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活躍銀髮×智慧助行
2013/09/08&09/14


【教師訪談】創新課程教學之旅

工作坊兩位教師,既不同校、也素不相識,首次被邀請在T型人才合作開課,過程中經歷哪些酸甜苦辣?而一般只從例行訪視與報告看成果的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長官,首次被邀請到課程現場做評鑑,是否有發現報告所未呈現的端倪?    
    
撰文/陳淑英

【引言】

【
觀察體驗】 智慧助行,健康好行
    
【
設計思考】 機器人與Lego的行動運用

【
學生成果】 科技助行,好創意
 
【
觀察側寫】 跨領域學習現場面面觀

【助教心得】 跳脫傳統的挑戰
 
【學生心得】 合作力量大

【教師訪談】 創新課程教學之旅


Q:請問藍科長,您實際看到T型人才工作坊的成果與過去從成果簡報得到的資訊,觀感度是否有落差?老師們對於學生成果有何想法?

藍曼琪(教育部資科司科長):我看到的跟聽報告的感受滿一致的。但我很好奇學員是怎麼分組的?傳統上,都由老師安排,但學生的意願也滿重要!我觀察到,這次成品完整度比較高的組別,他們跨領域結構比較完整,先天就佔了優勢!我最喜歡的想法其實是「鋼鐵人」那組,很打動人。因為年紀越大,膝蓋活動力變弱,若有輔助器協助起身,真的很重要!只可惜,整組大部份是男生,太專注把東西做出來,結果在成果發表上,相對就比較少著墨如何做完整的呈現跟表達,滿可惜的,但我很喜歡這組的概念!
陳俊忠:這組很可惜,實品做得很好,但太專注實作,比較少思考怎麼表達。男生就是專注一直做,較少顧慮其他。
林沛群:當我第二天來,看到他們的LEGO能弄到動,就放心多了!因上週每個人看起來,都還滿臉恐懼;我記得剛上完LEGO簡介,看到尤其是女孩子,一聽到還要寫程式,臉色都變了!但今天看起來都還好,女孩子也在嘗試把LEGO兜起來,能跨出自己的領域來接觸工程的東西,我覺得很不錯!這讓我滿驚訝的,很感欣慰他們玩得很高興!

Q:工程領域可以運用的設計元件很豐富,這次課程為何會選擇LEGO作教材?

林沛群:跟陳老師作課程討論時,決定課程成果要設計出跟運動有關、能夠「行動」的成品。而LEGO機器人本來就會動,它是很方便創作出原型的教具,起先我也沒把握,這麼短期的跨領域課程是否可以運作得起來,總之就先試試看!在此之前,我們有以LEGO作為教具,用三年時間教昆蟲系大二學生設計仿生機器人,當時帶起來也有點辛苦,但面對T型人才各路人馬,覺得更怕,學生背景差異更大,但現在看起來都還好!發現大家對LEGO的接受度滿高的!它也可以做出很多應用,跟一般模型不一樣,可以進一步做些互動、動作。 
陳俊忠:我在學校也跟生物資訊科系搭配開做老人手機的跨領域課程。科技人在設計起頭,常不知道使用者需要什麼功能,所以中間過程需讓他們多跟老人互動,這次課程也設計老人體驗測試,讓學員體驗老人的平衡感差到什麼程度。我們需要訓練他們的觀察能力,並分辨設計的東西是老人需要的、還是自己覺得好玩的?也有些想法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卻做不出來,所以工作坊的範圍盡量鎖定在可以實際操作。這次運用LEGO來設計很好,學員只要看到可以動的成果,就很興奮!這門課另一個特別的是,還請日本教授來分享經驗,這很有用,學生也會想去日本參觀。得獎的組,可不可以補助去國外參觀?會讓學員更興奮!

Q:這次課程兩位老師如何設計、協調、分工為何?

陳俊忠:在正式討論之前,我們有先到對方的實驗室參觀、了解對方的領域。
林沛群:參訪過之後,才開始討論課程應該怎麼安排。
陳俊忠:課程有講授部分,就像平常課程;最難的是,要成型的實作階段。這部分,林老師的助教團隊幫了滿大的忙!
林沛群:不要覺得助教學生都在付出,他們也學到很多,助教在這裡學的不會比學生少,雖然剛開始很排斥,會覺得是多出來的工,但到最後,他們的想法應該滿正面的!

Q:助教功能要能發揮,事前有做哪些準備跟訓練?

林沛群:助教一開始真的需要帶,雖然辛苦,但對他們來講是好事,一旦正式上場,會比較了解狀況。第一個禮拜,就有助教抱怨,「老師,他們想的,我都做不到!」我說,「你們要跟他們拉線,學員會天馬行空發散,但你是要協助執行的人,就要去拉那個線,找到平衡點。」這個過程對助教而言,有滿多的學習!
開始之前,我們先說明情況,學生背景都不一樣,要有心理預備,學員的想法跟你們不一樣,要自己去找那個平衡點。

Q:T型人才工作坊預備過程有無遇到困難?

陳俊忠:我覺得還好。行政工作我們都不用煩惱,智齡行政團隊都安排的很好!看起來都很有趣。
林沛群:課程內容我們沒有定義得很細,一開始主題就已經訂了,當決定採用LEGO時,就差不多談妥了,其他的就開放,我們並沒有給學員太多限制!所以都還好,不用替他們想太多。但最大的挑戰是,學生有沒有辦法在兩天時間做出作品!
陳俊忠:臺灣小孩其實滿有創意的,我們原本擔心的事後來都沒發生,機器人居然都會動,成果分享也滿有模有樣的!在設計部分,由我協助需求面,引導學員想出解決方式;林老師協助做出東西。藉由這次課程,培養學員在面對老人需求時,也可以思考用工程方法來解決!傳統的教育,都訓練得很會考試,但不會把考試的觀念落實,也沒機會跟別人討論怎麼把想法做出來,謝謝教育部把臺灣這些能量結合在一起!

Q:請老師們分享T型人才工作坊的優、缺點為何?好提供我們改善的方向!

藍曼琪:兩天有兩天的做法。我發現學員在發想、觀察過程,會去比較市面上現有的產品,從中找出自己的特色,這已經很不錯,雖然是兩天課程,但如果把課程設計好,兩天是不錯的課程體驗。教育部接下來會推數位學習這塊,未來課程的前置作業也可以加上這部分,但複雜度會高一點。兩天的課,有這樣的成果已經很不錯!相信學生們在週間一定花了不少時間,可以看到學生學習的熱情被激發!長時間從研發端走到產品那端,這樣的課程不多,而兩天的課程看起來較容易,也比較容易被接受!這要歸功於智齡團隊把行政工作都做好了,讓老師無後顧之憂,可以專心在教學上,這很重要!一個新的教育模式要產出,一定要讓老師覺得容易上手,做出興趣,自然願意在學校開課。
陳俊忠:行政事務跟開課報名聯繫的事情,聯盟能幫忙處理,真的輕省很多!
藍曼琪:這也是教育部可以學習的地方,鼓勵別的計畫,盡量把行政回歸到團隊的專業,幫老師把庶務排除,可以更全心投入課程設計,這樣真的很好!這是各自分工又合作!以後在別的計畫,我也可以多思考這種模式。

Q:請老師們用一句話來鼓勵T型人才工作坊。

藍曼琪:我跟黃鼎鈞顧問借一句話:教育也在轉型,不只是工程!過程很辛苦,要支持下去!
陳俊忠:我們是非典型的老師,需要培養更多非典型的人才,才能應付未來變動的社會。T型人才就是創造有開放心胸的非典型人才!
林沛群:提供學生不同的環境去接受刺激,是很有價值的。學校環境都太刻板,若能多給學生百分之20的刺激,他們會長得更好!

 
图片
图片
图片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