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智慧人生×設計新體驗
2012/07/16-18


【特別報導二】跨國學習新體驗

此次「T型人才工作坊——智慧人生×設計新體驗」,除了邀請新加坡大學工業設計系顏慶全教授擔任課程主講人之外,也邀請顏老師四位優秀學生來擔任助教,幫助非設計背景的同學們也能運用設計的專業知識來完成以老人福祉為主題的設計成果。
在非常辛苦紮實的三天工作坊結束之後,邀請新加坡四位助教來分享參與「智齡聯盟」舉辦的T型人才工作坊的心得及感想。


撰稿/黃秀文

【引言】「智慧人生×設計新體驗」

【活動報導】跨越國際與專業的學習體驗

【單元課程一】從智慧人生到智慧生活

【單元課程二】打造銀髮智慧生活

【特別報導一】實習場域觀察與體驗

【特別報導二】跨國學習新體驗

【學員成果】電腦嘛ㄟ通

【我有話要說】學員心得

緊張與擔心

偉強(Felix)率先分享這次參與T型人才工作坊的心情,很緊張也很擔心,因為第一次以facilitator身份參與,再加上來到台灣,新的角色加上新環境,讓他們心跳得很快,晚上睡不太著,擔心自己能否扮演好帶領同學的角色。出發前,顏慶全教授有提到,工作坊的同學們來自不同校系,大部分沒有設計背景,因此他們都在思考,是不是需要針對這次任務設計新的方法給同學。
除此之外,思琪(Silvia)也思考著帶領同學的方式。若自己介入太多太緊,擔心同學們無形之中受到影響無法盡情發揮;若太過放手又擔心同學們可能不懂方法,無法順利完成任務。
恩琦(Angela)則擔心語言方面的溝通問題。「因我本身不是很會看繁體字,可能會有影響,加上在新加坡習慣用英文,會擔心一時之間無法找到合適的中文詞彙來應對。」

適應與調整

之所以會擔心是來自於能完成目標的自我期許及要求,在參與過程中,臺灣團隊都可以感受到四位助教的認真態度。難道來到臺灣這美麗的寶島沒有感到新鮮好奇的興奮,反而因工作坊任務牽掛這麼多擔心,會不會太辛苦啦?四位助教笑說,當工作坊開始進行時,所有的擔心都漸漸消失了。至涵(Clement)非常肯定臺灣同學們的學習態度,積極進取又非常有信心,超乎他們的想像,根本不需太擔心。其他三位也非常肯定同學們積極的態度。偉強(Felix)說到,第一天結束前,他特別提出幾個讓同學可以在家先想一想的重點,因此耽誤了一些時間,但同學們完全不會因為時間到,就有種要回家不管了的心態,仍然繼續熱烈討論,讓他覺得非常開心。而恩琦(Angela)擔心的語言問題也迎刃而解:「幸好有台灣的助教居中幫忙溝通,加上他們本身對設計也非常熟悉,幫了我們很大的忙」。

停滯與突破

第一天下午去參觀老人機構,第二天回到工作坊裡,開始腦力激盪的過程。助教們原本準備很多方法要跟同學分享,但第二天實務操作下來,發現有些地方仍然要發揮即時創意,自己去摸索新的方法,這對他們而言,幫助更大。
思琪(Silvia)觀察到她小組的成員比較安靜,相較之下,沒那麼積極主動的討論,因此她透過不斷拋出問題的方式來刺激組員們的想法及意見。「原先我們這組得出的結果較沒那麼特別,我跟台灣的TA就一直想,要用什麼方法來突破僵局。直到最後一天早上,我們重新回到原點,在短短一兩小時內重新討論,沒想到聰明的臺灣同學竟能在短時間內得出新的結果,令全組人都很滿意,也更加聚焦。」
至涵(Clement)對他小組的設計非常滿意,同學們從頭到尾都討論得很熱切,意見不同時也能相互溝通達成共識,為最後的結果朝同個方向思考,實在令人驚嘆。他觀察到同學最後呈現出來的成果,都能滿足第一天在機構中所觀察到老人家們的需求,能分辨包裝、設計及需求間的比重,並有興趣在工作坊結束後再深入發展這方面概念,讓他覺得很高興。
偉強(Felix)對他小組的成果也感到滿意,他細膩得觀察到組員的心理反應。他提到在第二天發想階段遇到瓶頸時,組員曾問他:「為什麼不跳出來跟他們說該怎麼做?」偉強沒多做解釋,到最後一天早上,同學們終於暸解為什麼他沒有第一時間跳出來。因為一般人在發想階段,會用加法模式把很多功能加在一起,因此必須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如果這時候提供意見請他們把想法收斂聚焦些,也許同學會難以理解。工作坊的目的是讓學生理解,而不是將自己的主觀想法加諸在使用者身上,因此要不斷提醒,要符合使用者的需求。這組在發想過程中把很多功能加在一起,難免失焦,這是設計初期常見的現象。如何解決?偉強(Felix)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如何向使用者介紹你設計的產品?賣點在哪裡?雖然偉強看到了,但沒跟他們點破,要讓同學們自己找出來。第二,如果你是老人,需要這東西嗎?同學經過這些問題的過濾,再重新檢視,終於發現使用者真正的需求。他認為臺灣學生很聰明,也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很快能從使用者需求來思考其設計功能是否符合需求,從而修正原本的設計,成為有用又精簡的設計。
「我們這組昨天就已有具體的想法,今天只要構思如何更完整的呈現出來。」恩琦(Angela)與臺科大助教在成果發表之前退到後面,讓獨立聰明的同學們自行發揮,把四個D(discover、define、develop & deliver)的精神完全貫徹,這就是設計的過程,把發想的概念一一評估過,同學們都非常優秀,兼備樂觀、積極和好學以及團隊精神。

建議與感謝

「這三天有些行程有點太緊迫了。」偉強(Felix)提到,第一天到雙連安養中心參訪,規劃得不是很有秩序,路程遠天候又不佳,必須抓緊時間進行。由於交通花掉太多時間,也沒準備好要問老人家哪些問題,觀察哪些重點,加上沒有充分時間跟老人家好好談談,或組員相互討論,是很可惜的地方。「以我們的經驗,觀察可能需一、兩個禮拜時間,若只有兩三個小時,恐怕有些東西沒看到,所以時間若允許,可以規劃更長時間來參訪。」
這次工作坊每組約6-7個人,這樣的人數安排非常恰當,有助於互動。不過助教們也提到,工作坊進行的場地或許可再大一點,讓各組有較獨立的空間,而不會影響到別組。如果每組都有獨立的空間,對同學們而言會比較安心舒適,可以沒有顧忌的暢所欲言。
最後四位助教都有志一同的感謝臺灣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的四位同學與他們一起擔任助教,他們表示,若沒有臺灣這邊優異的助教們幫助,真的無法承擔這樣龐大的壓力。不僅幫忙翻譯,又可以輪流接手設計創意的啟發,兩邊設計背景的研究生一起討論練劍,同心齊力一起完成工作坊的任務,不僅學習到很多,也更多認識將來一同努力的同行與好友!
從四位助教的訪談中,了解到設計過程有如人生縮影,有順境也有逆境,如何不放棄的堅持下去,發揮團隊精神,相互尊重與理解(對使用者、團隊成員以及對生活環境的理解),都是產生好作品的重要關鍵。T型人才工作坊讓同學與助教們都經歷一個完整的設計過程,產生新的體悟,這是T型人才工作坊最珍貴的成果。


图片
偉強(Felix)參與這次T型人才工作坊的心情,新的角色加上新環境,讓他很緊張也很擔心。

图片
恩琦(Angela)擔心的語言問題也迎刃而解:「幸好有台灣的助教居中幫忙溝通,加上他們本身對設計也非常熟悉,幫了我們很大的忙」。

图片
至涵(Clement)非常肯定臺灣同學們的學習態度,積極進取又非常有信心,超乎他們的想像,根本不需太擔心。

图片
思琪(Silvia)觀察到她小組的成員比較安靜,討論過程更曾經一度重新回到原點,在短短一兩小時內重新討論,沒想到聰明的臺灣同學竟能在短時間內得出新的結果,令全組人都很滿意,也更加聚焦。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