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生命季節×語繪典藏
2013/08/28&09/04


【教師有話說】

<生命季節×語繪典藏>是特別規劃人文路線的T型人才工作坊,以從中了解長輩的精神世界與需求。但在看別人之前,得先學會看自己,因此,工作坊規劃滿大比重的生命反思課程,讓學員從自己典藏的記憶開始,再一起去挖掘長輩典藏的故事。規劃、帶領這樣的主題,老師們有何體會與感受?


口述/王秀槐、宋珮
訪談/劉佳林
撰文/孫于蘋
【引言】

【生命反思】 感受生命季節的遞嬗
    
【繪本賞析】用圖畫書典藏生命

【繪本製作】如何製作生命小書

【成果發表】生命典藏

【教師有話說】 

【學員話心得】


Q:T型人才工作坊與一般課程相較之下,在預備與執行過程有何不同?

王秀槐:兩種課程在長度與內容安排上相當不一樣。因為生命教育是非常大的題目,而工作坊是短期課程,所以採焦點式做法。這次聚焦於生命四季的概念!預備一般課程,只要跟助教密切互動即可,但跨領域工作坊,我們經過四次討論過程,先交換意見、拋出想法、模擬過程,最後再討論細節。討論必須聚焦、規劃要細緻,在合作與相互激盪的過程中,我們不斷作調整。工作坊必須設計的非常細膩,但一般課程如果每堂課都這麼規劃,會比較難做到!不過這次規劃的課程,也可以納入一般課程內容裡,變成一個主題,還是可以有些連結。

宋珮:這次跟王老師一起備課讓我學到很多。創作發想以王老師的方式去激盪,可以深化他們的思考,會更清楚知道自己要做出什麼東西來。T型人才工作坊是極度濃縮的課程,但因為時間短,我們其實都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給學員,帶他們再更深入思考、一步步教他們經過繪本設計流程,最後的成果會更好!

Q:兩位教師第一次合作跨領域人才培育課程,有何感想?

王秀槐:我跟宋老師在合作規劃課程時,就深深感受彼此氣質不同(雖然我們領域不會差很遠)。我會比較目標導向,可能是學術研究訓練使然。而宋老師對藝術作品、創作感受的細膩度,是我發現很不同的地方。

宋珮:所以我們互相激盪!王老師因目標導向,會把學生帶入情境中,深入思考!這是我可以學習的。我在政大帶數位敘事創作課時,也可以用到,因所有創作,都是從個人出發,所以前面這個引發刺激思考的動作很重要!

Q:這兩天課程成果,是否有超乎預期的部分?

王秀槐:生命教育結合語繪藝術創作的主題,一開始的直覺一定會成功!學員也多半抱著熱情來上課,跟正規課程是有不一樣,T型學員上課非常投入,所以課程很好帶!學員反應非常重要,他們能沈浸在學習裡,教與學像河流,整個感覺就很順!不會卡住、下不去。

宋珮
:因為學員有不同年齡的組合,在思考人生四季過程中不同世代彼此激盪。訪問長者時,發現較年長的學員會帶年輕學生訪問。春天的孩子訪問冬天的老人,有夏天或秋天的學員在其中,我覺得很好,畢竟春天的孩子人生有限,但她去聽、去體會、會被激盪出來。

王秀槐
:跨域,談的通常是學科或專業領域,但在這裡,「域」是什麼?應該是「跨人生」的域,就是不同的人生階段。另外一種是「順跟逆」的域;即使是長者之間,他們人生淬礪出來的價值觀也不同,有些著重成就的價值、有些著重關係的價值,大家湊在一起,就很有意思!讓年輕人開闊了他們人生視野;對於中年的學員,也有機會認識現在的年輕人跟我們當年不一樣。這是跨域的意義!

Q:經過這次經驗之後,課程跟時間之間的關係,老師有何想法?

王秀槐:這次時間真的不夠!光是做手工繪本拼貼就花掉2小時!有些部分還是回家做,但我相信,學生非常有創意,一定會做出來!因時間不夠的關係,讓我們再思考課程目標是什麼?第一,體會生命、反思生命;第二個目標,創作自己的生命小書;第三個目標,去體會一個長者的生命故事;最後,要為長者作生命電子書!哇~四大目標,短短兩天要達成太難了!

宋珮:手工製作圖畫書的目的是其次,主要讓他們對一本書能思考它從封面、內頁到封底,都是可以設計的。當然有人問,如果拿空白筆記本來做,不是會快一點嗎?當然會比較快!可是思考就不一樣,做出來的東西,只會是表層的東西。老人電子書也一樣!訪問回來,就要做出東西來,其實創作過程的反思是不夠的。如果以後真要為老人做生命書的話,一次訪談,絕對不夠!第二,訪談時,訪談者給的回答不能照單全收,要辨別老人說的是真、是假?先觀察,還需收集哪些資訊讓人物更立體、更深入!以及他看重什麼?要聽到絃外之音,這部分就很難!

王秀槐:所以我們要看課程的目的是什麼?這次課程規劃有四個目的,如果只保留前兩個目的,重心放在反思體會,再創作出一個初步的東西,這樣的課程形式是可以的。學員不見得那麼在乎成品品質,我發現他們是想來學習反思體會、為自己做些記錄,在這裡學到一些設計手法已經很夠、很棒了!形式當然可以再調整,但我們的目標,應該只到這裡!長者部分,最好到下階段進行。

宋珮:這次算是概論性的體驗課程。

Q:這次課程,老師有何建議與想法?

宋珮:在生命小書分享過程中,我注意到有個學員國中時期是空白的。問他為什麼?她說,因為國中變壞了,但有個老師把他引導回來,所以那段日子沒放進生命小書裡。我告訴她,那段生命轉折的歷程其實是最重要的!他講著講著,自己都哭了,其實,能再次思考自己那段過程的轉折比成果還重要。

王秀槐:生命小書的分享真的很重要,下次我們會想帶深入一點!有時間可以一段段帶,先講故事,再焠鍊出一些價值。但我也觀察到,學員大部分是女生,男孩為何這麼少?也許男生這階段對生命反思的重點是生命的行動,對這樣的課,會比較不感興趣!也許未來文宣措辭上,也要考慮到男生的需求,比如,讓你「更有活力、走上人生的戰場!」


图片
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王秀槐教授
图片
政治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宋珮講師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