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智慧人生×設計新體驗
2012/07/16-18


我有話要說 學員心得












整理/王柔蘋
【引言】「智慧人生×科技新體驗」

【活動報導】跨越國際與專業的學習體驗

【單元課程一】從智慧人生到智慧生活

【單元課程二】打造銀髮智慧生活

【特別報導一】實習場域觀察與體驗

【特別報導二】跨國學習新體驗

【學員成果】電腦嘛ㄟ通

【我有話要說】學員心得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  林品婷

我會參加工作坊是因為康仕仲副教授在我們工程圖學課時強力推薦,所以知道這次的T型人才工作坊。這次的工作坊認識了新加坡的助教們,在他們的帶領下,除了圓滿達成任務,也體驗了有別於國內的學習方式,以不同的方向來思考問題,也更全面的找出問題點。
此次任務是透過參觀安養院,與爺爺奶奶訪談過程中找出需求,設計出適合他們的便利產品。在接觸助教們之前,我們會有自己預先設想要設計的物品,助教們則會用不同的方向來引導我們思考,想想長輩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接著利用同理心,從不同立場來考量,想像如果我們是長者,該怎麼做才是最好的?
我本來對T型人才不太了解,但經過這次工作坊,瞭解到從尋找問題然後再去設計,這是平常校內課程不太會有T型「觀察體驗」的經驗,我覺得還蠻不錯的。


 
图片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  王秋霞

之所以參加T型人才工作坊,是透過同學介紹,再自己上網搜尋智齡聯盟的網站而得知。這次工作坊,兩位老師專業領域不一樣,由不同的方向切入,顏慶全老師教我們從設計的角度來進行產品設計發想、如何觀察;陳惠姿老師,則是帶領我們從心理層面,讓我們能夠感同身受、捨身處地的去體會長者的處境。
以前我並不是很了解設計領域,設計術語也聽不太懂,但經過新加坡助教群的帶領,才漸漸了解如何將想法具體表達出來;而且可以和不同領域的同學接觸,這也和我們一般在學校參加活動有很大的不同,像第二天開始進行小組腦力激盪,我學到如何開始思考才能有新的想法出現、怎樣去刺激身邊的人思考,以及該怎麼讓我們的想法變成可行的點子,當中會發現大家的思考和觀察的切入點都不相同,令人印象深刻。

藉由這次工作坊,我了解到設計並非從自己主觀思考而來,而是設身處地從使用者的角度去觀察,才能夠有好的設計。
三天下來,因第一天早上上課之後、下午便冒雨外出參訪,所以實際進行產品發想時間不到兩天,我們小組提出了許多構想,過程當中也更易過,感覺上時間不夠用,希望討論時間可以再拉長一些。




图片

輔仁大學資訊工程  溫翔翎

因為指導教授推薦與研究室同學的分享,感覺相當有趣,所以我報名了此次的T型工作坊,三天下來,我覺得最大的困難點是如何在短時間內了解同組不同領域夥伴們的想法,可能因為專業背景不同所以大家想法的切入點也不同,在討論過程中有時會不了解他們的思考點在哪裡,常常要請他們重複講解,而自己反覆聆聽嘗試了解。
討論過程當中,我們小組運用參訪機構時蒐集來的照片來輔助我們進行產品發想,有時大家選擇的是同一張照片,但是創意的著眼點卻完全不同,因此最後設計出來的產品,是經過溝通,將大家的想法融合在一起,才製作出來的。
透過這次小組團隊合作,讓我收穫良多,因為組內有位心理系同學,她觀察很細微,會從許多心理層面、環境影響來思考,這和我平時在學校製作專題或是寫作業時,並不會去想太多,有很大的不同。
因為老師們來自不同背景,課程上也有所不同,像陳惠姿老師的課比較像是提供一個老年的概念。顏慶全老師則提供我們如何去發想然後設計出一個產品,內容差異很大,但是對我們很有幫助。


 
图片

中華大學電機所  黃偉鑫

因緣際會下,學校老師看到智齡聯盟的網站,便推薦我們報名這次的T型人才工作坊。
我認為這三天最大的收穫是,有機會跟不同領域的學員做深入討論,接觸不同的想法。困難點則是在整個觀察結果討論完之後,該如何將大家的想法做整合,每個人想法不一樣,各有各的好處,可是若以需求者的角度來看,卻很可能不是他們所需要的,意見整合這方面我覺得是最困難的部分。
我們這組的新加坡助教Clement,他很有耐心的為我們做講解、介紹,他先從自己的觀點講起,再詢問我們有什麼不同的想法引導我們提出來,雖然過程可能耗時比較久,但可以讓我們充分思考。
這次兩位老師一起做課程設計,跟平常學校老師總是在堂前一直授課的填鴨式教法有很大不同,以顏慶全老師為例,他會先從設計角度切入,然後慢慢導入想法,讓我們了解;而護理背景的陳惠姿老師,則從人的角度去思考,會有不同的感受,雖然這樣授課節奏比較緩慢,但是至少不是填鴨式教學,讓我們都很有感受。    

 
图片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