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2012/07/10-11 & 2013/01/19-20


用口述歷史建構集體意識與價值

口述歷史是什麼?操作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臺北醫學大學蔡篤堅教授由醫學人文的核心價值講起,期待學員們能了解,口述歷史不僅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對生命、對人文的關懷。而若能帶著這個方法及其精神訪談金岳部落的長者,將能對訪談內容獲得更深入的思考與體會。

口述/蔡篤堅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科)
撰文/林怡廷

認識金岳部落

用口述歷史建構集體意識與價值

訂做優質服務:讓構想的芽,在金岳部落成長

物理學,物理學:一些你不知道的設計知識

「老」也要成功──長期照護

口述歷史引導與實踐

學員成果


口述歷史的價值-共同參與

「口述歷史,是一種尋找史料的方式。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共同參與』的精神」。以此為開頭,蔡篤堅表示,口述歷史學家的目標不在獨立探索歷史學中的未解之謎,而是透過與受訪者的共同參與,由他們的口、從他們的眼,理解、體驗並發現庶民文化、庶民精神,甚至是對歷史變遷的感受。
「共同參與,指的是以人為本的思考方式。」蔡篤堅以修車廠與醫生的對比為例,來說明這個概念。「當車子進到修車廠後,維修人員會將車子修好,車主不必費心。相反地,當病人進到診所後,醫生只是教病人怎麼照顧身體、怎麼維持體力,醫生無法在短時間內『修好它』,而是得靠病人與家屬的努力,才能逐漸康復。」由此可知,在醫療照護體系中,必須由醫生、病人與家屬不斷溝通、共同參與,慢慢修復身體的損傷。
蔡篤堅強調,口述歷史不是微觀的,而是具有見微知著的效果。從中,甚至還會迸發出足以超越環境或生理侷限的勇氣和能力。這樣的突破,正是生命的道理。同時,這也意味著,透過口述歷史,專家能跳脫專業與體系框架,走入社會、貼近人群,感同身受地尋找塑造體系新風貌的機會,還能創造出「以人為本」取代「以系統為本」的反省思考。因此,口述歷史能扮演著凝聚新社會價值,並帶動社會形塑和轉變的機制。這一切,都是透過學者、居民的共同參與,逐步實踐。

當口述歷史遇見醫療專業

那麼口述歷史與工作坊主軸「金岳部落的在地、健康與老化」有著什麼關聯?蔡篤堅表示,學員們的任務,是要能構思出在地健康與老化方案,其中的關鍵在於了解部落、了解居民。唯有如此,才能提出符合需求的想法。
過去的醫療體系、醫療服務,多以「系統」為中心,少從「人」的角度思考。因此,蔡篤堅說,透過口述歷史,能讓醫療專業貼近居民生活、了解其對生活的體悟和感知,這是醫學體會生命倫理的重要激素,藉此,還能創造出結合善良風俗與專業道德實踐的醫療,甚至能讓醫療專業角色,成為保障病人生命尊嚴和身體自主的媒介,而不只是醫療體系的代言人。在此,口述歷史成為一座橋樑,讓醫療專業與居民共同參與、共同創造新連結,帶領醫療、社會邁入新時代。

讓口述歷史在部落扎根

接著,蔡篤堅從人文面,談口述歷史。台灣在特殊歷史脈絡下,逐漸成為民族大熔爐,人們還能彼此包容、尊重。由此,蔡篤堅認為,「口述歷史更該在台灣扎根、發展」。因為口述歷史能展現不同群體的特色,還可以保留個別的網絡,甚至是每個人的獨特內涵。因此,如果能將口述歷史運用在台灣這片土地上,不僅能呈現特定受訪者或是專業人員的集體記憶,同時能彰顯台灣社會極具包容、多元與在地的敘事。這樣富有人文內涵的敘事,更能拉近各個專業與民眾之間的距離。尤其在原住民意識抬頭的當下,口述歷史更具重要性。
因此,蔡篤堅表示,期待工作坊學員們能從部落語彙、社會脈絡,甚至是價值文化的理解上,創造一個更大的訪談架構。透過口述歷史,讓部落主動參與過程,從中發掘部落居民在健康醫療上的問題需求。藉此,構思解決方案,融入科技的運用,或是運用社區網絡的特色,與部落居民一同創造更好的社區生活,並幫助居民找到自我支持生活的力量。

居民,才是再生的力量

最後,蔡篤堅拋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外科醫生有沒有治好任何一個病人?」其實,答案是「沒有!」他接著說,外科醫生只是把病人的骨骼、肌肉放到對的位置,真正有治癒能力的是那些骨骼、肌肉,它們具有再生能力。
同樣地,部落要能永續發展,重要的不是外部資源的灌注,而是在地居民的主動投入,尤其要能看到居民的既有能力,把他們放到對的位置上。蔡篤堅以此鼓勵學員,透過口述歷史,並結合學員跨領域專業,發掘金岳部落的機會,並激發居民主動參與,讓在地健康或老化方案的實踐,或甚至是部落的整體發展上,都能生生不息。

图片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科蔡篤堅教授
图片
蔡篤堅教授強調,口述歷史不是微觀的,而是具有見微知著的效果
图片
透過口述歷史,能讓醫療專業貼近居民生活、了解其對生活的體悟和感知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