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健康行動×科技幫手
2013/09/29 & 10/06


【教師心得】T型課程甘苦談

 撰文/孫于蘋 
图片
 

【引言】

【
課程報導】運用科技促進健康行動
    
【
學生成果】體適能科技創新機

【
學生心得】主動學習的挑戰 

【助教心得】教與學同步獲得的體驗 

【教師心得】T型課程甘苦談

Q:T型人才工作坊上課形式以討論方式為主,和過去的教學經驗有何異同?有沒有特別的收穫和困難點?

羅淑真:其實我在學校的課程也多以討論方式進行,這次工作坊對我而言較不同之處是學生組成較多元。我第一次有機會和電子科系的孩子互動,能夠聽到他們與眾不同的想法也很有意思。我認為比起單純的教授,透過討論可以促進學生的潛能開發,在討論中也會懂得彼此尊重、了解對方的專業與重視他人意見,是非常好的學習機會。
黃啓瑞:我同意羅老師的意見,跟不同科系的同學共同學習討論,才能展現跨領域的優勢。而同學們能在短時間內討論出一個成果,也十分令人驚喜!總而言之,身為老師的我們可說是教學相長,同樣收穫良多。
劉冠佑:其實學校老師之間也有不少機會進行跨領域教學,但在學生組成上能跨越不同科系的限制較不容易。可能因為同科系的學生思考模式較相近,所以激盪出的火花也比較有限。透過工作坊需短時間產出作品的壓力,可以看出不同領域的學生組成能彼此激勵,效果不錯。若有機會的話,希望能在學校推動類似課程,促進不同科系間的合作。

Q:工作坊學員各種不同科系所組成,在參與態度上有甚麼不一樣嗎?

黃啓瑞:其實課程的分組很重要,不同的組別會有程度不一的情況發生,組內的態度也會相互影響。但因為工作坊不計算校內學分,報名的人大多是自動報名,有心向學。也因為必須有最終成果的呈現,大家良性競爭,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氣氛。
羅淑真:像這樣校外的學習場合,個人的表現也代表了自己的學校。我覺得同學們多了一種使命感,在學習間更有種要為學校爭光的榮譽感。 
劉冠佑:一般大多在高年級才有比較多討論課,同學間也都熟悉,所以T型人才工作坊會出現如黃老師提及,投入程度不一的問題。工作坊的同學特別分組過,彼此不認識會有新鮮感,也因為時間壓力大,大家會相對較認真付出。    

Q:這樣的工作坊,對教學經驗是否帶來新的刺激,甚至在學校推展?

劉冠佑:其實我們也希望開設跨領域合作的課程,但實際開課有很多學校行政的問題尚待解決,希望能以此次工作坊的開課模式給學校當作參考,讓跨領域教學除了是來自不同專業的授課教授外,學生的組成也能多元地呈現跨領域的特色。
黃啓瑞:南開科技大學整體以福祉科技為主,會有同一班五個老師的課程,若能像這次工作坊按照不同領域將學生編組,相信會在教學討論中有更好的效果。 
羅淑真:這次的工作坊已建立起值得參考的流程,先是理論基礎、再藉由同學間的討論來腦力激盪。這樣的模式若要實際應用在學校課程,可能就只需在時間安排上另作改進而已。 

Q:請問不同領域老師之間的合作,有甚麼磨合困難之處嗎?

羅淑真:其實是黃老師找我合作,我沒多想就答應了。黃老師是專長輔具,和我的健康護理有差距,所以合作上也覺得新奇,該如何設定主題,其實也是從不斷討論才發展出來的。
黃啓瑞:除了兩位老師要彼此協調外,也十分感謝智齡聯盟團隊身為我們兩者間的橋樑幫忙很多。本來我所專精的遠距照顧比較不在意健康體適能檢測的部分,結合了羅老師的專業,才能讓學生更完整了解健康促進的議題。從最後的發表也看出學生除了做出應對健康促進的商品,有些組別也另外融合檢測的部分,有著很棒的表現!

Q:請問老師對於T型人才工作方有何建議?

謝文泰(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鞋類暨輔具組組長):T型人才工作坊其實是一次示範性的作業。在產業界也有這類腦力激盪的工作坊,但內容純粹是過程的引導,和這次的活動又有差異。從如何訂題目開始,透過工作坊的引導,能讓參與者對整個產品的構思過程有更完整的了解,甚至還可進一步參加比賽,變成活動的附帶價值。至於工作坊是否有和業界實務鏈結的可能性,我倒認為因為產業有其專業性而容易被一定的想法、做法框住。但不同世代可以看到不同角度,就像這次工作坊的成果就很讓人驚豔,雖然有些細節需要改進,但與其直接提點他們,由學生自己凝聚出的結果更難能可貴。所以我認為不用太刻意地進行產業鏈結,以免僵化現在年輕一代的創意。    
黃啓瑞:好好宣傳這個活動很重要!因為學生沒有參與過類似的活動所以不了解,也不會有興趣主動報名。而第一次工作坊結束後我在上課中請有參與的學員和其他同學分享經驗,也是一種宣傳的手法,讓其他人知道原來學習有另一種途徑。希望以後的工作坊能吸引更多人來報名,拓展學生的視野。   
 
 
图片
透過工作坊需短時間產出作品的壓力,可以看出不同領域的學生組成能彼此激勵,效果不錯
图片
透過討論可以促進學生的潛能開發,在討論中也會懂得彼此尊重、了解對方的專業與重視他人意見,是非常好的學習機會
图片
課程的分組很重要,不同的組別會有程度不一的情況發生,組內的態度也會相互影響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