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2012/07/10-11 & 2013/01/19-20


口述歷史引導與實踐

本次工作坊的重點之一,就是請同學們以分組方式做口述歷史的訪談,之後再以參與式設計的方式來做設計,並於下次回訪時進行田野調查,了解這些設計如何融入社區,並導引出「共同決定的夥伴關係」,讓需求者能夠自主地提出他們的想法。

口述歷史引導/蔡篤堅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科)
整理/王柔蘋、王品涵


認識金岳部落

用口述歷史建構集體意識與價值

訂做優質服務:讓構想的芽,在金岳部落成長

物理學,物理學:一些你不知道的設計知識

「老」也要成功──長期照護

口述歷史引導與實踐

學員成果


第一組

訪談:
這組同學訪問了兩位老人家的生活狀況。從訪談中了解到退休之前的生活、家庭成員及現在生活狀況,包括走過日據時代經驗、會說日文、信仰天主教、夫妻感情融洽等。觀察到的協助點,則包括老人摔傷、記憶力問題等。同學對於訪談內容的感想是,「會想到自己的長輩」,並因為這樣的移情作用,更加關心受訪者的日常生活,另外也注意到語言溝通的問題,奶奶的國語不是很好,同學又不會日文,溝通上多少有些障礙。對此,蔡篤堅提出了他組同學的解決方式,即「重複確認」,複述一次給老人家聽,確認是否就是他說出來的意思,然後從經驗中去摸索,參照生活習慣、歷史背景、宗教信仰、身體健康以及原民風俗等方面的內容來做進一步的理解。除此之外,蔡篤堅從同學的體悟出發,進一步地拋出了,即「訪談者問題意識的邏輯」與「受訪者生命經驗」間的差異,值得進一步的思考與研究。

第二組

訪談:
第二組訪問一位76歲奶奶。他們觀察到,受訪者本身的表述,與照護者(受訪者女兒與媳婦)不甚相同。舉例說,受訪者認為自身醫療狀況與身體健康都相當良好,但照護者指出受訪者有糖尿病跟高血壓,常常需要打針,一個月拿一次藥……。同學並指出這應該要有進一步的探究。對此,蔡篤堅認為,同學的觀察相當精到,同時也展現出以受訪者語言來呈現其生命經驗的企圖心。此外,除了生命經驗,疾病經驗也是可以進一步去探索挖掘。接下來如何帶動他們的故事跟我們的設計概念相結合,才會具有真實感,以及深一層的感受與意義。在受訪者的能力基礎上,為他們設計合適的成果。
設計:
順應著樂天知命的部落居民,秉持著「不需要就沒必要」的理念,讓部落的居民自己主辦活動。由於受訪者表示期望的醫療服務模式是「醫生坐在我旁邊」,而非電子遠距治療,因此,在活動設計上,也秉持著這樣的方式。同學嘗試讓老人家來為年輕人辦活動,以延伸人際關係跟親子關係的互動。由於偏鄉娛樂較少,本地年輕人空有活力但無處發洩,因此,同學希望能設立一個協會,讓老人家來教授竹編或織布,又或是老人家每個月教導年輕人做菜,以這樣的頻率與方式,傳達部落的文化或傳統技藝。反之,可以由年輕人教導年長者新科技與知識,結合年長者的在地知識與年輕人的網路優勢,找出部落重生的契機。

第三組

訪談:
本組同學訪問的對象是位50多歲的砂石車司機陳大哥。陳大哥因為工作時數常超過10小時,下班後常常用喝酒方式紓壓。壓力很大,因此健康狀況不是很好,訪談隔天就因為心臟方面的問題,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對於本組同學的報告,蔡篤堅認為,同學們在報告時,有從「情境」轉向「需求」的態勢。這兩種報告方式各有優缺點,前者的優點在於類似臨床報告,可在後續設計時提供支援;後者的優點則直接呈現了可能的需求點。只是仍要注意「知識只是我們認知世界的工具與方法,真正認知世界的還是『我們』」,在呈現的角度上要有更多的警覺心。
設計:
針對病患需要的藥盒來做為設計的平台,設計一套在醫院就分好藥物在藥盒的系統後再送給部落老人或病患手上。同學在研究後發現,台大已有一個相關成品的設計,預計將之簡化,並增加確認用藥之平台檢測功能。對此,徐老師講評時,則認為需再考量到藥盒的成本,以及防呆裝置,因為這些都關係到產品的接納度。蔡篤堅則認為,此概念雖好,但既已有人實行,便無需再做一次類似的產品。況且,這對健康的社區居民來說,似乎沒有什麼實用性。建議往更全面的方向去思考。

第四組

訪談:
第四組的訪談對象是一對爺爺奶奶,爺爺經歷過八二三炮戰,兩人大多說國語與原住民語,偶爾也唱日文歌。另外,同學也觀察到受訪者的居住環境與生活模式之間的關係。然而,由於本組同學擔心問題太過詳細會顯得有強制性,因而整體來說,訪談較他組要來的發散而缺乏故事線與突破口,相當可惜。蔡篤堅建議,應設法將第一天的生命故事記錄融入設計概念後進行訪談,並以回憶方式鼓勵受訪者談論自身話題,而不要使用醫生問病例的勾選方式。這樣會更容易拉近彼此的理解,報告內容就會非常完整。
設計:
本組的設計為「移動式整合服務」,操作方式,考量目前部落現有的資源,由有車子的年輕人組成一個小組負責整合部落中的人力與物力資源,像是接送老人、運送餐點…等滿足部落中的需求,將部落分成幾個區塊作移動式的服務。譬如在各區域舉辦活動,幫助居民增進感情與興趣上的交流,更可以在這些活動中掌握每一戶家庭的狀況,同時可做特殊資源的登記與運用建但須注意部落的資源是否足夠應付需求,或在資源不足情況下,如何排程,如何尋求外在協助等。蔡篤堅則認為,提供的服務要深入部落且越簡單越好,且需辨明協助的對象。舉例來說,運送服務是否僅限行動不便人士?然而整體來說,大方向已很明確,只差參與式設計回饋的機制,也就是回到部落中去評估其可行性。

第五組

訪談:
第五組的訪談對象是五十多歲,以務農為業的陳爺爺。陳爺爺一直無法明確描述自己的健康狀況,但已知病況包括一眼失明、糖尿病、雙腳站立不易,可能有關節炎等。一天的作息,大多是早上在附近走走,跟朋友聊聊天、看看電視。對於健康狀況,陳爺爺主要是顧慮經濟問題,而無法有進一步改善。對於本組的報告,蔡篤堅認為這和第四組剛好相反,第四組太過發散,但第五組又太過專注於自己的問題上,以致於有些時候斷裂感稍重。建議能再放開一點,順著受訪者想表達的意思去訪問。
設計:
本組的設計為「小巴來專線」。其設計理念及需求發現,是基於邀請外地人一起參與部落傳統慶典活動,可以推廣文化亦可帶來經濟上的利益;另一方面可設置博物館、發展民宿、活化當地資源及導覽培訓提供工作機會使年輕人願意留在部落繼續發展,同時照顧到部落中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像是外出購物、運送物品、就醫健檢等都可以利用這交通專線的服務。路線也可進一步規劃成:醫療專線、抬槓專線及觀光專線。車上置物架採取低矮的設計方便老人家取放、站牌設計仿造台北市的公車電子看板,可以看出班次的狀況。對此設計,蔡篤堅認為,首先要確保小巴士的購買、保養與燃料費用從何而來?另外,是否有這麼多的使用需求?觀光客來源在哪?最終,最重要的是如何運用「現有的資源」。建議先做需求調查,另外,即使不是純觀光,如果將部落康放給大專院校相關科系社團做學習,也是一種產業的模式。
图片
同學們以分組方式做口述歷史的訪談
图片
以參與式設計的方式來做設計,並於下次回訪時進行田野調查,了解這些設計如何融入社區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