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2013/07/29-31


【教學心得】從教學,學教學

從中風醫學、復健實務到3D科技,這三大領域究竟如何交會?這場由臺北醫學大學、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及睿柏科技共同籌備的T型人才工作坊,以中風病人的需求為主軸,透過觀察體驗、設計思考與科技實作,領著學員們逐步將產品想像轉化為3D實體模型。究竟他們如何規劃本次工作坊課程?從中又有何觀察與體會?擔任幫手的助教們,有什麼特別的發現?

口述/侯文萱助理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學系
          林立峯技術長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
          吳維翰專案經理  
 
睿柏科技
          工作坊助教群
撰稿/林怡廷


 

【引言】好設計,中風也能輕鬆行

【課程企劃】 T-Workshop怎麼佈局

【認識疾病】 一夕風暴--腦中風

【觀察體驗】 設計,從感同身受開始

【設計思考】 具效益與效率的「創意」

【動手實作】 3D列印,創意成型

【跨域合作】 學員,彼此為師

【教學心得】 從教學,學教學

【成果發表】 打造生活幫手--中風輔具

【學員投稿】 驚喜不斷的學習

課程規劃:轉換過去工作坊經驗

「這次課程規劃,除了依智齡聯盟的五大核心目標進行外-觀察體驗、反思回饋、跨域合作、創新設計與科技應用,還轉換過去工作坊累積的豐厚經驗,規劃出這場獨一無二的工作坊。」侯文萱說。
舉例來說,「失能體驗」是由老化體驗轉換而來,讓學員體會中風病人半邊手腳不便的感受。不只體驗,還從旁引導各組學員觀察、記錄失能體驗者遇到的問題,藉此發想解決方式。林立峯表示,「有此設計是因為失能體驗者通常只關注在被限制的手腳上,透過第三者的觀察及記錄,才能發掘更多問題需求,激盪更多想法。」
另外,學員與中風病人的視訊通話,也是過去工作坊經驗的轉換。侯文萱說,「過去課程曾安排學員入場域、訪談長者,這樣的親身接觸幫助學員們了解長者需求,並做出適合的設計。因此,特地安排學員與一位中風病人進行視訊通話,讓學員提問、了解他的生活狀況。」
的確,實際訪談經驗深化了學員對使用者的了解。擔任多次工作坊助教的梁期鈞便觀察到,「訪談後,組內學員發現病人也想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及自尊,便依此改變設計方向。」

科技課程雙關鍵:助教輔助、團隊合作

除了上述的課程準備外,如何在短時間內讓學員們學會3D繪圖技術,並應用在產品設計上,是本次工作坊的一大挑戰。因此,在教材上,吳維翰選擇易上手、又具備豐富3D模型的Sketch Up軟體。除此之外,還特別舉辦助教培訓,「培訓課程讓我們能做足準備,也更能在工作坊中臨場發揮。」第一次擔任助教的吳若凡說。
即便如此,對中高齡學員來說,操作繪圖軟體仍是一大挑戰。不過,老師們發現,透過團隊分工,仍能逐步完成作品——年輕學員操作繪圖軟體,中高齡學員則從旁給予經驗及建議。侯文萱便說,「每個人不是萬能的,跨領域合作便是期望促成1+1>2的效果。因此,透過不同專業的彼此合作、貢獻所能,能將團隊功能發揮得更好。」

教學角色反思

從實際授課及參與觀察,三位教師對自身的教學角色有所反思。這不僅讓他們在參與工作坊的同時能適時調整、改變,也提供未來參與工作坊的教師們參考:
1.從觀察體驗,適時調整
過去,工作坊總強調學員的觀察體驗能力,參與工作坊後,侯文萱說,「其實,老師也須具備觀察體驗能力,了解學員的反應及需求,適時作出調整。」舉例來說,以往侯文萱多面對醫護背景的學生,在授課、溝通上毫無困難;不過,面對多元背景的工作坊學員,她意識到轉譯語言的重要性,「當提及醫學專業名詞時,部分學員出現困惑的神情,因此,調整教學方法,將醫學語言轉譯為生活語言,像是以水管比擬血管介紹不同中風病狀,讓人易於理解。」
2.教師也該學習不設限
除了觀察體驗能力外,吳維翰還認為,「參與工作坊,不只學生學習,老師也該不設限學習!」他解釋,「工程背景出身的我,鮮少接觸醫護領域;反倒是部分學員因工作實務或親身照護經驗,比我熟知醫護知識或了解病人需求,因此,便從他們的經驗中不斷地學習、吸收,才能從工程角度給予較適當的反饋。」
3.練習停止給答案
另外,林立峯說,「停止給答案,是我在教學上最大的轉變。」他笑說,「有時候小組討論方向愈走愈遠,總令人為他們捏把冷汗。不過,他試著『忍住不說』,讓學員體會找答案的過程。」當成果發表那一刻,他發現學員的成品已從發散轉為聚焦,證明了就算老師不給答案,學生仍會找到解決方式,改變了對教學的思維。

建議:開創工作坊新可能

最後,侯文萱、吳維翰及林立峯慷慨地給予智齡聯盟在整體工作坊規劃上的建議,期望智齡聯盟能更加成長,開創跨領域的無限可能。
1.促成真正的合作
團隊合作是T型人才工作坊的重要精神。不過,從幾場工作坊中可發現,某些組員極具主觀意識,常主導整組的設計方向,甚至無法納入他人意見。針對此狀況,林立峯建議,「最重要的是要打破階級、年齡或學識上的階級概念。因此,日後分組可根據組員的專長領域賦予頭銜,如:資訊長、美編等,雖各司其職,但是人人平等,每個人的意見都必須予以尊重,才能促成真正的合作。」
2.實務專業帶入小組討論
實務經驗者擔任學員、參與討論,為工作坊帶來豐厚的成果。助教王奕捷說,「我們幾乎沒有接觸過中風病人的經驗,較難想像他們的生活狀況。不過,組內正好有位在護理之家擔任營養師的學員,他的臨床經驗讓我們了解中風病人的吞嚥、飲食狀況,對討論過程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三位教師皆一致建議,「未來工作坊分組時,可安排一位實務專業者擔任學員,以擴充其他學員的經驗與視野,設計出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

 
图片
有此設計是因為失能體驗者通常只關注在被限制的手腳上,透過第三者的觀察及記錄,才能發掘更多問題需求,激盪更多想法
图片
透過不同專業的彼此合作、貢獻所能,能將團隊功能發揮得更好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