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科技×互動飾界
2013/08/24&31
【老師有話說】不容小覷的銀髮趨勢老師們諄諄教誨的熱心,在這次工作坊表現無遺。當最後成果總評出爐之後,陳國珍再次勉勵學員,銀髮市場是未來最大的消費族群,可以多朝這方向努力!陳惠姿迫不及待再提醒學員,認識銀髮族的需求;童建樺也古道熱腸地關心學員的未來,分享其經驗!
口述/陳惠姿副教授(輔仁大學護理系) 童建樺副教授(弘光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 撰文/陳淑英 |
對象是誰我們究竟是為誰設計?是為現在的長者?還是為十年後的長者?陳惠姿提醒學員,「我們不是為80歲的人設計,而是在試現在六、七十歲的人的科技胃口、對科技產品的興趣取向在哪裡?」而這批戰後嬰兒潮的長輩(約民36年左右出生),跟現年八、九十歲長者不一樣,陳惠姿說:「他們雖未像年輕人那麼科技化,但願意接受科技、也受過教育,但太難的話就不想學。所以,減法設計很重要,越簡單越好!」
需要尊重
陳惠姿一再強調,「長輩是需要被尊重的」。為年長者設計產品,除了要考慮安全性、實用性以外,尊嚴尤其不能疏忽。而什麼樣的產品用起來能讓長輩覺得被尊重?陳惠姿說:「使用後能減少家人負擔、增加自主能力、用起來不殘障,還很時髦!這些東西,他們會用。」
經濟實力
陳惠姿問學員:「當你們畢業後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就業市場在哪裡?」她提醒,「戰後嬰兒潮這批,在一、二十年後,還會是社會上最有錢、有閒的人!」所謂「有錢」,是指能支配現金的能力很高,現在六、七十歲的人,已有「花掉的錢,才真是我的錢」的概念!陳惠姿說:「如果設想的消費主力是40歲子女買東西給六、七十歲的父母用,已行不通。因現在會買科技產品給長輩用的人不多,未來幫高齡父母買科技產品的機率更低,所以,要觸發老年人的動機,讓他們願意買。」
親情不打折為熟齡者設計更便利生活和照護的科技產品,原是為長輩的福祉著想,但陳惠姿說:「有次,我聽一位老人家說:『你們所做的,就是那些讓我的孩子不必回來照顧我的科技產品!』」因透過遠端照護系統,子女在遠端就能看見父母的狀況。陳惠姿提醒:「科技產品如果遠離親情,就難賣了!科技本身是好的,可是要有文化價值在產品裡,才會好賣!」
未來眼光陳惠姿最後提醒學員:「未來我們所用的東西、賺錢方法,不會盡跟眼前一樣!所以一定要打破舊思維,要有遠見、看到未來的趨勢,這些在T型人才工作坊裡都非常鮮明,就是要有設計、科技、來自人性的。目前有商機的部分,未來不見得能賺錢,所以要有超越性思維,更人性化,就會有商業價值!」
重要人脈最後,童建樺語重心長地提醒學員:「商界很重人脈!T型人才工作坊就是人脈。要加『有用的人脈』,讓彼此在對方領域都可以學習、成長,在這裡我就跟兩位老師學了很多!第二,要有『使用者觀點』,過去手機設計都以男性觀點作考量,設計方便放口袋的機款;當三星大螢幕手機問世時,許多男士狐疑,這麼大一個,怎麼攜帶?沒想到它大賣!因男士們忽略女性習慣把手機放皮包裡,所以也要從女性觀點來思考!第三,『減法設計』哲學,在設計時不斷問:需要這功能嗎?有這麼重要嗎?盡量把成本集中用在主要功能,做到最好!未來畢業後,社會最夯的產業,就是銀髮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