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2014/08/12&13


【學員心得】 既有的也能結合新鮮事

在復健中加入機械手臂的元素,或者遊戲、或者競賽,讓對復健很消極的病患或年長者願意實踐──四組的成果都各具巧思。其中獲得評審極高讚賞,得到「實務應用獎」的第一組學員,在兩天緊湊的課程中有什麼新奇的體驗?

訪談、整理/林智偉

【前言】

【整體報導】 科技輔具,機械手臂初登場

【學員成果】「手臂」如何妙用?

【教師心得】 不被框架限制!向學員學習

【助教訪談】 學習設計,設計學習

【學員心得】 既有的也能結合新鮮事

陳思蘭(培靈醫院/心理輔導、人力資源)

平常看到都是如何利用輔具減輕照護者的負擔,這個工作坊反而是利用輔具增強病患的體力,換個角度思考這點讓我覺得很有趣!我奶奶現在也在復健,所以比較能了解年長者不願復健以及做復健的痛苦。這一次工作坊,小組派給我的任務是負責提供一些日常生活經驗還有個案的心理狀況。
助教給我們一個很不錯的用機械手臂玩電流急急棒的想法,我們就把它發展延伸。像是用按摩球跟抬手臂來控制機械的上下左右,然後設定出力需到一定閥值手臂才會動等等。而我想最主要學到的,是在合作的過程中逐漸了解機械手臂能發展的地方在哪,如果有些要求做不到我們就修正。很感謝同組的組員,大家合力完成成果發表的感覺很愉快!

王品淳(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學系)

學長姊建議我,應早點來T型人才工作坊吸收經驗。老實說來之前我完全無法想像機械手臂能做什麼?沒辦法把它跟復健結合起來。工作坊進行途中才慢慢體會到:讓人去操控手臂完成某件事情是很有成就感的!出力與控制方向這些細節都很需要技術。
我主要是發想哪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可以用機械手臂輔助完成。後來就想到校內上課的時候提過偏重心靈層次的園藝治療,也許不少老人家有養花花草草的習慣,如果能設計成一個小溫室,手臂在裏頭主掌園藝事務應該會很有趣(當然外型要經過設計)。來了這個工作坊真的想到很多以前沒想過的照護發展方向。

李孟芬(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系助理教授)

我主要是以教學觀摩的想法報名這次工作坊,看看T型人才工作坊跨領域教學實際執行的樣子、成效如何,汲取可運用的經驗。雖然所學同樣有牽涉老人議題,但我平常學的比較偏社會科學的方法。這次來工作坊認識未曾接觸過的機械手臂,也對輔具的細節更加了解。
在我們的設計構想大概出來以後,我注意到的地方是我們對病患沒有進行分類,於是我就依據經驗建議把遊戲挑戰的難度分成幾個層級。然後規劃使用者需要訓練的部位。兩天的課程除了吸收關於電機方面的新知,體驗課程也相當有意義。以後會想參加關於工業、視覺設計的T型人才課程,回去後可以思考如何應用在我自己所學。
跨領域學習刺激的地方,不僅能貢獻自己領域的知識、也能從夥伴的分享討論中了解不同領域的個中滋味。你懂的、別人不懂,但大家都想明白你那部分領域,對學員本身能得到被肯定的價值感;而藉由別人的領域,也打開了不同的視野、帶來不同方向的思考刺激。在參與和互動過程中所得到的學習經驗,將比純粹聽講來得刻骨銘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