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2014/08/12&13


【教師心得】不被框架限制!向學員學習

兩天工作坊下來,從老人體驗到機械手臂設計應用,學員們都學到了前所未見的新知,將複雜又專業的知識化為有趣又不失專業內涵的工作坊課程,回首兩天的教授過程,老師們有什麼樣的思考呢?
撰文/馮天昱

【前言】

【整體報導】 科技輔具,機械手臂初登場

【學員成果】「手臂」如何妙用?

【教師心得】 不被框架限制!向學員學習

【助教訪談】 學習設計,設計學習

【學員心得】  既有的也能結合新鮮事

Q:請問老師,T型人才工作坊的課程時間緊湊,您如何規劃安排? 

林立峯:我參與過智齡聯盟,清楚T型人才希望帶給學生的是什麼。是場體驗和知識結合的學習。我負責的部份是臨床體驗,我刻意把失能體驗活動放在課堂講解之前,如此安排會比直接在課堂講述來得生動。以往沒有體驗,同學專注想設計一個讓老人家喜歡運動、甚至強迫他們運動復健的東西,可是把體驗課程放前面,學員就能有同理的感受,所設計的東西會更人性化,並且以比較感性的方式去處理。
郭重顯:林立峯老師來找我時,先介紹了T型人才工作坊的跨領域課程,跨領域的範圍可以很廣,我就在思考自己的專業領域裡有什麼主題適合本次工作坊的課程,直接就想到會動的機器人。我相信很多學員這輩子還沒摸過機器人,搞不好這會是他們的第一次。雖然,他們無法學到完整的東西,但能了解機器手臂跟訊號間的關聯,能讓生活更方便、有趣就夠了;林老師在臨床經驗上的解說,提供學員很多發想材料,他談的概念著重實務面,像肌肉可控制電子義肢。學生一開始可能沒概念,但相信經過這門課之後,自然會知道在發想這部分概念時,是否具有可行性,他們未來在職涯上就能更清楚這個技術,知道怎麼跟工程人員對話,把他們的創意、設計、想法清楚傳達!

Q:郭老師是第一次參與T型人才工作坊,請問您對跨領域課程有何體會、收穫與挑戰?

郭重顯:跨領域課程,獲得的想法一定更多元!在電機領域裡,每天接觸到的都很像,我們也有跨到醫工領域,他們都訓練有素,可是人在某個領域久了,腦袋其實會僵化,一開始認定某些概念不可能實現,就不容易再聯想到其他方式,頂多會思考如何讓器材功能變更好,不會有太多天馬行空的想法。然而這次學員來自不同領域,各有各自的想法,這些想法也更有彈性,這對我們久鑽在這行業的人來說,帶來許多刺激。這些想法,只要一百個中有一個想法成功,臺灣醫療產業就能走出去,T型人才課程對未來的啓發也在這個地方,能夠啓發創意思考能力,去發現一些新的idea。
這種形式的工作坊最大的挑戰是,助教該怎麼做準備?很多助教會擔心學生沒有程式語言的背景,在教學上是否會困難重重?所以在教學上把課程設計得非常容易就能上手。事前的準備多做一點,預想一下當天可能的情況,整個流程就會很順暢。從這次結果看來,每一組的機器人都有動靜、每一組也都在思考,最後助教幫忙寫程式。學員們從對設計程式束手無策,到現在至少有基礎概念,以後就能變成新的學習歷程與經驗。

Q:經歷過跨領域工作坊的經驗後,是否多了些不同想法、這樣的模式適用於一般課堂嗎?

郭重顯:我一直都在做跨領域的事情,比如,我們執行過輕量載具的計畫,當時國科會就提出跨領域的要求,包括設計、醫學、建築還有電資、工程、機械,包括北藝大拍電影的團隊也加入。在目前跨領域的氛圍下,許多計畫基本條件是跨領域,包括現在執行的教育部計畫就要求跨領域,這已經是趨勢了。T型人才工作坊就走在這個潮流上!我也曾在教育部要求下開過跨領域課程,有不同領域的同學進來,在課程設計上就是一個挑戰!設計學院跟電機學院學生學的是完全不同的知識,要怎麼教?當然,如果一個團隊裡,有更多不同領域的人才,互相交流經驗,共同完成作品,我相信這樣的趨勢未來會持續下去,且越來越蓬勃發展。
林立峯:其實去年「樂齡生活×宣導照護」T型人才3D列印工作坊結束之後,我就有邀請課堂上一起配合的業師也到我的課堂裡講一堂課,也帶學生去參觀他們高科技的輔具公司,這樣的學習對醫學院的學生帶來很大的衝擊,他們會認為這是未來不可忽視的趨勢,對產業的看法也有巨大的變化。

Q:請問林老師,在帶領討論階段,過程中有什麼樣的心得?

林立峯:在學生討論過程中,他們提到很多具創意、但天馬行空的想法,有時候他們會問我,現在臨床實務上是怎麼解決這問題?或者對於他們的想法有沒有更好的建議?那時我通常不會阻止學生各種不同的方案,為要讓他們自由發展,希望他們能自己想想看,我會忍到最後都不和學生說可能遇到的困難,因這樣一來,會被我限制住、困住,我反而要向學員們學習創意思考的模式,讓學生多多提出自己的看法,才有火花出現!

結語

這次的工作坊不僅是學員跨入輔具探索的學習機會,老師們辛勤的從準備過程到參與小組討論,都是一個完整而新穎的教學體驗,特別是如何讓思考重新活化,迸發出新的創新想法,對於未來研究的新思維,都是老師們在在享受的過程!
 
图片
林立峯技術長表示把失能體驗課程放前面,學員就能有同理的感受,所設計的東西會更人性化,並且以比較感性的方式去處理。
图片
郭重顯教授表示如果一個團隊裡,有更多不同領域的人才,互相交流經驗,共同完成作品,我相信這樣的趨勢未來會持續下去,且越來越蓬勃發展。
图片
此場工作坊對於老師們是一個完整而新穎的教學體驗,特別是如何讓思考重新活化,迸發出新的創新想法,對於未來研究的新思維,都是老師們在在享受的過程!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