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2013/07/29-31


【跨域合作】學員,彼此為師

沒有人是萬能,只要投入自己所能,就可以整合個別力量,創造團隊不可能的任務。這場工作坊正實踐了此精神,老、中、青三代學員打破年齡的藩籬,各自投入學識或生命經驗,成為彼此的跨領域教師-中高齡學員的生活及實務經驗,拓展了年輕學員的生命視野;年輕學員的衝勁及學習力,則開啟團隊的創意及技術盒子。

撰文/
林怡廷
【引言】好設計,中風也能輕鬆行

【課程企劃】 T-Workshop怎麼佈局

【認識疾病】 一夕風暴--腦中風

【觀察體驗】 設計,從感同身受開始

【設計思考】 具效益與效率的「創意」

【動手實作】 3D列印,創意成型

【跨域合作】 學員,彼此為師

【教學心得】 從教學,學教學

【成果發表】 打造生活幫手--中風輔具

【學員投稿】 驚喜不斷的學習

向臨床實務學習:設身處地了解需求

第二天工作坊一開始,一位學員自告奮勇,為這場T型人才工作坊帶來精彩的一課。她是具十八年營養師實務經驗、目前任職於護理之家的周秋燕。
「前一天的失能體驗課程帶給我很大的啟發。因此,趁著工作坊開始前,帶著相機重返護理之家,捕捉爺爺、奶奶們享用早餐的真實狀況。」周秋燕說。面對熟悉的工作場域,多了份觀察力與同理心,讓她有了新發現。
「多數住民都自備餐具,機構準備的塑膠湯匙幾乎無人使用。」接著,她進一步仔細觀察:一位爺爺拿出自備的叉子固定食物位置,以方便拿起;還有位奶奶的雙手容易不自覺抖動,特別挑了支有重量的湯匙;另一位奶奶的湯匙匙面又小又圓,適合她張不太開的小口。
深入的觀察體驗,讓身為機構人員的她反思,「原來我們真的給錯餐具了!我們只站在機構的角度思考,所以採用耐熱、耐摔又好洗的塑膠湯匙,卻從沒發現,這又大又深的湯匙,根本不適合高齡者或失能者使用。這個經驗,讓我將過去的無感,轉換成深切的檢討。」
透過一張張照片,她領著學員們走一趟護理之家,看見高齡者實際生活的樣貌;不只如此,藉著她十幾年的實務經驗反思,更讓學員們深刻體會設身處地了解使用者需求的重要性。

從生活學習:將照護經驗帶入討論

另一位學員-張美華,也從實務經驗帶領學員們認識中風病人。特別的是,她沒有醫護學識背景,卻熟知中風症狀;她不是專業的醫護人員,卻總能貼近病人需求提出建議。「十一年前,我先生罹患腦淋巴癌,他的後遺症與中風相似,甚至無法獨立生活。」張美華說。自此,她扮演既是病患家屬,又是病患照護者的角色,在不分晝夜的親身照護中,更能感受病人在生活中的種種需求。
「美華姐是我們的軍師,把病人及照護者的實際生活帶入組內,讓我們能貼近使用者的需求設計產品,這是過去工作坊從未有過的體驗。」曾多次參與工作坊的學員陳鴻凱說。
不過,她坦言,「長期照護病人確實帶給家人極大的身心負擔。」她的親身經歷,讓學員們了解協助病人獨立生活的重要性,這不僅能維持病人尊嚴,還能讓家人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跟專業學習:貼近需求才是好設計

這場工作坊還有一位由醫護專業跨入設計領域的學員——于敬海,他的跨領域經驗,讓他對輔具設計有獨到的見解,藉其分享,深化了學員對設計的認識。
一開始,他先介紹通用設計。他說,「做出0到99歲都能輕鬆使用的產品,就是通用設計的精神。日本為迎接高齡化社會,相當注重通用設計,一年一度的東京輔具大展更備受矚目。」
雖無法實地前往會場,不過,透過「輔具新鮮事」的影片分享,讓學員能跟著鏡頭,打開眼界——有協助抓握物品的繩子、還有幫助起身的彈力椅,或是輔助行動不便者獨立如廁的行走器等,從衣食到住行,攤位上的產品總讓人驚喜連連。
于敬海接著說,「其實,設計別無他法。只要貼近使用者的需求,就能透過簡單的設計或轉換,設計出讓高齡者生活更便利的產品。」這段影片、這番話顛覆了學員們對「設計」的想像——不是外型漂亮,而是要能設身處地了解需求才是好設計。

向年輕人學習:放下成見、重整向前

對中高齡學員來說,這次跨領域合作的經驗,不只是專業領域的學習,還是一趟放下既有成見或包袱,重整向前的旅程。自嘲為中世代學員代表的周秋燕在學習繪圖軟體後說,「讓根本不懂3C的我學3D,像登天一樣難。不過,在助教和其他學員的幫忙及鼓勵下,開始試著操作軟體,做到了原先以為不可能的事情。」
同是工作坊學員、現任明新科技大學助理教授的隗振琪說,「在社會上待久了,容易被既定框架侷限想法或做法。」不過,和年輕學員的合作經驗讓他有了轉變,「他們為目標而努力的衝勁還有天馬行空的各式創意,成為催化劑,讓我試著拋開既有包袱,跟著他們一起想像、一同冒險,終究實踐了看似不可能的創意!」
老、中、青三代學員成為彼此的跨領域教師,讓這場工作坊別具意義。他們帶入歲月、由經驗刻劃而成的真實生活,打開了其他學員們的眼睛、耳朵與感受,體現了跨領域的精神,也激盪了有趣且創意的火花,更開拓T型人才工作坊的新發展方向。

 
图片
設計別無他法。只要貼近使用者的需求,就能透過簡單的設計或轉換,設計出讓高齡者生活更便利的產品
图片
老、中、青三代學員成為彼此的跨領域教師,讓這場工作坊別具意義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