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2014/08/12&13


【助教訪談】學習設計,設計學習

老化體驗、輔具介紹、機械手臂──工作坊的三門課程的領域學員未必能樣樣通。不熟悉的部分,誰來領入門?來自兩校的助教群引領學員們一步步聚焦想法、完成設計原型。亮眼的成果展現不禁令人好奇:在創意發想及技術修正不斷互相碰撞、琢磨的過程中,助教群的心情是什麼?

訪談、整理/林智偉

【前言】

【整體報導】 科技輔具,機械手臂初登場

【學員成果】「手臂」如何妙用?

【教師心得】 不被框架限制!向學員學習

【助教訪談】 學習設計,設計學習

【學員心得】  既有的也能結合新鮮事

Q:給初心者的入門手冊

臺科大電機系是第一次參與工作坊的教學,不過關於課程設計,助教周鴻鈞已在辦營隊的經驗中相當熟稔。但在場的學員很少是電機背景,在這樣的狀況下,該如何設計寫程式的課程?助教周鴻鈞坦言:「考量到大家可能都不熟寫程式這一塊,我們只有簡單教幾個程式語言,中間很多計算的部分我們已經先寫好了。」
教材簡化到讓大家理解指令與動作的關係──像輸入加減控制手臂的方向、或用數字調整手臂轉動角度。瞭解如何控制機械手臂是課程的核心。周鴻鈞說道:「我們設計課程都有一個預計達成的目標。我們跟郭老師(臺科大電機系郭重顯教授)最後決定,希望至少達成能讓他們知道如何跟工程人員溝通。」
知悉工作坊的學員背景多樣,教材的調整與助教的幫忙變得更加重要。考量後教材將中間繁瑣的細節省去,由助教來執行技術面的操作;把「動作與結果」詳細解釋讓學員了解,在創意發想上學員更能掌握思考路徑。

就像放大鏡:討論聚焦的學問

周鴻鈞說:「這課程在學校是電機系的課,實際執行的細節很多,但我們四個助教有先約定好,盡量不去干涉學員的創意發想,我們只幫忙技術上的細節。」T型人才工作坊每個場次的課程目標不同,助教的角色也會有差距。這次助教像是執行端的人員,而學員就像產品企劃。
但如果學員的想法不夠明確,該如何幫助學員聚焦呢?助教許妙如說:「我會希望他們能夠提出一個包含人事時地物的『情境』,例如,老人家可能會在浴室遭遇到什麼樣的危險。這樣我們在討論設計的方向會快很多!」
助教陳建修:「我其實有碰上一些難題。可能因為該組都沒有電機背景學生的關係,他們本來的想法很天馬行空,我聽了聽告訴他們要用多組偵測生理訊號的貼片、更多的自由度(機器手臂的關節)來設計復健活動。跟學員說明之後我們就一起簡化設計。」雖然在發想階段不干涉學員創意,但在執行上仍有其限制,並非毫無節制的胡思亂想、但也不是處處受限。參與工作坊的每個人都還在學習掌握其中的平衡點。

跳脫「經驗」的盒子

經過工作坊的洗禮之後,助教們得到了什麼樣的收穫?助教林易增說:「在電機系的訓練讓我們的思想多少比較僵固,很少想出新方向。這次工作坊結束好像我的頭腦被水沖過一樣,學員很多想法還蠻提醒我的。」
助教林易增接著說道:「我們平常在課堂上都習慣照著經驗走,看到某一類狀況就想要用既定的模式去解決,這樣其實不太好。」助教群自嘲工程人員的腦袋像水泥。對他們來說,適時的擺脫平常積起來的經驗,或許會迸出什麼好點子也說不定。
其實助教們並非第一次接觸醫學領域,他們跟著郭重顯老師的研究計劃,也對醫工領域多有涉獵,但面對這麼多不同領域的學員一起合作,也算是新鮮的嘗試,領域越多,想法天馬行空,也許許多想法無法落實,但也開啟了他們跳脫框架、更自由探索的馬達!

 
图片
周鴻鈞說道:「我們設計課程都有一個預計達成的目標。我們跟郭重顯教授最後決定,希望至少達成能讓他們知道如何跟工程人員溝通。」
图片
林易增表示:「平常課堂上都習慣照著經驗走,看到某一類狀況就用既定的模式去解決,這樣其實不太好。」助教群自嘲工程人員的腦袋像水泥。適時的擺脫平常積起來的經驗,或許會迸出什麼好點子也說不定。
图片
助教群並非第一次接觸醫學領域,但面對這麼多不同領域的學員,也算是新鮮的嘗試,領域越多,想法天馬行空,也許想法無法落實,但也開啟了他們跳脫框架、更自由探索的馬達!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