齡人口比率差不多,但到了2050年,臺灣將成為圖中僅次於日本的高齡社會。陳惠姿要求同學們想想,到了2050年時,自己將會在做什麼?有些同學說自己那時正當壯年,有些則表示他們是可以開始使用熟齡產品的年紀了,所以現在最好開始研發相關產品,以期到時能開始使用。 熟齡與壯齡的差異
熟齡和壯齡間有什麼差異呢?主要分為幾個方面:神經傳導的速度、腎功能、心肺功能、肌力、視力衰退等。神經傳導的速度,在80歲時,不到30歲的80%。這也是為何老年人動作與反應較慢的原因。陳惠姿並據此解釋了為何老年人看電視時不喜歡快速轉台的原因,因為他們來不及接收資訊,會造成頭痛。腎臟是排泄我們身體廢物的重要器官,但到80歲,其功能剩不到80%。因此,老年人的代謝會非常遲緩。心肺功能到了80歲,則剩不到60%。所以老年人因為心肺功能不佳、攝入的氧氣不足,而容易疲倦。肌力則差不多剩下50%,所以不夠強壯去操作一些事情。
視力的部份,則在40歲左右開始衰退,50歲左右開始對強光敏感,到了65歲左右大部分人的水晶體調節能力已逐漸消失,此即老花眼的原因。到了70歲以上,對周遭景物細微變化的辨識能力也會慢慢下降。同時,捕捉動態的影像不像年輕時看那麼清楚,對光影深與淺的感覺也會減退,顏色的感覺與對比敏感度也遜色許多。值得注意的是,中老年之後對光線明暗改變的適應也變慢,因此對於從明亮至灰暗,或反過來的情況,很容易因不適應而產生危險。是以,設計給老年人的產品,應注意要有高對比,但不要有過大的亮度變化差異。諸如此類的身體差異,是在設計熟齡ICT產品時,開發者應多加注意的地方。 長者抗拒ICT產品的心理因素
儘管ICT產品為老年人帶來許多方便,如skype可讓兩地相隔的家人面對面通話、生理指數監控可讓子女安心出外工作等,但許多長者對於ICT產品,卻抱持著抗拒的態度。這樣的抗拒,並非全然出自於對科技的陌生,更大的因素,往往是擔心子女以此作為理由,不再前往探視。亦即,長者其實是擔心在使用ICT產品後,會失去親人的關注與看顧。其拒絕的並非產品本身,而是隨之而來的被親人忽略的可能性。陳惠姿認為,在設計ICT產品時,這樣的心理因素必須加入考慮之中,以提高老年人使用ICT產品的意願。
天下的老人不是一樣的:熟齡人口的「世代差異」
儘管65歲以上就屬於熟齡人口,但你知道嗎?其實在熟齡人口之間,也存有所謂的「世代差異」。仔細想想,身邊的長輩是否因年紀與地區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應對表現呢?陳惠姿舉母親為例,說明現在臺灣80歲以上的老人,出門時會堅持穿正裝,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而55歲以上的長者,則喜歡到社區大學再進修等。
結合先前討論到的心理因素,陳惠姿舉手機作為例子,從正反面來討論老年人在使用ICT產品與否的可能考量。首先,由於手機的設計並未特別針對熟齡顧客,是以他們會覺得此種商品雖然方便,卻也並非必須。其次,對於電磁波在健康方面的影響顧慮、電話聯絡對其並無急迫性,以及手機費仍較一般市話為貴的印象等,皆是老年人不願意使用手機的理由。再來,由於年長者所熟悉的使用邏輯,與現代年輕人可能有段差距,故在使用技術方面,也會遇到一定的困難。這就導致了一個惡性循環。然而,陳惠姿指出,這樣的想像或許適用於80歲以上的長者,但對於5、60歲以上的熟齡族,卻不見得如此。新世代的熟齡族,指的是戰後嬰兒潮世代(1949-1964年生),將在未來的兩三年間逐漸開始符合老年人的定義。這群熟齡族,其特點是長壽、消費能力強、知識經濟水準高、高自尊需求、對生活品質要求高與對數位資訊產品的適應力強。是以,在設計熟齡ICT產品時,要設計給哪個世代的年長者,也需要事先納入考量。 天下的老人是不一樣的:熟齡人口的「地區差異」
除了世代的差異外,熟齡人口其實也存有地區差異。根據內政部的調查,65歲以上的老人,其日常生活最主要的活動項目包括「與朋友聚會聊天」、「從事養生保健」及「從事休閒娛樂活動」。這之中,高雄市、中部及東部老人以「與朋友聚會聊天」最重要,而北部區域與臺北市老人則以「從事休閒娛樂活動」為主。
異中求同:老人擔心的問題與對生活的期望
根據內政部的調查,臺灣老人對老年生活擔心的問題,依序為「自己的健康問題」、「經濟來源問題」與「自己生病的照顧問題」。對老年生活的期望,則依序為「身體健康的生活」、「能與家人團圓和樂的生活」與「經濟來源無虞的生活」。從這樣的調查,即可以大致勾勒出吸引老年人的ICT產品雛型:以健康照護為基礎的ICT產品,並且採「輕負擔」的方式銷售,應該是最能受到老人族群的青睞。
吸引老年人的ICT產品
除了上述的健康產品外,吸引老年人的ICT產品,還有哪些可能呢?意外地,電腦運作快速、節省時間的優點,對老年人來說並非必要,「因為這和他們慢活的理念不同」,陳惠姿說。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網路購物上。儘管方便快速,但老人家可能更傾向能親手摸到實體、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購物方式。儘管如此,但這並不意味老年人對網路就全然無感。以社群網站為例,由於可以從中獲得與人互動的感受,老年人對社群網站的分享功能其實興致勃勃。透過張貼文章與網路上的回應,老年人不僅可以抒發自己的心情、分享自己的興趣,更能透過這樣的分享,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隱而不顯的年齡歧視
在討論了這些議題後,陳惠姿接著講述的,卻是一個不愉快的事實,即社會的年齡歧視。如同其他種類的歧視一般,年齡歧視往往也是隱而不顯的。一位工業設計家因為一個機緣巧合,設計了一連串的社會實驗。透過系列的社會實驗,她親身體驗了這樣的歧視。她以特殊化妝,扮成年長者逛街時,售貨員對她的態度幾乎可以以不聞不問、敷衍了事來形容。然而當她回復原本年紀,問一樣的店員類似的問題,卻得到相當熱心的解答。這即是所謂的年齡歧視。有了這樣的經驗,她開始從使用者端設身發想,最終創造出”easy street”這樣對年長者友善的產品。裡面的設計無一不考慮到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目標是讓失能的長者也能獨立生活。這套產品,目前已經行銷到世界各醫院,廣受好評。
負面教材的正面價值
最後,陳惠姿鼓勵同學,從工設家的例子,可以發現即使是負面的感受與體悟,換個角度去思考,卻也可能成為創造正面價值的契機。事實上,所謂負面感受,其來源往往是「需求沒有被滿足」。而這也就成了創新與發想最好的靈感來源。同時,來自於各領域的創意激盪與不同的思考角度,也是解決這些負面感受的利器。而這即是T型人才工作坊舉辦的宗旨所在。陳惠姿坦言,製作老人輔具是相當辛苦的一項工作。除了構思發想外,還需要教導使用者使用,再從中取得經驗回饋,是一連串繁瑣複雜的工作。這些工作雖然辛苦,卻是不可逃避的。儘管本次的T型人才工作坊不會進行到實作的階段,但陳惠姿鼓勵同學,從構思階段開始傾聽老人的心聲,才能提出最具有產品化可能的設計。她開玩笑的說,再過兩年,自己也要進入熟齡時期,屆時歡迎同學攜帶產品來找她試用!
|
輔仁大學陳惠姿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