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體能×體驗設計
2013/07/03-05
【教師心得】耐心等待,讓創意找到出路
護理專業如何與工商業設計專業共舞?兩個領域間如何互動、搭配,帶領學生進入陌生的熟齡設計領域?並點燃學生的熱情、激發他們的潛力?工作坊結束之後,老師們又得到哪些經驗與感受?
口述/陳惠姿副教授 輔仁大學護理系 董芳武助理教授 臺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 撰文/林祖祺 |
Q&A問:請問陳惠姿老師,這是您第二次參與T型人才工作坊,一樣是與工設系老師合作,這次課程內容安排與引導方式跟上次是否有特別不一樣的地方?
陳:這次我花比較多時間去想像學生的成品會是什麼?上次是銀髮電腦產品的設計,比較可以理解,但這次的主題是動感設計、體驗設計,是我不熟悉的主題。直到跟董芳武老師討論後,才比較清楚Context Mapping這個設計方法,重新學習後,才知道這方法跟我們在學校帶學生的策略是類似的,只是名稱不同而已。不過,在與其他領域老師合作下模擬如何達到共同期望的成品與效果,對我來說是個挑戰,因這次的成品不像上次那樣具體,這次的發揮空間更大、更寬廣,這對學生和老師都是很好的學習過程,甚至有點像老師的培訓營,我從董老師身上獲益良多﹗ 問:請問董芳武老師,您過去是否有過跨領域教學經驗?這次參與T型人才工作坊,與不同領域老師合作,您有何心得與建議? 董:我去年在工研院辦的工作營就有過跨領域合作與教學的經驗。包括,帶著設計背景的學員和工研院資工背景的工程師合作,主題是設想智慧家庭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另外也帶過學生和工藝家進行跨界合作。這兩次的參與者,一半以上是設計學員,另一半是工程師或工藝家,而這次工作坊,設計學員佔少數,但有很多跨領域學員的活動,跟以往經驗較不一樣的地方是,可以看到更多跨領域的合作。因為先前的經驗鎖定在設計如何與科技或工藝對話,這次則是很多不同領域共同合作。我也覺得T型人才工作坊很像老師的培訓營,我在陳老師身上也學習很多,因為為熟齡設計是新興議題,藉由陳老師在老人學的專業,他們給的想法和看法,都會比我們自己去摸索來得更專業和中肯。 問:這次T型人才課程,讓您獲得最大的成就與滿足是什麼部分?挑戰又是哪些? 陳:最讓我感到滿足的部份是,工作坊的同學都非常棒!因我平常在學校提醒同學許多可以發展的方向,他們常會跟我說沒時間完成等等,但這裡的同學都不會!每個人都很專注、也很願意多嘗試!學生的學習意願,是老師想陪他們一起努力的動力,很感謝他們願意在更多方面發想,從他們的成果發表,就能感受到學員有將我們提的意見和元素視為寶貝,一個個的鑲在作品中,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的建議和提醒那麼有用過,這是很令人滿意的。 而我的挑戰則是耐心,要告訴自己不要急、不要去push、要等待!這是我要學習的部分,在發想過程中,雖然要去看每組的進展,但是不要太早打擾、建議他們,要能按耐住自己的性子。 另外,與不同領域學生討論同樣議題時,如何觸發他們引發共鳴,也是很大的挑戰。因此,我舉例時,不從我擅長的護理角度講,而從我不熟悉的領域著手,讓自己在新的領域有新的發想,也讓學生從他們陌生的領域嘗試摸索合適高齡者的產品,盡可能的觸發他們去思考,這是我需要學習及努力的地方。 董:讓我最感滿足的是,從最後的結果會看到學生的創意是無可限量的!在同樣的主題上,會有很多不一樣的發想,而且四組都有不同方向,我不希望給他們一些暗示,造成大家的成果都長得一樣,希望能夠兼顧創意以及應用發展的潛力。而我的挑戰是,會擔心沒辦法在每個設計環節中,達到我想要的成果。譬如說,在各個設計的階段,像是腦力激盪和Context Mapping等過程中必須有目的、有成果的完工,讓設計一步步的累加,而且三天是我帶過最短的工作坊,因此會有點擔心同學因為不熟悉主題和方法的緣故,花一整天在磨合,不過好像還好,整體的氣氛都帶得很不錯! 問:面對跨領域組合的學生,您在教法上是如何引導,讓他們容易進入情況?又如何訓練他們的觀察能力呢? 陳:我在學校一直有通識課程,所以有累積跨領域教學的經驗,知道怎樣的話語能讓學生容易進入情境,我主要用情意來帶動。例如:你有注意過阿公、阿嬤的皺紋、牙齒有多少嗎?以此帶動他們的情意,大多數同學都會被感動。此外,我會用大量圖像和影片去激發他們的情感,引導他們看完後,用一句話甚至兩個字去描述、濃縮。因老人學是新興學科,所以我常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勾出學生的關懷。 董:在前面觀察發現的階段,不會特別引導,而希望去引發每個人不同的特質,所以在前階段不刻意調整,讓他們用自己的角度看。過程中會有些輔助,像Context Mapping就有視覺化的功能,例如看到水,有人會想到浪費資源、有人會在意水是否乾淨,每個人從自己背景去發現問題。所以,希望他們在觀察發現上用很強的角度與立場去看。不管是設計系還是跨領域學習,都要挖掘自己的特質。 在前階段引出他們的專業,後階段提案就會跟專業有關,關鍵是,前面有沒有辦法激發出他們的特質,後面的獨特性才會出來,讓專業跟跨領域相乘,因此這次工作坊的成果都跟學員的背景很搭。 所以讓他們在前階段深入觀察,提出反思或見解,融入專業,前階段做到很深入才不會造成學員來自不同背景卻又想到一樣的東西,這樣會太淺薄,前面夠深,後面就會有獨特性,而且會跟專業產生很好的關聯。我也會留意有沒有辦法用不偏頗的方式激發出每個領域的差異來,他們的專業會影響最後成果,但要用內在去引發,讓設計概念從裡面長出來,不能急著給暗示,也不能給他們框架。 問:老師們覺得這次學員很棒的點在哪裡?有需要加強的部分嗎? 陳:很棒的是,他們都很認真,而且都是自願的,雖然大多是個人前來參加,但都不想輸別人,這是工作坊吸引人的地方!因為人數不多,所以學員都可以被照顧到,每個人都被需要、都有貢獻。學校的課業也許讓學生覺得背多分,可是在這邊接觸不熟悉的領域,得學習全新的、跨領域的知識,因為來的學員都是自己的選擇,所以非常認真,這是身為老師最高興的,至於該加強的部分,我就想不到了。 董:我也覺得這次的學員都很不錯,參與度很高,就算上午去打工,下午都可以立刻接上進度,如果現代年輕人都有這樣的特質,那將來社會就有望了,T型人才工作坊能夠吸引具有這種特質的人,讓活動變得很有趣。很多事的成敗,最大因素都是人,人對了就會精采! 我覺得需要加強的部分是T型人才工作坊的宣傳,這活動很好,但不是很多學生知道,我們自己的助教團隊都很有興趣,因為實在太值得參加了!要趕快宣傳出去,來參加過一次會就會讓人變得很不一樣! 結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