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設計—課程說明會
本篇目錄
|
時間:104年09月18日(五)
地點:臺灣大學資工系館 |
ME310分享會—這堂課會怎麼上這堂課會怎麼上? |
報導/王淨萱
編輯/林喬茵、黃婉婷 |
在許永真老師與毛慧芬老師的介紹後,接著由助教說明課程除了有跨領域的老師,還有很多的助教。要將史丹佛的課程引進台灣校園,也是一項新的嘗試,當然還要經由轉化過後,透過同學們的回饋,才能在台灣實行,因此很高興助教群能與各位同學一同參與這個過程。除了老師和助教以外,這堂課更重要的參與者就是學員們,彼此之間會更加緊密的走過這一年。
在招生說明會之前,讓同學在書面資料中,回覆兩個問題,
1.你為什麼想要修這堂課?
2.你對這堂課的期許是什麼?
整理同學的資料中發現,同學對於團隊合作、高齡議題、設計思考等方面的興趣。例如有一位同學曾經有參與專案的機會,他在過程中發現缺乏一些能力,可能是經驗或者團隊合作的能力。還有同學對於科技類的東西感興趣,也有人想要在年輕的時候,就站在老人的角度思考。更多人是因為身邊的長輩,無論是祖父母、父母或者周遭家人,都是啟發他對於銀髮關注的起點。也有人是對於stanford課程很感興趣,想要了解這堂課是如何進行的,並且要如何轉化到台灣,除此之外,很多人提到想要經歷設計思考的歷程,想要團隊合作,想要和跨領域的人互動,想要了解跨領域的人如何運用他們的角度切入和如何運用他們的專業解決問題。也有同學對於創業有一些想法,想要和跨領域的人結合,能夠激發出一些不同的火花,以及能夠透過自己的力量改變社會,諸如此類的想法都是想要藉由這堂課能夠和跨領域的人共同努力,為銀髮族盡一份心力。
此是一堂專案為基礎的課程,並且最後會有產品產出。希望大家都能夠全程參與,不忘初衷,能從中有所獲得。未來一年除了禮拜五課堂時間外,也需要與團隊共同協商,另外找時間討論,透過團隊合作的力量完成專案。上課的地點也不只侷限在台大,也有可能在北醫、大同或者世新。這堂課雖然在校園裡面開課,但是卻是背後有廠商的真實專案,因此我們會請各位簽署課程同意書,比照像是在公司行號裡面一樣,要定時和廠商報告進度和規劃方向,並且負起責任。在專案結束的時候,同學們都可以享有產品的著作權,但是課程會將產品的使用權讓渡給廠商,作為產學合作的正回饋。
在招生說明會之前,讓同學在書面資料中,回覆兩個問題,
1.你為什麼想要修這堂課?
2.你對這堂課的期許是什麼?
整理同學的資料中發現,同學對於團隊合作、高齡議題、設計思考等方面的興趣。例如有一位同學曾經有參與專案的機會,他在過程中發現缺乏一些能力,可能是經驗或者團隊合作的能力。還有同學對於科技類的東西感興趣,也有人想要在年輕的時候,就站在老人的角度思考。更多人是因為身邊的長輩,無論是祖父母、父母或者周遭家人,都是啟發他對於銀髮關注的起點。也有人是對於stanford課程很感興趣,想要了解這堂課是如何進行的,並且要如何轉化到台灣,除此之外,很多人提到想要經歷設計思考的歷程,想要團隊合作,想要和跨領域的人互動,想要了解跨領域的人如何運用他們的角度切入和如何運用他們的專業解決問題。也有同學對於創業有一些想法,想要和跨領域的人結合,能夠激發出一些不同的火花,以及能夠透過自己的力量改變社會,諸如此類的想法都是想要藉由這堂課能夠和跨領域的人共同努力,為銀髮族盡一份心力。
此是一堂專案為基礎的課程,並且最後會有產品產出。希望大家都能夠全程參與,不忘初衷,能從中有所獲得。未來一年除了禮拜五課堂時間外,也需要與團隊共同協商,另外找時間討論,透過團隊合作的力量完成專案。上課的地點也不只侷限在台大,也有可能在北醫、大同或者世新。這堂課雖然在校園裡面開課,但是卻是背後有廠商的真實專案,因此我們會請各位簽署課程同意書,比照像是在公司行號裡面一樣,要定時和廠商報告進度和規劃方向,並且負起責任。在專案結束的時候,同學們都可以享有產品的著作權,但是課程會將產品的使用權讓渡給廠商,作為產學合作的正回饋。
ME310分享會

在智齡設計課程說明完後,邀請到台大土木所的兩位同學—梁期鈞、溫明璋同學,來親自分享過去一年他們參與stanford ME 310課程的經驗分享。
一開始由台大土木所的梁期鈞同學先分享,他表示ME310強調的是「real company,real project,real design」,因此歷年來和許多知名廠商合作,讓學員們都有真實的場域和專案可以進行設計。而ME310的學習概念(learning concept)中,透過觀察體驗等方法,最後走到的終點經常會和原先設定的目標不同,而這期間,會走過迂迴的路徑(稱為hunting)。再來談到設計流程(Design Process),剛開始是定義問題,試圖找到問題的核心,再來進行發想,之後開始做原型(prototype),再來測試過後重建原型,回頭提出更多問題,找出最好的方法,然後再次發想、原型、測試...,不斷輪迴的設計流程。梁同學說這堂課最重要的就是不斷地做原型(prototype),大約會經歷五到六次以上的設計原型,不斷發散,而不同種的原型也會有不同的目的,例如有conceptual prtotype、Dark horse prototype、Funky Prototype、Functional Prototype。
一開始由台大土木所的梁期鈞同學先分享,他表示ME310強調的是「real company,real project,real design」,因此歷年來和許多知名廠商合作,讓學員們都有真實的場域和專案可以進行設計。而ME310的學習概念(learning concept)中,透過觀察體驗等方法,最後走到的終點經常會和原先設定的目標不同,而這期間,會走過迂迴的路徑(稱為hunting)。再來談到設計流程(Design Process),剛開始是定義問題,試圖找到問題的核心,再來進行發想,之後開始做原型(prototype),再來測試過後重建原型,回頭提出更多問題,找出最好的方法,然後再次發想、原型、測試...,不斷輪迴的設計流程。梁同學說這堂課最重要的就是不斷地做原型(prototype),大約會經歷五到六次以上的設計原型,不斷發散,而不同種的原型也會有不同的目的,例如有conceptual prtotype、Dark horse prototype、Funky Prototype、Functional Prototype。
首先,第一個原型就是paper bike challenge,也就是未來幾週會在大同舉行的挑戰,這個原型就是要用紙組裝成一台會動的車,並且能夠進行競賽。他說去年的專案是StanfordME310首次和台大合作,然後專案的廠商是Optoma,也是今年有二度和台大合作的廠商。他講到課程時程,因為Stanford是三學期制因此拆成三段,和台灣同樣的是前期主要是摸索期,後期開始實作產品。接著,他介紹他們去年一整年度的專案,Optoma給的專案目標就是要設計一個居家自動化產品來改善長者的生活,簡單來說就是要讓長者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專案的第一階段,他們最開始進行市場調查(benchmarking),尋找市面上和長者或者自動化相關的產品,例如有關懷床墊、可以和老人互動的照相機、居家安全系統和掃地機器人等等,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實地走訪Optoma,深入了解更多科技產品。下一個階段就是使用者調查(need finding-user research),他們實際訪談老人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並且觀察老人真實使用科技時的反應,以了解長者最真實的需求。接著,他們會開始做原型(critical function prtotype),像是有長者過去經驗的轉盤式視訊電話或者簡易視訊機器,還有表情符號面板等等,再將原型實際拿給老人家測試,得到回饋(feedback)後再進行改良。
溫明璋同學分享下學期的課程,首先是黑馬設計(Dark horse design),ME310要他們將過去的發想通通放下,重新思考一個新的設計,這時候的原型就要比過去的原型完成度更高了,他提到他們當時設計的是一個可以幫助社交的遠端視訊機器人,一端是頭戴式顯示器,另一端機器人會隨著頭戴式顯示器移動,這時期的原型已經具備功能了,從有線機器人開始改良到無線機器人,逐步的調整,他強調所有原型都要考慮到是否可行(real),切勿過度天馬行空。他們還嘗試要解決老人家經常忘記吃藥的問題,例如將孫女的照片貼在瓶蓋上,刺激他們去吃藥,或者將藥包在糖果裡面,增加他們的服藥意願等等。經過一系列原型測試後,在Funktional&Functional Design階段中,他們決定將專案的題目訂在改變長者用藥體驗,而用藥體驗包括從看病、拿處方簽、分藥等一系列的繁複過程,他們嘗試找出問題並且試做各種原型,例如自動分藥機。
在原型測試後,下一個階段就開始收斂所有的想法,因為是跨國團隊,因此他們除了有幾次實地飛到史丹佛之外,大部份的時間就是靠視訊或者通訊軟體聯絡,由於是不同文化、語言的國家,經常會遇到溝通和文化上的差異,過程當中經常會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尾端開始逐步收斂想法,跨領域團隊這時候更顯得重要了,有人會製作電路板,有人設計轉盤,還有人拿給老人家測試,一步步從錯誤當中修正,最後收斂到一台機器可以吐出藥包,甚至連藥包的設計也重新改良,變得更加方便使用,還有額外的行動裝置可以方便外出,考慮得相當周詳。在最後的成果報告前,除了要做最後的修正以外,還要美化外型和設計文案等等,時間過得相當緊湊。
報告結束後,他們還要到展場上展示專案成果,還將展場佈置得像是一個真實環境,讓參觀的人可以更切身的體驗。經過兩位台大土木所同學精彩的分享後,他們也實際拿出了當時設計的專案產品—Medi到現場,Medi主要是設定給有慢性病的老人,藉由服務的方式改變長者的用藥習慣,在拿到長者慢性處方簽後,Medi會幫老人們包好藥(按照日期和三餐),長者只需要將藥包放進機器裡面,機器內部有RFID系統,掃描藥包上的條碼,定時定餐提醒長者吃藥,當外出的時候也不必擔心,有外出型的裝置可以攜出,如此貼心的設計讓全場的觀眾都很有興趣,值得一提的是,最後提出的解決方案不只是賣medi這台機器,背後還有永續性的考量,就是賣分藥的服務,這樣才能擴大medi的商業模式,讓廠商更加青睞。
專案的第一階段,他們最開始進行市場調查(benchmarking),尋找市面上和長者或者自動化相關的產品,例如有關懷床墊、可以和老人互動的照相機、居家安全系統和掃地機器人等等,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實地走訪Optoma,深入了解更多科技產品。下一個階段就是使用者調查(need finding-user research),他們實際訪談老人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並且觀察老人真實使用科技時的反應,以了解長者最真實的需求。接著,他們會開始做原型(critical function prtotype),像是有長者過去經驗的轉盤式視訊電話或者簡易視訊機器,還有表情符號面板等等,再將原型實際拿給老人家測試,得到回饋(feedback)後再進行改良。
溫明璋同學分享下學期的課程,首先是黑馬設計(Dark horse design),ME310要他們將過去的發想通通放下,重新思考一個新的設計,這時候的原型就要比過去的原型完成度更高了,他提到他們當時設計的是一個可以幫助社交的遠端視訊機器人,一端是頭戴式顯示器,另一端機器人會隨著頭戴式顯示器移動,這時期的原型已經具備功能了,從有線機器人開始改良到無線機器人,逐步的調整,他強調所有原型都要考慮到是否可行(real),切勿過度天馬行空。他們還嘗試要解決老人家經常忘記吃藥的問題,例如將孫女的照片貼在瓶蓋上,刺激他們去吃藥,或者將藥包在糖果裡面,增加他們的服藥意願等等。經過一系列原型測試後,在Funktional&Functional Design階段中,他們決定將專案的題目訂在改變長者用藥體驗,而用藥體驗包括從看病、拿處方簽、分藥等一系列的繁複過程,他們嘗試找出問題並且試做各種原型,例如自動分藥機。
在原型測試後,下一個階段就開始收斂所有的想法,因為是跨國團隊,因此他們除了有幾次實地飛到史丹佛之外,大部份的時間就是靠視訊或者通訊軟體聯絡,由於是不同文化、語言的國家,經常會遇到溝通和文化上的差異,過程當中經常會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尾端開始逐步收斂想法,跨領域團隊這時候更顯得重要了,有人會製作電路板,有人設計轉盤,還有人拿給老人家測試,一步步從錯誤當中修正,最後收斂到一台機器可以吐出藥包,甚至連藥包的設計也重新改良,變得更加方便使用,還有額外的行動裝置可以方便外出,考慮得相當周詳。在最後的成果報告前,除了要做最後的修正以外,還要美化外型和設計文案等等,時間過得相當緊湊。
報告結束後,他們還要到展場上展示專案成果,還將展場佈置得像是一個真實環境,讓參觀的人可以更切身的體驗。經過兩位台大土木所同學精彩的分享後,他們也實際拿出了當時設計的專案產品—Medi到現場,Medi主要是設定給有慢性病的老人,藉由服務的方式改變長者的用藥習慣,在拿到長者慢性處方簽後,Medi會幫老人們包好藥(按照日期和三餐),長者只需要將藥包放進機器裡面,機器內部有RFID系統,掃描藥包上的條碼,定時定餐提醒長者吃藥,當外出的時候也不必擔心,有外出型的裝置可以攜出,如此貼心的設計讓全場的觀眾都很有興趣,值得一提的是,最後提出的解決方案不只是賣medi這台機器,背後還有永續性的考量,就是賣分藥的服務,這樣才能擴大medi的商業模式,讓廠商更加青睞。