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生命季節×影音典藏

2014/07/31&08/14


【教師訪談】課程操作的反思與回顧

〈生命季節×影音典藏〉是智齡聯盟第二次開設人文議題的工作坊。聯盟的主題一向聚焦於設計能提升老人生活品質、自主行動能力的輔具與智活科技;但心靈層面也會因社會參與的萎縮,而衍生許多精神情緒問題,因此,如何挖掘生命意義,讓長輩能在人生敘事之間重拾對生活的信心,也是很重要的一環。而這兩次課程,在設計規劃上,有何出入與檢討?

授課老師/王秀槐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李佳玲副教授(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王明旭講師(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
     葉基固助理教授(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王瑜君講師(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採訪、撰文/陳淑英

【引言】生命季節×影音典藏

【整體報導】鎖住生命季節的動人時分

【作品評析】故事鋪陳祕技

【教師訪談】課程操作的反思與回顧

【學生、助教訪談】
經驗提煉

課程主題設計的反思

這次課程,設計了兩大主軸:一是從個人生命談人生四季;接著,擴大到更深的視野,從人生長河的軌跡,去追尋傳承而來的生命價值。
一開始,王秀槐如同往例,從音樂、文字與影像去詮釋人生四季,但看過學員的個人生命四季分享之後,她驚喜地說:「從你們的分享,我發現我的傳達比較制式,春夏秋冬就是人的一生,就是依序走,但同學的詮釋非常多面,我從你們也學到多重詮釋。」而另一個傳承主題,不管是學員跟老師都承認,要回顧家庭記憶、代間傳承,確實有困難!王秀槐檢討說:「也許現代社會都是小家庭生活,三代同堂的家庭較少、互動也少!我們多半活在個人世界,可以談如何經營個人生命、但要拓展到家族經驗,就有限制跟障礙。」 
如果下次要再帶同樣的題材,王秀槐說:「我們在短時間內無法講那麼大的東西,得針對具象的人來做,從身邊的家人著手,帶著學員思考,他們傳承給我們什麼?然後再拓展到個人身、心、靈層次的發展,這是我在課程設計這塊學到的。」
因這次只有一組學員做出微電影影片,李佳玲不禁思考:「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我覺得不一定要用微電影的方式去拍,因為短時間內,要呈現拍攝、剪輯的成果,技術上畢竟比較難。也許可以用其他形式呈現。」
認真負責的李佳玲其實已把教授範圍縮小,只讓學員學幾個基本功能來運用就行,也提供軟體操作簡報與影片,讓學員回家練習,所以無法期待他們在運鏡、走位、剪輯、後製能一次到位!李佳玲感嘆說:「我們做了太大的挑戰!」
但葉基固導演卻很正面看待,他認為,「學員已經做得很棒了,才兩天課程誰來做都不可能做得很完美。我們是花四年來訓練學生,才稍見一點成果。如果兩天課程,他們就能做得很棒,那世新真的要關門了!」葉基固導演第一次參與T型人才課程,就識出T型人才的精髓,他說:「這門課是要能開啟他學習的亮點,他一旦有興趣了,就會繼續往下走!」

跨領域激盪的精彩

在講評過程,加入三方不同專業的激盪,也讓老師收獲頗豐,王秀槐聽完評審講評,興奮地說:「我真的感受到跨領域學習的樂趣,特別是接觸了平常少有機會接觸的觀點。我們都是電影的消費者,很少聽到電影實作者的想法,今天給我很大震撼,感受到不同媒介的力量,也給我新的學習目標。」
跨領域學習最直接受益的,當然是學員本身,李佳玲回應王秀槐的感受,接續說:「我也很感動不同領域老師所帶來的觀點,王老師給我們歐洲派批判性的觀點,這對東方而言,是較不習慣的,但卻是很好的思考方向!而導演的表達是動態的思考、不是靜態的思考,也給我們新的開啟!而最重要的是跨領域的討論跟嘗試,其實一天的剪接是沒有品質的,但學習這個過程是最重要的。」
課程主題討論完,這股跨領域交流的熱力繼續延續到課程結束後,原本不相識的老師,熱絡聊起台灣設計教育的瓶頸以及台灣電影產業發展的限制,以及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教育方式,讓老師們話匣子一開,樂此不疲!

 
图片
王秀槐說:「我們得針對具象的人來做,從身邊的家人著手,帶著學員思考,他們傳承給我們什麼?然後再拓展到個人身、心、靈層次的發展,這是我在課程設計這塊學到的。」
图片
葉基固導演第一次參與T型人才課程,就識出T型人才的精髓,他說:「這門課是要能開啟他學習的亮點,他一旦有興趣了,就會繼續往下走!」
图片
李佳玲不禁思考:「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我覺得不一定要用微電影的方式去拍,因為短時間內,要呈現拍攝、剪輯的成果,技術上畢竟比較難。也許可以用其他形式呈現。」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