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生命季節×影音典藏
2014/07/31&08/14


【作品評析】故事鋪陳祕技

一部作品,分別從設計、社會學與電影學的角度來看,相當具啓發性與參考價值,學員在設計的當下沒看到、沒想到的問題,以及可以加強、加深的學習,都在講評過程中留下寶貴意見,過程中也領略跨領域學習、交流的精妙!

評審老師/王明旭講師(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
     葉基固助理教授(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王瑜君講師(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整理/
陳淑英



【引言】生命季節×影音典藏

【整體報導】鎖住生命季節的動人時分

【作品評析】故事鋪陳祕技

【教師訪談】課程操作的反思與回顧

【學生、助教訪談】
經驗提煉

生命敘事評析

學員們在作品發表的第一階段,每個人精彩呈現了反思生命的簡報,當聽完每位組員的分享之後,組員投票、互選出三部作品,在第二階段的作品賞評中,向評審做介紹。

Life Stream

第一部作品是長庚大學工設系的賴鈺昕所繪製,她以優美精緻的人物畫,勾勒出四季不同的風格與個性,搭配莎士比亞的旁白,讓生命四季遞嬗的精華,透過文字發出深具意義的對話。

講評
王明旭:他們是我學生,這些年看他們成長很多!這活動對他們來說,很棒!我們很少停下來看看自己過去做了什麼,一直都在往前衝,但這門課,可以讓他們看看自己缺了什麼、多了什麼,人生是不可預期的,但可以回憶、珍惜。
王瑜君:這樣精細的畫風與精確的文字,鈺昕的功力可以到誠品開專櫃了。視覺上是很大享受!
葉基固:鈺昕我想問你,「你心理是不是承受很大壓力?」「很大嗎!非常好!我給你兩個字『冷靜』」!我很難想像一個用色、構圖這麼激烈的人,講話可以這麼冷靜!就敘事學角度來看,你用第三人稱來表達,你壓抑可以講得很澎湃的情感,只平淡地娓娓道出春夏秋冬。你表面風平浪靜,但裡面波濤洶湧!你的layout設計的非常強烈。你有「兩個亮點」。第一個亮點:layout 跟構圖表現得非常突出,將來在電視台裡,你會是個非常出色的特效剪輯。我對你有這把握,因為我以前在電視公司帶後製組的,你的layout構圖做得非常好!第二個亮點是。你才20歲,但用色很壓抑、不是很亮。色彩會決定一個人的心境,你畫了很多美少女,我覺得你對愛情有憧憬!(笑)

 

图片
图片

生命長河,人生四季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陳珊婕的〈生命長河.人生四季〉不在鋪陳整個人生,而是截取大學學習的過程,回味不同成長與變化,細細品味每個陪在身邊的友伴與家人。作品以生活照安排呈現。

講評
王瑜君:用大量的團體照、生活照,會有個問題是,大家生活經驗都差不多,故事都很類似,如果想表現出特殊的經驗跟敘事,可以穿插一些特別的、印象深刻的東西;甚至是看到一本書、跟同學吵架之類的生活經驗都可以成為素材,用來補充你想說的故事。像國外的作品,會坦誠的表現衝突;但在台灣,大部份作品看來都是表面和諧,但卻不深刻。像德國有句諺語:「每個家庭的地下室裡,都藏了好幾具屍體」,正如我們的話「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德國的文學、藝術都是從挖「屍體」開始的。設計要能觸動人,就是要把人性挖出來。
葉基固:我從電影學的角度來分享,你們示範了自己的青春歲月,特別有意思!這才是你自己,繼續深化這些經歷,你有可能變成10把刀!
珊婕的作品從電影學的敘事角度來看,他是用第一人稱在講述自己的故事。他的照片沒有刻意構圖、選取,我看到他以面對自己的方式在講自己的故事。所以,作品充滿情感。
我給他四個字:「兩個佩服」!第一個佩服,用四季變化連貫大一的歷歷點滴,一開始,充滿青春的激情,進入秋天,開始有生命的對話,這層次拉得很好!最後,來到家庭的呼喚,情感非常飽滿。儘管中間有停頓、害羞,形式粗糙反而是你最大亮點!呈現故事的真實,沒有虛應作假!
第二個佩服是,故事要講情節,但拍電影還要講細節。你到後來在講自己家裡照片時,會讓人回想自己的家人,就像讀小說一樣,情感是觀眾自己去彌補的。整體敘述得很好說,但較缺乏影像感,這很重要。

 

图片
图片

Angus9

一樣是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尹弘鈞將大一生活用四季的情境來表達,從一入學充滿新鮮與挑戰、到進入學習節奏後彷彿像夏日盡情燃燒;後來面對第一個關於死亡的經驗,帶來生命的衝擊與反思,沈澱後重新出發邁入全新旅程。

講評
葉基固:這作品非常性格。第一張封面的佈局就很強大!我給你「兩個觸動」;你的作品如果從電影學來講,叫形式內容兼具。像珊婕的作品沒有形式,因為照片不夠看!但你有形式,幾張layout設計得很抽象。layout是形式,活動照片是你的內容。可是我認為很「錯位」,因為你形式感很強,但照片又這麼普通,如果沒透過你的敘說,很難轉場。你的抽象感會啟發觀眾的想像空間,但又跳到很生活化的照片,寫實跟寫意不斷在撞擊,但撞擊過程角色上沒有做很好處理。一開始像從第三人稱進入,彷彿導演跟編劇透過很強的layout讓觀眾期待這可能是很特殊的故事,可是,內容一下跳到第一人稱講迎新、轉學考,所以我不斷地錯位!這叫敘事的轉換,從寫意到寫實,要把它理順!而從你的作品帶給我的另一個觸動是:當你說到你18-19歲第一次面對死亡,對生命起了反思而設計出call ballerina這樣的作品,很有畫面感,這是從你強烈的情感挖出的東西。你的形式跟內容兼具,但在轉換時,少了點潤滑。

 

图片
图片

生命敘事小結

個人如何敘事?葉基固導演的分享,給學員開啟一扇新的視窗,重新審視人生經驗對創作的意義。他說:「挖故事,要從自己的生命開始,即使有個傷痕是你不願再去碰觸、面對的,但觀眾要聽的,就是這樣的故事。我認為大家並沒有說出一個完整的故事,都只有片段,這可以拍成『微電影』,但無法拍成『電影』。18年前,我參加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碩士班考試,考官只給一張白紙,然後直接念題「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請用這20個字,畫15個分鏡(說故事要影像呈現)、再寫成2000字的故事。各50分!這就是說故事的開始。10分鐘要講一個故事,流暢度要夠、一貫性要有。如何使用語言、套用照片,成為一個故事?當你會講故事了,接下來就要想,怎麼把故事影像化!」

微電影評析

阿嬤的私釀

鏡頭從搭車開始。歷經長途車程終於見到阿嬤本人,帶領入門後,映入眼簾的是以長鏡頭拍攝的煮米粽、釀酒的過程。最後拿起畫筆,在紙上揮舞色彩,原來這也是阿嬤的絕活。多才多藝的阿嬤不僅很會煮肉粽,也將吊掛肉粽的草桿精心編上美麗的繩結,像親情的依偎、在錯綜複雜的世界裡仍深深連結;她細心的活兒,還不只灶間的這些炊事,愛學習、善手作的阿嬤,累積不少她個人的作品,銀髮生活就是一盅濃鬱溫潤的美酒!

講評
王明旭:題材非常好,但感動不足,能賺人眼淚的洋蔥太少!這代長者,經歷日治時期,在文化與語言上,有很多交會衝擊。從每個老人家的故事,都可以學習到很多。生命有限,若能激發出對生命、社會關懷,把生命價值放大會更好,希望以後可以加很多洋蔥! 
王瑜君: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這代老人家所處的是最酷的時代,很多年輕人開始呼籲下鄉種植,加上食安問題,手作更顯可貴。長輩的故事不是只能往泛黃的記憶裡走,現在他們的東西才是最夯的!如果我拍,會希望打造成文創的文宣品,邀請阿媽出來教,銀髮族也可以接上台灣轉型契機,成為新興產業的招牌。
葉基固:在視覺跟聽覺上,你們運用很多長鏡頭及旁白。我們看侯孝賢、蔡明亮的長鏡頭畫面有力量,因裏面包括演員表現、場面調度的設計;但學生的長鏡頭是沒有力道的,因不會運鏡。這也是要先堪景、彩排的原因。建議拍攝長鏡頭畫面時,可以補拍不同的角度作切換,請阿嬤再煮一次,從不同角度拍,這樣就有前景、中景、近景、特寫。長鏡頭不是漫無目的的,要去思考,為何需要這個鏡頭。 
在聽覺部分,你們以配樂襯底,但如果能現場收音反而更好!影片的聲音處理是:拍劇情片的話,旁白跟對白要最清楚;第二是環境音,能傳達現場的真情實境,比如,雞叫帶出農舍村景的真實感;第三是音效,比如加入雷聲,創造出環境的氣氛。最後才是音樂,這是人工加料,尤其拍攝記錄短片,不要都是音樂!
至於敘事結構上,你們的做法很工整。但如果是我,我會怎麼拍?我會先拍奶奶的手繪本,拍完之後,用第一人稱說一個故事,用這寫意的畫面,製造觀眾想像的空間,然後才引出主角上場,拍攝他還會裁縫、然後開始煮粽子的畫面。觀點很重要,從阿嬷觀點出發,用長鏡頭捕捉人物互動的細節,以及配合環境天候的變化與動作,說出某種體悟、心情,帶出對生活的看法、與生命傳承的對話,就結束!

 

图片
图片

微電影作品小結

學員第一次嘗試拍攝微電影影片,礙於時間緊迫,有許多細節並未考慮、設計得周全,整體看來質樸粗糙。但在行家葉基固導演眼裡,他認為:「創作沒有輩分,我們的才華不見得比你們好!今天拍攝的對象,已能造成觀眾的移情作用!你們能在當下記錄家人那一刻,是很幸福的。」葉基固從專業角度來的批判直接、犀利,他笑稱,他已經收斂了一把刀!但他內心溫暖的感受力強烈,最後也站在教育者立場提醒學員:「拍片真的很難,團隊會一路吵,到底該聽誰的?拍片過程很容易有挫敗感,但經過之後,就學到包容跟學習看到對方優點!這是最有價值的!」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