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活躍銀髮×智慧助行
2014/09/12&14&21


【整體報導】長輩動一動,科技來幫忙

本次T型人才工作坊旨在想辦法促進長輩多活動、運動,因此想藉由開發智慧生活科技輔具來達到鼓勵與觀測、記錄、回報的功能。而這次使用的設計工具,除了以Arduino作為感測工具,還利用MIT APP inventor手機程式開發APP,並試著從長輩生活情境裡模擬實際使用的狀況。目前行動裝置APP應用日趨普遍,能掌握住這項重要趨勢對於未來的銀髮市場與產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機會,更能為高齡者謀福祉。

講師/陳俊忠教授  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梅興副教授  輔仁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張東洋秘書長 臺灣健康運動聯盟  
   林子明老師    輔仁大學資工系客座講師

報導/馮天昱、陳淑英
【前言】活躍銀髮×智慧助行

【整體報導】長輩動一動,科技來幫忙

【成果發表】創意比一比

【教師心得】新工具、新合作、新體驗


認識電子原件與APP開發設計

工作坊一開始,先由輔仁大學資工系客座講師林子明老師介紹,「何謂智慧科技輔具?」他提到,「我們可以透過手機和輔具控制板的連線來操作科技輔具,從軟體操控遠端硬體幫助高齡長者的生活。」另外,林子明也提到現今的智慧科技輔具,即是利用行動裝置與輔具之間的連結,所設計成的一項創新產物。而本次工作坊將借由Arduino作為開發科技輔具的工具。林子明說,「Arduino的特色是,它操作簡易,會降低輔具開發與設計的學習門檻、縮短開發時間,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APP開發者。」
要開發APP,需要先學習與了解Arduino。Arduino是個手掌大小的電路控制板,也可說是一個開放原始碼的單晶片微電腦,2005 年由一個義大利團隊所創造。使用者可以在Arduino板子接上各種電子裝置,例如,喇叭、馬達、開關、溫濕度感測器、紅外線發射與接收器、LCD 顯示裝置,也可接上 Ethernet、WiFi、XBee、Bluetooth、RFID、GPS 等各種通訊模組。
接著,林子明向大家示範如何透過Arduino來設計、操作一款APP行動裝置,他以自己設計的「感測器APP」示範如何應用於長者的日常生活中,包括重力感測器、方向感測器以及定位感測器。重力感測器能夠應用於跑步計數、睡眠翻身次數等方面觀察長者的運動與睡眠情況;而方向與定位感測器則用於預防老人迷路、甚至失蹤的意外出現,也能讓失智長者的家人更放心!
林子明認為未來從Arduino程式設計、互聯網到個人電腦,甚至是行動裝置等共同成形的產業鏈和生活型態,將大大地改變我們
的生活。

图片

健康促進一起來

發展智慧生活輔具,是為了帶動健康促進,鼓勵多動、保健康。臺灣健康聯盟秘書長,同時也是雅柏斯(AGOSS)健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東洋老師首先為「健康促進」下定義:是幫助人們提升其掌控及增進自身健康之能力的概念。他表示,目前在健康意識逐漸抬頭的情況下,健康促進成為國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理念,例如衛生福利部推動健康333就是希望能夠落實健康促進,「有健康的身體,才有未來,」張東洋提到。然而健康促進產業的推動確仍有不小的困難,包括人類的天性──懶惰的克服。再者,他提出幾項數據:臺灣高血壓人口比例高達20%、中國高血壓人口也達20%、甚至在全球,高血壓人口亦有21%,顯示目前有相當程度的人口的健康有疑慮,因此如何推動健康促進便是未來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重要任務!
張東洋認為,包括高血壓在內的各種健康問題,其中關鍵在於運動,因此,他希望推動科技生活化、服務科技化。而透過「數據」的收集與判讀是重要的依據。數據是目標管理、過程管理的指標,也是鞭策激勵力量的根源。
數據若要應用於運動健康促進,則必須將生理數據儲存、統計、甚至進一步分析,以加強個人健康數據管理。目前已有許多健康促進的科技輔具上市,包括計步器、體重計與血壓計等,透過雲端資料的儲存,方便個人或家人做健康管理。但是,如何增加誘因,讓長輩願意多運動來改善健康情況?張東洋提出柔性五力的策略,包括:

  1. 個人動力:提供明確的量化數據,讓人對運動帶來的正面影響一目瞭然,加強個人動力。
  2. 同儕親情壓力:人際之間相互關懷的影響力是大的,家人之間的鼓勵、提醒、督促也會提升運動意願。
  3. 政府拉力:透過政策宣導鼓勵全民運動、培養高齡長者運動習慣,例如行政院衛生署大力推行的健康333政策,也就是每週3次、每次30分鐘、心跳至少達130下的333計畫。
  4. 組織推力:藉由組織來帶動推廣、上行下效推動。例如,宗教團體、運動社團、公司行號等,以團體共同行動的方式,鼓勵健康促進的運動模式。
  5. 環境引力:健康設計上,可打造促進運動意願的友善環境。例如北市You-Bike、公園的運動設施及健走時程所消耗的卡路里數,能隨時提醒人多運動。
張東洋期望透過健康促進產業的藍海策略,協助全民養成規律化的運動習慣、以達到身心靈的健康平衡與富足;並發展完整的軟硬體與服務機制,結合社會資源,打造最棒的健康促進環境。

運動,可延緩退化 

健康促進實務討論完之後,陽明大學運動健康科學中心研究主任陳俊忠接著帶學員了解高齡者的需求。他說,「臺灣人口高齡化速度高居世界之冠」,他舉了三個國家與臺灣做比較:義大利約在1865年進入高齡化社會,到1980年進入高齡社會,共花了115年;瑞典則是1890年到1975年,則約 85年;日本只花了26年,然而臺灣將只花24年。也就是說到了2030年,我國高齡人口將達到總人口數的24.8%,即每4人中就有1人的年齡超過65歲。
他表示,人類發展由於壽命延長,增加了過去人類生命週期所沒有的階段,需求顯然也有別於傳統的青壯年時期。醫療需求除了急性治療之外,第三階段慢性病控制、復健、長期照顧及臨終照顧的需求,都將大幅增加,醫療照顧負擔也大幅提升。屆時醫療與社會福利的界線將越來越不明顯,醫療的目的也將由疾病治療與性命拯救,改變為延長無病餘年與改善生活品質。
而關於老人運動的研究,過去多偏重於運動是否有效、為什麼有效、比較不同的運動效益,屬於運動效力研究。而芬蘭教授Taina Rantanen
則認為,身體活動諮詢,應藉由鼓勵運動、提供運動方式的建議,來促進身體的活動量;而研究結果顯示,有身體活動諮詢的協助,可減緩高齡者行動障礙的發生。陳俊忠表示,「運動可用性研究」會成為未來趨勢,例如芬蘭已開始進行門診與電話衛教,以行為醫學的理論推動老人運動處方諮詢,並考量成本效益與可持續性,發現持續運動的老人,可改善其自主生活的能力。未來這類研究將會成為世界趨勢,其中有關政策與環境的研究,更將受到重視。

摸索穿戴式智慧科技

在了解運動對長輩所帶來的正面影響之後,接著,就要思考,該如何設計智慧科技裝置,來提升長輩對運動的興趣?也許,可以從穿戴式智慧裝置來試試!
「智慧穿戴技術需要結合物聯網,也需要和不同專業分工又合作,彼此環環相扣。」輔仁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梅興副教授提到,從設計研究員、視覺設計師、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到使用者介面工程師、應用程式工程師等領域專業的結合,使穿戴科技與物聯網技術能夠發展。「也就是說,每次工作坊都由各種不同領域的學員來參與討論的原因,是因為未來產業的特性是跨領域的!」
現今穿戴式智慧科技的相關新興技術包括,雲端運算、社交網路、行動裝置、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等,這些新興技術的出現大大改變人們生活、溝通、感官,甚至是思考方式,也因此設計者如何能洞悉消費者或使用者的需求,特別是對於高齡長者懷有同理心,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APP產品的設計,是極為重要的。
除此之外,由於這類穿戴式新興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相關的科技產物不斷推陳出新,在這樣的基礎上,與物聯網結合能讓這些穿戴在人們身上的產品能夠及時的將數據傳遞至雲端資料庫進行分析、運算。
不同類型的穿戴式科技產品對應於不同的網際網路技術,有很多細節需要處理。梅興舉例,智慧眼鏡、智慧手錶可能會因為行動網路、WiMax或Wifi而有技術處理的差異。再者,因應目前個人化的需求,智慧型的產品或服務也是未來的一大趨勢,Big Data大數據的資料處理更是關鍵因素。最後他認為,如何能掌握上述的觀念,是未來相關產業在整合服務與資訊安全的部分需要多加留意的地方。

動手實作

聽過每位教師們對於需求的分析與所要設計的穿戴式智慧科技之後,接下來學員們就要實際操作工作坊所提供的Arduino裝置!對於大部分不是資訊工程背景的學員來說,使用軟體設計APP並執行Arduino控制板的操作細節,既是挑戰、也是好奇探索的領域。這階段由林子明帶領大家從Arduino控制板開始一步步操作練習。例如,從最簡單的紅、綠燈號誌程式設計,按照材料包所提示的步驟,從原本沒有反應的小燈泡,完成了能按照時間變化的紅綠燈!對於第一次實際接觸的學員來說,「交通號誌的原理原來是這樣,其實不難。」一個小嘗試,讓跨領域學習原有的隔閡感消失,學員更有信心跨進電資門檻來學應用科技!
除了紅綠燈之外,林子明也傳授蜂鳴器的程式設計原理,經過一連串的體驗、親自操作過Arduino之後,學員們接著相互討論、交流觀念與想法,並決定所要設計、發展的智慧科技輔具。

結語

T型人才工作坊精彩之處,並非專業教師逐一講授每門課程,而是在引導啟發觀念之後,學員經過討論、發想過程所迸發出來的創意能量及跨領域合作經驗與學習!T型人才工作坊的課程設計,期待能引出學員將來投入銀髮市場的動機,能運用自身的專業、結合其他領域人才共同來發現長輩需求並開發能提升生活品質的各種可能性。因此,個人的專業能力必須很強,進入跨領域團隊裡才能貢獻出有價值的想法。智齡聯盟執行長康仕仲教授曾說:「高齡化社會面對的問題,是多元的,必須由跨領域團隊一起合作、想辦法。也並非自己的領域走不通,才來跟大家跨領域!而是,你必須在自己的領域裡就很強!」所以也期待學員結訓之後,能繼續在自己專業上扎根學習,並能繼續學習與其他領域的人溝通合作,這是T型人才工作坊的目的。
 
图片
林子明說,「Arduino的特色是,它操作簡易,會降低輔具開發與設計的學習門檻、縮短開發時間,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APP開發者。」
图片
張東洋認為,透過「數據」的收集與判讀是重要的依據。數據是目標管理、過程管理的指標,也是鞭策激勵力量的根源。
图片
陳俊忠說,到了2030年,我國高齡人口將達到總人口數的24.8%,即每4人中就有1人的年齡超過65歲。
图片
梅興提到,每次工作坊都由各種不同領域的學員來參與討論的原因,是因為未來產業的特性是跨領域的!
图片
T型人才工作坊的課程設計,期待能引出學員將來投入銀髮市場的動機,能運用自身的專業、結合其他領域人才共同來發現長輩需求並開發能提升生活品質的各種可能性。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