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智齡設計--Paper Bike 團體實作挑戰賽


本篇目錄
  • 前言
  • 關鍵體驗原型(CEP)及關鍵功能原型(CFP)
  • 第二個挑戰—競速比賽Race your car​
更多深度報導內容--
  • 一起Paper Bike!找尋未來一年並肩作戰的好夥伴!
  • 歷史性的第一屆! Paper Bike 挑戰大成功!
回Paper Bike
回智齡設計總頁面

團隊大考驗!從無到有的 Paper Bike Day 2

報導/黃婉婷
編輯/林喬茵

前言

         Paper Bike 工作坊進入第二天,課程實作體驗愈發白熱化。簡單的暖身活動打開同學大腦裡的結後,請來去年參與 ME310 的學姐分享功能原型與經驗原型,如何相輔相成逐步發展出一個設計概念。接著延續昨天的討論,讓同學腦力激盪,發想各組的 Paper Bike。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資源條件下,製造出輕巧耐用的結構,並且兼顧速度感及穩定性,成為各組苦惱的課題。各種意見、想法的交會,碰撞出熱烈的火花,各式各樣的創意發想與結構紛紛出爐。同學們快速經歷從概念到成品的實作過程,並從中發現原本發想概念的不足之處。​
图片

關鍵體驗原型(CEP)及關鍵功能原型(CFP)

        兩天半緊湊密集的工作坊,目的希望能讓同學快速的經歷一次設計思考的流程,並有基礎的設計概念。在設計中,好的成果是藉由溝通、實作、逐步修正的過程,把原型琢磨的更符合需求。在進行車體設計的大工程前,先由成功大學創產所的劉育青助教介紹關鍵體驗原型(CEP)及關鍵功能原型(CFP)的基本概念。

CEP=Critical Experience Prototype 關鍵體驗原型
模擬「夠真實」的使用者體驗,蒐集獨特的洞見,透過圖表、故事板、影片、流程圖等方式,來描述整段經驗的過程。宗旨在了解使用者到底期望哪些產品/服務體驗。

CFP=Critical Function Prototype 關鍵功能原型
探索設計機會中有趣的部分,打造實體物件。設計、建造、測試和分享造就與眾不同的關鍵組件,或子系統的功能。如何實現最關鍵的產品/服務功能,才能傳遞使用者想要的體驗。這關鍵的差異需明確底滿足使用者所期望的體驗。

        CEP是「為什麼要做?」之解釋,與「WHY」相關。CFP是「怎麼做?」的解法,與「HOW」較相關。不論是CEP還是CFP,都不是完整的設計原型,也不是一個「概念證明」。CEP/CFP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已經被提出的最佳證明,幫助我們釐清並聚焦在對的問題、有合力的原因。致勝的關鍵點,在於提出一個無法輕易透過網路搜尋就獲得解答的問題!
        助教提醒同學,在開始打造這輛車之前,先問自己:「我想用這個原型來回答什麼問題?」打造原型的過程,可以透過寫下設計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元件,實際地去想什麼部分應該被測試,為每個元件寫下想探索的問題,挑選幾個喚起你強烈使命感、認為需立刻被解決的問題,想想看做什麼樣的原型有辦法回答這些問題。這些都需要和小組一起腦力激盪,最重要的是從中學到了些什麼。請記得,這個探索的過程重點在於學習,而不是一次到位。最好測試時就經歷一個悲慘的失敗,並從中汲取教訓。千萬不要浪費時間做美麗精緻,卻無法獲得洞見的模型。討論原型的過程,不要害怕失敗,大膽的告訴我們你的東西與想法。壞得一蹋糊塗也好!早失敗就早成功。

第二個挑戰—競速比賽Race your car

本日任務:各組須在短短五個小時內完成一台可以運載一人重量的 paper bike,並且參與競速比賽,車上運載一人在口哨響起後全速前進,看哪一組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回到終點。共進行三回合,每回合推動車輛的人員須交換。
图片
        競速比賽的車體需要兼具堅固性與移動時的靈活度,要能承受的住競速比賽免得參加完解體了,無法參與第三天的草地曲棍球。車體設計的難度比第一天的手工具高,學員們也開始運用未來產房內的大型機具,如:電鋸、打磨機、銃床等。大同大學工設系的同學平常就常接觸這些工具,對機械的使用得心應手,主動帶領組內的同學一起完成,工設系的楊朝陽老師、王明旭老師也在現場指導同學操作機具。
       最後的競速挑戰,是各組展現成果及測試的好時機,臺灣大學的許永真老師也在現場肯定同學的努力。只見一聲令下,各組腳踏車紛紛出籠,無ㄧ不卯足全力衝向終點,輸贏已不是重點,團隊間溝通協商,為了同一目標共同努力才是今天最大的收穫。

        經過激烈的三輪比賽,各組皆發現原有 Paper Bike 需加強之處,有的決定更換設計,有的決定在現有基礎上加強不足。臺大心理系陳奕凱同學表示:「有些缺點是直到上場比賽時才發現,像是車身過重、在車前面拉的人不舒適等問題直到最後才浮出來,但已經建造完成無法改變。我覺得這告訴我們測試必須進行多次,每次測試都能找到一些問題點,在一開始的設計上必須留有餘裕才能在最後階段修改。」


​        大同工設系章可瑜表示:「在當天比賽結束後,我們發現我們的車子如果要因應第三天的目標,必須解決轉彎的困難,將四輪改為兩輪。」

        到了結束時間,仍有許多團隊留下來繼續加工,直到晚上八點還有學生意猶未盡。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