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2013/07/29-31
【成果發表】打造生活幫手--中風輔具
老中青三代的學員組成,讓各組從發想到完成輔具的過程,能站在更多元的視角體察需求。不只致力發掘中風病人遇到的生活困難,還設身處地了解其心理狀態,甚至考量家屬、照護者的感受。這樣的用心盡力,只為了打造適合中風病人的輔具,協助他們再造生活。究竟他們如何發想?有哪些貼心設計?我們一起來瞧瞧!
整理/林智偉 |
第一組:手護天使/屎鐘都在你身邊
|
|
第二組:老是靠得住
問題需求點
這組從組內學員丈夫罹病後的行走狀況發想-罹病後,他身體虛弱,行走不穩容易跌倒,心理上,則擔心發生危險,因此,行走時毫無安全感,總是彎著腰、低頭,行動相當緩慢,需要他人協助攙扶,正因為如此,更不想運動,使得體力又大不如前。 設計內容 「老是靠得住」從提供安全感的角度出發,設計能提供支撐的部件,讓長者或中風病人能安心行走。產品前方設有類似拐杖的裝置讓使用者攙扶;後方則安置一個可收納的椅板,需要時可折成椅子,供使用者休息。除此之外,還考量老人視覺退化問題,調整產品外型及顏色,像是:樹枝外形的握把、黃色椅板、大而顯眼的按鈕等;還設音樂播放、芳香等功能。未來,還可依照使用者需求調整,朝客製化設計邁進。 評審講評 產品發想點很好,功能也相當多。不過,椅板的曲折角度會直接影響安全性,建議能測試椅板角度,否則可能在使用者坐下時連同椅板一起倒下。握把的音樂及芳香功能是不錯的想法,但也要思考該如何實行,同時得針對老人退化的感官有相應的調整。 |
|
第三組:三條/六筒
問題需求點
從觀察體驗中,發現中風病人的兩大問題需求-- 「三條」:家中的插座往往安置在牆壁下方,若需要用電,總得蹲低身子插插頭。不過,對不便蹲低身子或彎腰的長者或病患來說,這樣的用電環境相對不友善。 「六筒」:中風病人因肌肉無力而吞嚥困難,所以必須仰賴「增稠劑」減低食物流動性,避免嗆食。不過,一般照護者難拿捏增稠劑的調配比例,往往一次大量沖泡,病患吃不完而浪費,也難以依定量小口吃,避免調製好的食物水化。 設計內容 「三條」為直立的滑軌式插座,讓不方便蹲低的使用者站立即可將插頭插入插座。不過,產品需請水電工安裝至牆壁,做好防漏電、過載的開關裝置。價格約傳統插座的四倍。 「六筒」則是專為中風病人設計的餐盤。不同於既有餐盤,多了幾個凹槽設計,更體貼照護者與病患。凹槽的平面形狀為水滴型,增添趣味性;凹槽底部較深,方便使用者挖取食物。凹槽內還設有刻度,並用顏色做區分,能藉此為使用者量身調整需要的營養量,也方便照護者調理食品。 評審講評 「三條」的設計,不只符合病患、年長者的需求,其實一般人使用電器插座的問題也能透過該產品解決。而在介紹配套的水電工改裝與成本時足見思慮之深,構思的完整性高,也具實用性。 「六筒」的構思簡單卻富巧思,從凹槽的貼心設計、使用教學到說明足見設計思考時的設身處地;還發展出因應不同餐食的容量調整,以及針對不同種類的營養設計不同顏色的餐盤,讓照護者、病患能愉快地享用餐點,已具有提供機構照護便利性的實用程度! |
|
第四組:浴缸轉轉
問題需求點
中風病患在平衡感、協調性及肢體力量上較一般人差,跌倒發生率也相對較高,尤其在濕滑的浴室中,跨入浴缸的動作更是危險。雖然請人協助能解決問題,但如果使用者能獨自盥洗,較能保有隱私與自尊。目前市面上已提供改裝浴缸壁的服務--安置可直接打開入浴的小門,但裝潢費勢必又是一筆開銷。 設計內容 「浴缸轉轉」將一步「跨入」的動作,拆解為三個階段,讓中風病人能安全地進入浴缸。概念發想從旋轉椅開始,使用者入浴前可先坐在椅子上,旋轉到適當角度後,再用手把腿撩起來放進浴缸,最後整個身子便能緩緩進入浴缸。椅墊設有靠背,而左右兩側各有能拆卸的扶手,可視病患無力部位調整,供其支撐。除此之外,為因應浴室的濕滑環境,在產品材質與外型上還有特殊設計--椅墊中央設計為凹面、椅墊與扶手則採用防滑的材質,讓產品更能在浴室中安全使用。 評審講評 產品的構思相當成熟,也具實用性,還能強化產品特點,與市面上產品做出市場區隔,相當不錯。不過,防滑及穩固裝置的設計可更體貼使用者。例如,轉位器能設計卡榫,在轉入浴缸後能卡住椅墊,或是思考讓使用者直接坐在產品上盥洗的可能性。轉位動力上能考量電動裝置,更能適用於不同體力與癱瘓程度的使用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