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五老新生活Í在地心設計
2014/08/11&18


【單元課程一】老了怎麼活?五老新生活

講師/謝佳容副教授  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
報導
/王品涵
图片
【前言】五老新生活x在地心設計

【整體報導】打造銀髮樂活APP 

【單元課程一】老了怎麼活?五老新生活

【單元課程二】以使用者為中心

【單元課程三】打造行動APP!

【成果發表】以關懷心、集力打造貼心APP

【教師訪談】備課甘苦談

【學員心得】是智齡,更是自我成長


全球高齡

隨著「地球村」的逐漸成形,全球化從一個概念,慢慢地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風景。然而,伴隨著「世界變平了」的,除了新知識、新觀念的普及與全球化商品銷售鍊的成形外,「少子」與「高齡」竟也意外地成了地球村的共享危機──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和國際長青協會
(Help Age International)在2012年10月1日「國際老人日」則共同發表了一份調查報告。該報告指出,「人口高齡化」(aging population)很快就要成為全球普遍面對的一般問題。事實上,到了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數目將在歷史上首次超過年輕人口的數目──雖然仔細想想,伴隨著以全球作為範圍的教育程度與醫療品質的雙雙提升,這樣的發展毋寧說是必然。全球如此,臺灣又何嘗例外?高齡化與少子化,在臺灣已然是現在進行式。而提到臺灣的高齡化社會,相信大家都對相關數據耳熟能詳。事實上,臺灣更將於2025年搶先一步,由高齡社會踏入超高齡社會!

社會衝擊

不消說,人口高齡化會帶來許多的社經衝擊。以勞動市場來說,勞動力高齡化會帶來的,就是顯著的生產力下降;以財貨市場來說,則消費的型態將會面臨新一波改變,生活輔具的銷售數量將有顯著增加;以政府財政來說,稅基減少,退休金的給付將增加……林林總總的衝擊,簡單來說,其實可以歸結成以下數項:老人長期照護與健康照護體系的規劃與完備;高齡人力社會參與、終身學習、休閒與就業的規劃運用;扶養關係的再建構;居住與交通安排的重新思考。

長照體系

目前臺灣的健康照護體系,分為公共衛生預防保健服務、急性醫療服務與復健及後續性服務三種。其中,公共衛生預防保健服務為國民保健計劃的範圍,而後兩者則為醫療綱第二至五期的計畫。而一般所熟知的醫院體系(包括衛生所、基層醫療機構、地區醫院、區域醫院與醫學中心)、緊急救護服務與健康促進與維護,涵蓋了「公共性衛生預防保健服務」與「急性醫療服務」兩大範疇,「復健及後續性服務」則由慢性醫院與病床、護理之家、居家照顧(日間照顧、養護機構、安養機構)與其他社會福利與服務等負責。儘管此一體系看似架構健全,然而長期照護的資源卻長年不足。

長照阻力

「長照服務法」目前僅通過立院一讀,除法規問題重重,通過遙遙無期外,服務模式太少、人力不足與民眾認知不夠,民間資本不願投入發展等,皆是推動長期照護的阻力。僅以民眾認知一項,民眾預測自身的失能年限平均是3年,但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女性失能者平均失能7年,男性為5年。在老年照護成本方面,平均數目為210萬元,然而對此有所預備的,僅有31%的人。而有40%的民眾,希望老後能住在家裡,但實際上,由於人力短缺(培養了九萬名長照人才,投入市場執業者僅有兩萬人)僅有24%的失能老人能享受到政府的居家照護。凡此種種,都讓人想要問,對於老人,我們還有其他照護的方式嗎?

快樂,忘記老

實際上,或許是有的。辦法就在於「不要老」!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畢竟歲月催人老,哪是說不要變老就不變老的呢?但在醫療技術與環境日益進步、平均壽命大幅增加的今日,老化速度確實延緩了不少。然而,比起大家都懂得照顧的身體,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問題,反而常常被忽略。然而俗話說的好,人老心不老。要活得健康,生理與心理其實同等重要。事實上,老年人口非常容易出現憂鬱症與失智症。根據統計,國內65歲到74歲的老年人口中,約20.2%有憂鬱傾向,75歲以上,則上升到24.9%。顯見年齡與老年憂鬱症之間的關係。至於失智症的部份,臺灣失智人口在2012年已經超過19萬人。
而要如何預防失智症與憂鬱症?研究顯示,從事可刺激大腦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能增強腦細胞內的神經連結,也就降低了失智症的風險。換言之,保持好奇心、接觸新事物、更多休閒娛樂與社會互動,「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是預防失智與憂鬱的一大重點。此外,多運動與均衡飲食,也是相當好的方法。

五老新生活

透過上述的概念分析,我們已經瞭解社會制度上的不足之處,那麼,老年人口除了個人對於身心健康的關注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活得健康又快樂呢?在此,謝佳容引進了「五老新生活」的概念。所謂「五老」,指的是「老身」、「老本」、「老居」、「老伴」與「老友」,而這五者既是循序漸進(由「老身」而「老本」,由「老本」而「老居」,由「老居」而「老伴」,由「老伴」而「老友」),彼此也是相輔相成。
所謂「老身」,指的就是健康。年輕時開始建立健康生活,定時做運動,飲食均衡,適當作息,就能保「老身」健康。所謂「老本」,指的就是經濟能力。年輕時未雨綢繆,定期儲蓄、預備退休金及購買保險,有充足「老本」來養老。所謂「老伴」,指的是婚姻。年輕時與伴侶建立恩愛的夫妻關係,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彼此協調,彼此相愛,將來有個可以伴你終老的「老伴」。所謂「老居」,指的是居住環境。亦即建立一個溫馨的社區,讓長者可以有個安享晚年的安樂「老居」。所謂「老友」,指的是交朋友。結識志趣相投、可以交心的朋友,到老也可以找些「老友」去遊山玩水,享受人生。這「五老」的結合,即是銀髮族成功老化的生活樣貌。
介紹完五老新生活後,謝佳容要學員分享生活經驗中所應用的APP軟體概況,哪些軟體讓學員的生活變得更美好?接著,她要求大家思考,目前所使用的APP軟體,有哪些在未來可能會繼續用到?又可能需要哪些創新功能?「五老」又需要什麼樣的APP
?腦力激盪,就從當下做起!

 
图片
臺灣更將於2025年搶先一步,由高齡社會踏入超高齡社會!
图片
目前臺灣的健康照護體系,分為公共衛生預防保健服務、急性醫療服務與復健及後續性服務三種。
图片
謝佳容引進了「五老新生活」的概念。所謂「五老」,指的是老身、老本、老居、老伴與老」。這「五老」的結合,即是銀髮族成功老化的生活樣貌。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